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援外支出(总数为500亿美元)中,450亿美元或者说90%是‘军事’援助;在余下的50亿美元中,35亿美元用于经济发展贷款;其余15亿美元,用于训练、卫生、教育和福利等方面的技术援助”。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实质是( )A、在亚洲推行冷战的政策 B、扩张美国的势力范围 C、帮助欧洲实现经济复苏 D、打破美苏力量的均衡
-
2、1917年,列宁与布尔什维克党作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判断,引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提出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论断。这是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A、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尝试 B、为实施新经济政策做理论探索 C、试图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继承发展
-
3、1934年,英国首相鲍德温警告议会:“自从飞机发明以来,古老的边界就不复存在了。当你考虑英格兰防御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莱茵河……那才是我们的边界所在。”这表明( )A、科技变革影响英国国防战略 B、英国努力维持在欧洲大陆的权益 C、英国加强与法国的政治合作 D、英法对德国的扩张企图认识清楚
-
4、如表表明( )
英国1700—1798年英国进口来源统计
年份
欧洲
美洲
其他地区
1700—1701
66.4%
19.9%
13.7%
1750—1751
55.3%
30.1%
14.7%
1797—1798
42.4%
32.1%
25.5%
A、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B、积极开展对外商品输出 C、建立世界殖民体系 D、与世界市场联系更紧密 -
5、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立场( )A、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 B、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 C、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D、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
6、据如图《罗马帝国》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罗马帝国的崛起( )A、连接了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 B、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C、通过征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改变了亚洲非洲的历史进程
-
7、1958年,王金波创作了《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词,“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还是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这首歌的歌词( )A、推动了新政权经济恢复 B、有利于塑造时代新风尚 C、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重建 D、反映了工业化如火如荼
-
8、1932年,清华大学自治会致函李顿调查团:“日本的侵略,不仅危害中国,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也使国联面临建立以来最大的危机,考验其全球治理能力。”这说明,爱国学生( )A、利用国际舆论反对日本侵华 B、致力于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反帝爱国的民族意识已萌发 D、意识到创建新国际组织的重要
-
9、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曾两次在外摆(白)渡桥对过往的车辆人马数做统计,如下表所示。这表明近代上海( )
时间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马匹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6月14、15、16日
12000
6984
544
11
9
0
0
0
0
1926年5月17、18日
50823
14600
0
0
0
3459
3764
172
922
A、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B、交通近代化推进较缓慢 C、城乡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分区日益完善 -
10、1914年,李大钊提出“亡群”说:“哀莫大于心死,痛莫大于亡群。……今日之群象,人欲横于洪流,衣冠沦于禽兽,斯真所谓仁义充塞人将相食之时也。”这体现出李大钊( )A、在一战后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 B、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C、对革命后社会道德崩坏的忧虑 D、批判迂腐守旧的封建思想
-
11、从1852年至1854年,清廷总计向湖南、江西、安徽等14省委任了289位以编练、团练为任务的在籍绅士为“团练大臣”,和地方官员一起分掌地方行政权力。这反映了( )A、列强侵略冲击地方基层治理 B、晚清政府试图重建中央集权 C、晚清近代化徘徊中艰难起步 D、战争推动地方权力结构改变
-
12、明初,中央政府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万历初年,广东地方官员允许非朝贡国商人每年夏冬两季定期至广州贸易;明朝政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A、对民间贸易持宽容态度 B、海禁政策日趋严格 C、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D、积极开拓跨洋航线
-
13、宋代四川地区铜价昂贵,政府无力铸钱,所以沿袭五代政策,继续使用铁钱;由于对西夏用兵,军费开支浩大,政府在山西地区铸造铁钱;与此同时,政府还在江西、安徽等地铸造铁钱输往陕西以充军费。据此可知,宋代( )A、货币流通呈现区域分割态势 B、民族政权间经济交流受阻严重 C、经济发展差异限制白银流通 D、国防战略决定了政府货币政策
-
14、公元382年,前秦苻坚在与臣下讨论是否南下灭东晋时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鋪”。这体现出( )A、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增强 B、南北统一的文化驱动力增加 C、华夷关系基本格局已展现端倪 D、苻坚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
