相关试卷

  •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的公务员制度被地方割据势力看作是蒋介石集团进行人事渗透、瓦解统治的阴谋,所以他们对公务员制度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在公务员任用方面,各地方实力派拒不执行或变相执行公务员任用法。这一状况会导致(   )
    A、地方官员行政能力受影响 B、中央官员的选拔受到制约 C、国民政府一党专制的形成 D、地方割据势力进一步削弱
  • 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该诏令的颁布(   )
    A、强化了民众参政议政职能 B、有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 C、改变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 D、成为变法失败主要原因
  • 3、宋时,乡绅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于官治外另立乡民自律约文,具有乡民公约的意味。 明时,明太祖“命户部下令天下民,每乡里各置木铎一,内选年老及替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即为《六谕》,这也成为明朝基层教化的总纲。 这一变化使明代(   )
    A、乡约与法律正式合流 B、基层治理效果日益凸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道德法律教化功能趋同
  • 4、有学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户籍制度是社会等级制度的延伸,元代算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混乱和繁杂特性最为突出的时期,而这种繁杂的户籍制度即便在技术能力十分发达的当今社会,都有点无所适从。该学者意在强调元代(   )
    A、户籍管理效率非常低下 B、社会等级层次过于分明 C、行政管理制度极不科学 D、统治阶级压榨相当残酷
  • 5、唐时,都护府“掌所统诸蕃慰抚、征讨、斥候,安辑蕃人及诸赏罚,叙录勋功,总判府事”。 由此可知,唐都护府(   )
    A、主要负责督查少数民族政权 B、具有军事与民政双重功能 C、推动了中原和边疆经济交流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建有许多坞堡,坞堡环境下“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曰:‘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由此可推知(   )
    A、坞堡起了凝聚作用 B、坞堡具有田庄色彩 C、北方生产形式多样 D、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 7、下图为汉代选官辟除制度(汉代高级官员任用属官的制度)组织结构示意图。对此解释合理的是,该制度(   )

    A、实行自下而上的选拔程序 B、有利于发挥所属官吏积极作用 C、成为底层民众上升主渠道 D、重点考查被举者乡里舆论评价
  • 8、商周时期,一些诸侯国君和宗族、贵族对国家政务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说明当时(   )
    A、臣民参政权力提高 B、贵族与君主矛盾激烈 C、封建制度开始建立 D、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 9、下表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倡议的内容。据此可知,该倡议(   )

    1

    集团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与大洋洲国家。

    2

    此集团目标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

    3

    加强东亚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对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

    4

    将对“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功能起补充及促进作用。

    5

    促进(太平洋区域内的)各国间贸易与投资的协调组织。

    A、动摇了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地位 B、加速了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 D、推动了区域集团的制度化建设
  • 10、下图所示是1983年3月2 日《人民日报》的版面截图。这反映出(   )

    A、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C、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 D、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 11、下表所示为 1941—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民承担公粮负担变化统计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公粮征收量(石)

    每亩平均负担量

    每人平均负担量

    1941

    201 617

    1.66 升

    1942

    165 369

    1.33 升

    1.22斗

    1943

    184 123

    1.38 升

    1.30斗

    1944

    160 000

    1.20升

    1.10斗

    1945

    124 000

    0.87 升

    0.77斗

    A、土地改革的推进 B、战争形势的发展 C、生产建设的进行 D、苏联模式的影响
  • 12、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后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业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和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玄宗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又称“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晚清钦差大臣左宗棠统帅清军,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争。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盘踞新疆大部。1871年,沙俄复侵占新疆伊犁。经过海防塞防之争后,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方针,进行了充分准备。

    1876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不久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5月,阿古柏暴卒。10月起,清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又趁敌内部变乱,挥兵急进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

    清军的胜利,粉碎了英、俄吞并新疆的阴谋。以清军兵威为后盾,曾纪泽于1881年(光绪七年)成功与沙俄议定《伊犁条约》,次年清政府收回伊犁。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的发展轨迹上,承载着晚唐五代以来太过沉重的历史教训。“祖宗之法”立意于防范“意外仓促之变”,以制度的平缓调适来保证政治的稳定。这一方针,有效杜绝了内部的重大变局,使得宋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通过兵变或所谓“禅让”等方式篡取中央政权而成功者,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地方分裂割据局面。防范纤悉的小心与牵制,一方面使这一朝代政治上步履蹒跚,因而难免“因循”之讥;另一方面,却也出于对“防弊”的重视,使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且调整更革不断,渗透出务实与创新的精神。

    ——摘编自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政治变革》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祖制”特指“先皇制度”。具体而言,“祖制”是本朝开国皇帝以及先代皇帝构建的关于国家治理根本制度的规范体系,其内容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朝廷运行机制、重大事件决策、重要职官任免、朝贡外交以及对于特定群体的规制、对于特殊事件的处理等等。祖制的名称,各朝不一,有称“祖制”“祖训”“圣政”“圣训”也有称“本朝家法”“祖宗故事”“祖宗之法”等。历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祖制,将祖制作为一种原则,一种政治惯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社会控制方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朱勇《“祖制”的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制度建设颇为细密”的表现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统治者用“祖制”治理国家的原因。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对西域地区民族政策的实施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对局势的整体分析作出的卓有成效的正确举措。通过与乌孙和亲,达到了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时也将势力深入西域,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屯垦戍边、宽抚厚等政策的执行,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巩固了西汉王朝在西域的政治地位,使西域各国衷心臣服于西汉,最终形成了抗击奴的强大力量。战胜勾奴统一西域,为设立西域都护府奠定基础,终于在公元前60年使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

    ——摘编自张倩《汉武帝在西域的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贞观二十ー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束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唐太宗还采取采断措施使商道杨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同时以绢马贸易和茶马贸易为中心的互市也趋向兴旺。

    ——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汉朝相比,唐朝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 15、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最初确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改为责任内阁制,突出议会的作用。这一调整表明(   )
    A、革命党试图用法律来防止专制独裁 B、约法有效维护了民主共和体制 C、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D、议会取代总统成为权力的中心
  • 16、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到来,匆匆催生了民主共和,却不可能为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准备下新型的官员和现代公民,仍然上演着皇帝时代为王牧民的官员与千百万草民的旧戏”。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君主专制制度仍留有残余 B、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C、彻底批判旧思想的必要性 D、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变革
  • 17、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 B、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C、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 D、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 18、西夏文(如图),又名河西字、番文等,是元昊命人参照汉字的“六书”理论(象形、指事、会意等),采用合成法创制的记录党项语言的文字。据此可知,西夏文字(   )

    A、借鉴模仿汉字字形 B、加强了西夏的统治 C、是民族沟通的工具 D、是民族交融的产物
  • 19、敦煌飞天壁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艺术形象。它融合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等多种元素,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形成这种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雕刻技术的进步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绘画技术的精湛
  • 20、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夺取政权,通过改革,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发生上述事件的诸侯国位于图中的(   )

    A、 B、 C、 D、
上一页 482 483 484 485 4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