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成为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圣地”。 对此坦桑尼亚第一任总统尼雷尔发表演说称:“非洲民族主义如果同时不是泛非主义的话, 那么它是毫无意义的,是逆时代潮流的,也是危险的。”这表明他力图 (   )
    A、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 B、倡导非洲各国的独立自主 C、对抗新一轮殖民侵略 D、促进非洲国家团结与合作
  • 2、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上帝是一位仁慈的、拥有无限力量的造物主,他根据人类可以通过合理的推断来发现的法则创立了宇宙,此后上帝就退了回去,不再介入他的创造物的实际活动。这表明( )
    A、宗教改革推动了科学革命的进程 B、科学革命仍然受宗教观念的影响 C、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D、科学方法在教义框架内寻求发展
  • 3、1848年马克思指出:“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禀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一株甘蔗也没有生长出来。也许不出五十年,那里连一点咖啡、一点砂糖也找不到了,因为东印度正以其更廉价的生产得心应手地跟西印度虚假的自然秉赋作竞争。”由此可知,马克思(   )
    A、阐明经济作物种植要适应自然条件 B、强调亚非拉争取独立的艰巨性 C、揭示资本主义扩张主导了国际分工 D、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
  • 4、公元前2000年就在两河流域立国的亚述国家留下了大量关于蝗虫的记载,许多国王都派亲信去地方督促灭蝗工作,国王身边的术士和地方上的祭司也热衷于炮制和搜集各种治蝗法术和咒符。由此可知,亚述国家( )
    A、王权与神权高度结合 B、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C、宗教势力威胁统治 D、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 5、建国后,义乌早期乡村集市的“鸡毛换糖”曾被举报“投机倒把”。1982年义乌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1998年国家外经贸部特批给义乌小商品城自营进出口权。义乌小商品享誉全球,甚至还诞生了被誉为“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的义乌指数。义乌的发展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 B、所有制结构的持续优化 C、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国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
  • 6、1939年冬季至1940年夏季,冀中军民先后把敌后根据地内的车行大路和人行小径,全部挖建成了蜿蜒起伏的深沟高垒,形成了人造的“万里长城”。这一举措(   )
    A、丰富了平原游击战形式    B .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C.配合了百团大战的斗争     D.为发展地道战提供了经验
  • 7、下表是1950—1952年重庆社会商品流转公私比重变化表。据表推断,1952年重庆(   )

    年度

    1950

    1951

    1952

    社会商品批发(%)

    国营及合作经济

    31.42

    57.11

    78.39

    私营经济

    68.58

    42.89

    21.61

    社会商品零售(%)

    国营及合作经济

    3.66

    16.36

    61.81

    私营经济

    96.34

    83.64

    38.19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B、私营经济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C、国民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D、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 8、1919年初,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办法,一方面是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由此,李大钊认为解决妇女问题的关键在于(   )
    A、以阶级斗争推翻剥削制度 B、打破纲常名教,实现男女平等 C、推动国内外妇女界的联合 D、吸取欧美教训,进行社会革命
  • 9、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关于西北边疆的研究蔚然成风,相关史地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如魏源的《西北边域考》、沈垚的《钦定回疆则例》等,并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了西北的边防和疆域,这一现象(   )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 D、受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直接影响
  • 10、据粤海关统计,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税银不过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1828年至1837年,关税收入更高达1500多万两。这一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出口。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中国传统手工业仍具有竞争实力 B、朝廷越来越依赖于关税收入 C、政府废弃了自主限关的外贸政策 D、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1、明朝,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凡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明代此举( )
    A、表明专制皇权已受到挑战 B、提升了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C、标志着中枢运转机制成熟 D、基于文官卓越的政治素养
  • 12、至元二十八年(1289),回鹘人高克恭出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经常往来于苏杭,擅画墨竹,题诗亦“自得天趣”。时人评之:“画入能品,故其诗神超韵胜,如王摩诘在辋川……,思与境会,脱口成章,自有一种奇秀之气。”由此可以推知(   )