15、东汉明帝评价《史记·秦始皇本纪》赞语说:“司马迁……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这说明( )A、时代变迁决定价值判断 B、皇权强化导致思想专制 C、治国理念影响人物评价 D、思想变革改变史学体例
-
16、当代学者对“巴蜀符号”和甲骨文符号系统进行比对,如下图所示。这一探索( )A、证明了古蜀文明源自商文明 B、推动了文字符号谱系研究 C、反映了区域文明的孤立发展 D、解决了古蜀文字起源问题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继承汉唐以来由政府统一管理粮食征调、储备的办法,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仓储系统。宋代仓储多建于城市及近畿,乡村受惠有限。北宋初期,开封建有多座全国性、规模大的粮仓,受纳四河(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漕粮。为了将东南漕粮输送至京师,北宋在江淮漕运中实行转般法,于真、扬、楚、泗诸州设置了七所转般仓。常平仓“遇贵量减市价菜,遇贱量增市价籴”,平准粮价,调节粮食市场;广惠仓侧重于常规性济贫,是为配合政府福利机构而专门设立的恤贫仓储。从宋代仓记等文献记载来看,社仓等地方性备荒仓,在创办与管理上,既有地方政府参与,也有士人、富民、僧人等参与。这些基本奠定了元、明、清备荒仓储制度发展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
材料二 武汉的仓储承继国民政府,多年来仓制混乱,加之层层盘剥之下举步维艰,储藏问题频发,周转赈济等功效更是名存实亡。1953~1957年正值一五计划,恰逢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和三大改造实行,武汉粮仓建设如火如荼。根据全国储运工作会议及《国家粮食仓库管理暂行办法》等指示,武汉粮食管理部门陆续开展粮食进出库、粮库普查、管理工作等,并结合武汉区位优势特点,提出了“查仓清资,摸清家底,加强计划运输,保证完成运输任务,提高科学技术,确保粮食安全,完成节约任务”的工作方针,并于1957年进一步提出“重防于治,治早、治好、治了”的工作重点。武汉粮仓在发展中展现出功能的扩充,如社会保障与救灾,丰年广积粮,灾年调存粮救济,发挥了仓储“储蓄池”的作用。
——摘编自张子涵《1949~1966年武汉粮食仓储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仓储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影响宋代仓储制度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仓储制度的优势,并谈谈你对中国粮食仓储制度的认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中后期,东南亚大多数国家货币均与美元或美元一揽子货币相关联,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迅速,美元汇率上升,各国却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对汇率政策做出调整,让本国货币汇率和美元一同攀升,进而大大降低了出口竞争力,增加了外贸逆差。这部分国家因为采用固定汇率制,所以汇率机制毫无弹性可言,进而便提供了良好机会给国际投资资本。再加上这些国家未有较多的外汇储备,政府未集中精力干预外汇市场,所以收效甚微,反而承受的损失较大。另外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金融监管往往不到位。基于此,政府引导银行向外借款,毫无目的地刺激投资,导致房地产、证券市场有大量外资流入,使虚拟经济膨胀巨大。
——摘编自赵瑞琳《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东南亚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东南亚国家如何防范此类经济问题提出建议。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构各民族共通有力的认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性路径。认同是多层次或多要素的。从关联叠加视角而言,汲取政治认同要素、心理认同要素和文化认同要素等对于认同支撑至关重要。其中,基于政治认同要素建构的政治秩序和政治归属,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团结统一的合法性支撑;基于心理认同要素建构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依存亲近的情感性支撑;基于文化认同要素建构的团结根魂和同脉印记,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多元一体的共识性支撑。
——摘编自郝亚明杨文帅《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同要素支抹》
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整体或者任意一点拟定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对官吏的考核分德、才两个方面,除每年定期的地方对中央的上计制度外,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西汉初年刘邦制定了《上计律》,官吏考核结果与奖惩结合得更为紧密,统治者根据对官吏的考核结果对官员奖惩。魏晋的考课法称“都官考课七十二法”,此后文官考核均属吏部置专职机构主持。宋朝官吏考核机构更加专门化,分为审官院和考课院两种机构。宋代中央派出的监司官员,既对中央官吏进行考察又作为监察官史接受考课法的监督,这种对考绩官本身的双重考绩制度是宋代对官吏考核制度的发展。然而考核中的客观标准不尽统一,实施中难以避免营私舞弊现象,特别是王朝后期更是流于形式。
——摘编自姜辉《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研究》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末期管理科学的发展,许多学者认识到传统文官考核功能过于狭小,除传统考核目的,也可测定雇员的素质特别是潜在的发展前景,同时作为雇员自我评估和自我得到信息反馈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众多学者的推动下,在传统的人事部门官员评估和顾问评估外,美国政府致力于发动文官本人对自己的表现进行个人总站和评估,以达到应用考核的“发展功能”的目的;此外增加“同级评估”的补充办法,主要涉及特定部门中同级同事的评估;而对于部门主管等文官群体来说,“下属评估”成为限制其修改部门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1993年戈尔副总统向克林顿提交了“绩效评估”计划,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对文官的日常工作进行评估。
——摘编自石庆环《论20世纪末美国文官考核制度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对其评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中国古代,20世纪末美国文官考核制度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