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说到:九品中正之制,自何起乎?曰:古代用人,以德为主。德行必本诸实事,而行实必征之乡里,故汉世风气,最重乡评。“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由此可见,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兴起( )
    A、继承了察举制乡里清议的传统 B、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C、将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 D、顺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
  • 2、建立后秦的羌族,在关中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姚苌起兵时得到汉人支持,后秦政权一建立就采用汉制。姚兴继位后,多方笼络汉族士人,延揽名儒到长安讲学,生徒多至万余;又经常和名儒们“讲论道艺,错综名理”。材料表明( )
    A、前秦汉化水平较高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中原文化影响较大 D、民族统一进程得以加快
  •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观察下图,下列按时间先后排序对应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①③④②
  • 4、下图为东汉后期政局演变示意图,对这一局面解读正确的是( )

    A、根源在于皇权衰落 B、加剧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朽黑暗程度 C、加剧君相之间矛盾 D、皇帝年幼是引发宦官专权的重要诱因
  • 5、汉惠帝(高祖之子)见相国曹参整天请人喝酒聊天,根本不用心治理国家,怪之;曹参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这就是历史上的萧规曹随,这一治国理念出现的原因是( )
    A、汉初经济凋敝 B、文景二帝实施与民休息的政策 C、儒学成为正统 D、道家无为而治不适应形势发展
  • 6、秦王朝以军人为吏,必然使各级行政机构都容易形成集权专制的特点,使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都具有军事化的形制,又使统一后不久即应结束的军事管制阶段在实际上无限延长,终于酿成暴政。由此可见( )
    A、秦朝灭亡的根源在暴政 B、秦朝暴政根源于军功爵制 C、军人为吏一定导致暴政 D、国家治理政策需适时调整
  • 7、《汉书·艺文志》记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一局面( )
    A、标志着学术下移已经完成 B、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不利于学术文化走向繁荣 D、助推诸侯争霸战争兴起
  • 8、战国时期,列国纷纷改邑为县,县直属于国君,县官按照国家法令治理县政,定期接受考核;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组织生产,二是管理民政,三是财政职能,四是司法职能,五是军事职能。县的上述特征反映出( )
    A、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B、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C、国家管理体制发生变化 D、贵族政治已被取代
  • 9、观察下图,据图中变化信息推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遭破坏 B、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C、诸侯国修筑长城防范匈奴 D、国家组织能力加强
  • 10、商人崇尚饮酒,上至商王,下至臣子,各级贵族均嗜好饮酒。贵族墓葬中随葬的青铜器,其数量和组合均以酒器为主,如殷墟妇好墓中的青铜器,酒器约占74%。在一些贵族的墓葬中,爵、觚、盉等酒器大都同棺木一起放在木椁之内,而鼎、鬲、簋等饮食器皿都放在棺外。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商朝灭亡缘于酗酒荒政 B、商朝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C、商朝青铜铸造业较发达 D、商朝社会阶级分化严重
  • 11、据《史记》记载,商代名相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才归政于他;《周礼·小司寇》记载:西周自由民(国人)有议政的权利,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迁都),三曰询立君(国君废立)。材料反映出( )
    A、国人舆论影响国家大政 B、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皇权
  • 12、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王与方国形成联盟关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周王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B、国家政权由松散趋于严密 C、奴隶制国家政权得以确立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疏远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既是最主要的治理目标理念,也是历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大一统”治理目标下,一体两面的“华夷之辩”和“华夷一体”等观念以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为各个政权建立天下秩序和政权正统性提供不同的政治基础与合法化资源,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种因俗而治的治理方式的依据。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为多民族的“大一统”观念和格局奠定了基础;而在“大一统”观念和格局下多民族之间的互动与治理方式的借鉴吸收,则成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围绕“国家治理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材料中选一角度,确立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证。

  •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的认识。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波斯帝国在大流士时期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大流士创建了 20个行省,每个行省任命一名总督,总督直接对他负责。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军区,每大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区长官由国王任命,行省总督不管军事。与此同时,大流士还在中央建立了以国王办公厅为首的管理机构,一切政令由行政首府发往各行省。 

    ——摘编自任宪宝《全球通史:人类共同体的历史》

    材料二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进行了八次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1982年、1988年的两次改革,国务院各部委数量减少为41个。在经历1993年调整经济类职能部门的改革之后,1998年国务院的组成部门锐减到29个。2003年机构改革的重点是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健全和加强金融监管体制。2008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形成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2013年的机构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进一步简政放权。2018年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国家机构改革,新一轮的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的机构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摘编自左然等《 40年来我国机构改革的经验和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流士机构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中央机构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机构改革的意义。
  • 16、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是美国内战才把美国变成了一个真正具有统一的主权、统一的政治制度、统一的宪政原则和统一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是美国内战重塑和真正确立了美国自身。”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
    A、确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B、.使美利坚民族实现独立 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 D、改变了松散的邦联体制
  • 17、如表为公元前5世纪罗马政权组织结构。由此可知( )

    机构或官职

    权  力

    执政官

    2名,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主持元老院会议,执行元老院通过的法令。

    保民官

    初为2名,后增至10名,由平民中选出。有权否决元老院和执政官颁布的不利于平民的法令。

    元老院

    由300名贵族组成。有权审批法律,管理国库收入。

    A、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 B、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分权的共和政体确立 D、民主政治初现雏形
  • 18、古希腊城邦时代,贵族与平民联合起来对抗君王并取得胜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到公元前5世纪,独揽大权的君主淡出政治领域,但只有那些新兴工商业者的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城邦,才能通过反复斗争建立起民主政体。这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B、贵族和平民阶层的结盟 C、小国寡民的城邦制环境 D、君主专制的传统被颠覆
  • 19、1995年,中央对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的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又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这种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放缓 C、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 D、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显著
  • 20、1948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管辖五省二市的人民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根据《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设立了民政部、司法部、劳动局、财经委员会、法院等工作机构。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C、标志着中共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是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有益探索
上一页 413 414 415 416 4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