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表是某中学三个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材料。

    组别

    材料

    一组

    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献波罗树,树类白杨”;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法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据《唐会要》

    二组

    康熙……命于中州等地,给(番薯)种教艺……自此广布蕃滋,直隶、江苏、山东等省亦皆种之。

    ——《清稗类钞•植物类》

    三组

    于近世欧洲文明进步最有大功者,曰罗盘针,借以航海觅地;曰火器,借以强兵卫国;曰印书术,借以流通思想,开广民智。而此三者,皆非欧洲人所能自发明,彼实学之于阿拉伯,而阿拉伯人又学之于我中国者也。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产生表格中三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家庭的主要原因。
  • 2、“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只要看到亚历山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期。由此说明( )
    A、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 3、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有:“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 4、1531年,世界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 )
    A、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B、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C、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商品种类丰富多样
  • 5、如图是新航路开辟航线示意图,其中开辟A航线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 6、14—16世纪,远洋航行在葡萄牙等西欧国家颇为流行,贵族们希望通过海上征服战争建功立业,赢得君主欢心,从而获取俸禄、封地和职位:商人们希望开拓新的商路和市场,获得发财致富的机会;普通民众则希望获取新的土地,据此可知,在当时葡萄牙等西欧国家( )
    A、海外扩张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B、阶层间流动受到了严格限制 C、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开始利用海洋获取权益
  • 7、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贵金属从美洲源源不断流入葡萄牙,葡萄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购置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
    A、促进了两国的社会转型 B、推动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C、促使法国成为世界霸主 D、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 8、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观点本质上反映了( )
    A、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 9、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 D、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10、假如你是生活在 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自备农具和耕畜,在领主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3天 B、农民或农奴在庄园拥有一块份地进行耕种 C、自己的生活物品均可以自己生产,如盐和铁 D、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 11、世界古代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先后兴起了一个个有影响的大帝国。在下列帝国中,按兴起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B、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蕴含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影响重塑了我们。慢慢流淌的世界长河中,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浪花。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在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化艺术、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甚至在同一区域的历时性发展中,文化的阶段性表现也都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文化之间是隔绝的、断裂的、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改善都给文化的传播延承提供了契机。不同风貌的地域文化支流交汇,才可成就“世界文化的长河”。

    ——摘编自孙旭《文化交融的美丽结晶》

    提取材料中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前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11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于是,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大学。

    ——摘编自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

    材料二  1825年,著名诗人汤玛斯提出建立一所“伦敦大学”的设想,以与贵族、教会控制的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相抗衡。经多方努力,利用募来的15万英镑,伦敦大学于1826年正式开学,这揭开了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序幕。与传统大学相比,伦敦大学取消了神学系,代之以理学系和工学系,开设了大量有关近代自然学科和技术工科方面的课程。伦敦大学成为一所“没有上帝的学校”,它以相当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1/10的费用收取学费。在伦敦大学的影响下,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等相似大学相继成立。

    ——摘编自《英国新大学运动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新大学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 14、票证折射“时代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是全国人民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当时每家每户每天都过着凭票购物的生活。那个时候要精打细算精心管理怎样使用一个月内的粮票。因为每人每月好像就是供应三两油,平时的饭菜很少吃到油香味,所以我们每次去买肉时都挑肥的。

    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从布鞋票到火柴票等,应有尽有,一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据退休职工朱秋成2009年回忆

    材料三

    1978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1993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摘编自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

    (1)、从史料类型角度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票证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
  • 15、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据此可知(    )

    年份

    项目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A、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B、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阻碍工业化建设 C、“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 16、1971年11月16日,第27届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大会参照联合国2758号决议的精神,取消了台湾当局的观察员资格,当时我国决定不参加关贸总协定。1986年中国决定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国内经济体制的调整 B、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
  • 17、下表所示为葡萄牙人早期在大西洋开展的航海活动。这些活动(   )

    时间

    活动

    1446年

    商船蜂拥前往北纬9度附近的几内亚,带回了大量黄金

    1472年

    越过几内亚以南的贝宁湾,西非的些著名海岸如象牙海岸、黄金海岸等在此时得名

    1475年

    到达南纬4度的西非加蓬洛佩斯角

    A、说明大西洋成为欧洲贸易中心 B、论证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 C、为迪亚士的远洋航行积累经验 D、开启了欧非之间的直接联系
  • 18、16世纪初期,英国海盗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欧洲的东北方或西北方海域,他们几乎不去欧洲与美洲大陆往来的中心航道。这主要是因为(   )
    A、葡、西两国掌握海权优势 B、英国航海技术十分落后 C、欧洲商路与贸易中心转移 D、英国受到价格革命冲击
  • 19、东非沿海地区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瓷片。图1、图2所示为发现于肯尼亚曼布鲁伊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园内的瓷器碎片(推测出产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景德镇民窑),它们被镶嵌在墓柱之上。这些发现可用于印证(   )

    A、中非官方交往源远流长 B、阿拉伯垄断印度洋贸易 C、瓷器在东非多用于祭祀 D、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 20、中世纪西欧的“特许状”规定了城市市民阶级的权利,包括城市自身作为一个独立法人组织的权利,从而确立了封建领主与城市市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表明“特许状”可用于研究西欧(   )
    A、领主的封建特权 B、市民的社团组织 C、王权的专制统治 D、城市的自治运动
上一页 480 481 482 483 4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