    ①其人画品高于诗品②文人画诗书画一体③苏杭地区市民文化兴盛④大一统促进民族交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3、在曹魏时期“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基础上,西晋推行占田荫客制度,百官依品级高低占田荫客,占田多者50顷,荫客50户,少者占田10顷,荫客1户,荫客向荫庇者交租不用承担国家赋役。这一制度设计( )
    A、有效的抑制了土地兼并 B、演变为北魏时期均田制 C、促进了士族体制的形成 D、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点
  • 14、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部分内容如下图),记载了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郡到敦煌郡12个驿置的详细信息。此汉简有助于研究(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两汉的边疆治理 C、西域的历史地理 D、河西的移民开拓
  • 15、战国时期,“义”具有公、正、善、节、分等内涵。关于其中的“公”,墨子提出:“举公义,辟私怨。”荀子提倡:“公义明而私事息。”韩非子提倡:“所谓直者,义必公正。”由此可见(   )
    A、新兴地主阶级强调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 C、百家争鸣的局面越来越盛大 D、诸子追求公正的社会准则
  • 16、山西陶寺遗址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了石磬、土鼓等乐器配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石磬与铜戚、玉钺等礼器同出;周人常以“和”“协”等字修饰青铜乐钟并附以“乃和且鸣”“和会百姓”等铭文。这些现象揭示出,在中华早期国家阶段(   )
    A、神权色彩尤为浓厚 B、贵族等级政治森严 C、处于铜石并用时代 D、乐以资治特征明显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人类城乡关系发展三阶段对比表。

     

    城乡低水平依存

    城乡加速分离

    城乡高水平融合

    时间起点

    农业文明开始,城乡差异形成之初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古典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缓慢

    快速的“被动城市化”

    适度的“主动城市化”

    城乡间劳动力

    流动极少

    农村到城市

    农村到城市

    城乡差距

    城乡有差别,但差距极小

    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且分离速度加快

    城乡差距缩小,城乡逐渐融合

    分工情况

    农业、手工业、

    商业三者分离

    农业、手工业、

    服务业三者分离

    农业工业化,工业与服务业既分离又融合

    工农业政策

    西方世界:重视商业和工业  东方世界:重视农业

    重视工业,几乎都采取了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

    重视农业和工业,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摘编自吴丰华《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水路运输】

    材料一  1368年明太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扫平残余势力,其中北遁后盘踞于辽东地区的北元政权实力仍不容小觑,而海路则是太祖进兵的重要手段。从海路向辽东地区运送粮饷、兵士,无疑是太祖平叛北元、经营辽东的重要运输方式。其主要路径是经由江南苏州府的太仓,沿海岸线经山东半岛过渤海,最终抵达辽东半岛,每年大约可运送六、七十万石粮食,以及大量的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为终治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海运还负有抵御倭寇的国防和对朝鲜外交的特殊任务。太祖时代保持一支强大的海运军队,对保卫海域边疆的安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许冰《明代漕运制度研究》

    材料二  清代湖广漕运是隶属于清廷直接控制的漕运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有自己的分省漕运组织和管理机构。主管漕运的官员为漕总督,长驻淮 , “直隶、湖广等省文武官员经理漕务者,咸属管辖”。设巡漕御史,稽查漕运官吏漕务。设粮道,分管漕务与粮储。设监兑官,坐守湖广水次,监督漕粮开兑,验明米色好坏,然后交押运官。设押运官,监督湖广漕粮运输。此外,各级文武官吏皆负一定程度的漕务,湖广总督和巡抚协助管理漕务。湖广有漕府共九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荆州府等。主要从生产水平高低、道里远近、运输便利等因素综合考察。如郧阳、宜昌等因为道路遥远、凶险而未列入漕府。湖广漕额为二十六万石,湖北、湖南各半,包括正米和耗米。此外还有行月钱粮、赠贴、随漕席木板竹、厅仓茶果银、解费银、浅船银等随漕款。

    ——摘编自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海运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湖广漕运的特点。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水路运输的影响。
  • 19、人类历史是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③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材料二  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以后

    面对殖民侵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文化的价值。
    (2)、 列举这一时代中“地中海文明”和“南亚文明”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哲人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 20、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了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下图)。

    ​​​​​​​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包括( )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的刺激

    ③罪恶黑奴贸易的影响                  ④美洲开发和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页 456 457 458 459 46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