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历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灌溉技术使农业生产力极大提升,既有生产关系成为桎梏,公田抛荒、私田大量开垦的制度性矛盾大量出现。承认土地实际控制、废除使用限制、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名田制等改革出现,引致土地私有化,支撑稳定的农业生产进而成为增强国家实力和实现军事扩张的基础。土地由封建领主世袭转向新型的封建地主私有。

    ——摘编自张秀智等《基于多源流理论的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改革逻辑》

    材料二1992年7月,邓小平重申:“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变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农业“两个飞跃”的共同目标及各阶段目标。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20世纪头20年,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谷底”,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

    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摘编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西汉初年的王,势力很大。王国官吏,除丞相外,都由王未任免,王国的封地,多者一百多城,少者有三四十城,汉初七个异姓王封地的总面积,比朝廷直辖的还要多……汉武帝实际上贯彻了当年贯谊的建议,规定诸王死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王子分割原来封地为列侯。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简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举办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这表明当今中国(    )
    A、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推动国际经贸合作发展 D、引领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 5、1989年第二届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期间,我国打破了体育比赛不以产品命名的先例,出现“沈阳啤酒杯柔道决赛”“百花杯击剑决赛”等企业冠名比赛项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 B、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渐完善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城乡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
  • 6、上世纪50年代,一首电影插曲传唱大半个中国:“小燕子,穿花衣……,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这首儿歌可以用来研究(    )

    A、“大跃进”运动 B、一化三改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
  • 7、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接收”机构和“接收”官员每到一处,竞相抢夺金条、洋房、汽车等。“劫收”成为国民党失败的“催化剂”。材料观点接近于国民党败退原因研究中的(    )
    A、“内斗论” B、“民心向背论” C、“腐败论” D、“经济崩溃论”
  • 8、1943年,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综合报道战果》记载,“敌大半为中共军……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这从侧面说明( )
    A、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B、日方客观分析对华侵略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相互配合 D、正面战场取得突出战果
  • 9、1928年,井冈山茅坪八角楼的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他分析指出:“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该文章(    )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驳斥了中国革命速胜论 D、指明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
  • 10、1918年12月14日,顾维钧抵达巴黎。在回忆录中,他这样描述了自己对和会的期望,“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顾维钧的期望是基于中国(    )
    A、五四运动的正义要求 B、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和会 C、抑制了日本在华势力 D、收回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 11、1924年10月,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深恶痛绝,他在致蒋介石的信中声言:“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所以,孙中山进行了(    )
    A、国共合作 B、护国战争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 12、辛亥革命期间,上海成立51个妇女社团.她们提出要像男子一般,尽国民天职.享国民权利,争做“女国民”。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女性社会参与意识增强 B、女性地位普遍提高 C、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 13、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清朝加强边疆治理措施的示意图(部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处应该填入的是(    )

    A、设立奴儿干都司 B、签订《尼布楚条约》 C、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D、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 14、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的政治评价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周到),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他认为宋初制度(    )
    A、造成了重文轻武的氛围 B、提高了宋朝行政效率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通过分权加强了君权
  • 15、隋唐大一统政权需要大量职业化官僚来治理国家,必然要求改变重军功、轻文教的旧的选举制度,改变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此统治者实行了(    )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 16、有学者认为,到南朝后期商税已成为中央的重要收入。这些税目包括关津税、交易税、审场税,以及针对某些特定物品所课的货物税,此外,还有沿袭前代的酒税、盐税,这可以说明(    )
    A、战争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B、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C、世家大族享有政治特权 D、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交融
  • 17、东南亚地区发现大量来自汉朝的铜器,以铜镜居多,另外还有容器、炊具、印章、兵器、日常用具和钱币等,且主要见于越南、泰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这说明汉朝(    )
    A、造船技术先进 B、实行贸易垄断 C、对外贸易发达 D、国力十分强盛
  • 1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繁盛时期,该时期各学术流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①道家——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②法家一一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③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④墨家——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上述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
    A、适应统治者争霸需要 B、具有强烈批判现实的精神 C、追求理想的政治秩序 D、传承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 19、某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大量的陶片、贝壳、兽骨和一些铜冶制品,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陶。其中一件做工精美,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黑肉杯,据此推断,该遗址应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评价

    范文澜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陈寅恪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日本内藤湖南

    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美国孙隆基

    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似乎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500年。

    法国埃狄纳·巴拉兹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上一页 411 412 413 414 41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