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表2是三国至南朝时期,交州、广州地区行政区划变置统计表。这一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

    表2


    孙吴

    西晋

    东晋

    州数

    2

    2

    2

    3

    3

    26

    27

    郡数

    16

    17

    22

    38

    55

    80

    85

    县数

    94

    121

    197

    241

    320

    不明

    293

    A、区划层级增加 B、豪强势力膨胀 C、社会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显著
  • 2、表1是两汉时期部分医学资料的出土、收集情况整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表1

    时期

    医学资料收集、出土情况(部分)

    两汉

    江陵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医简共178 枚,含古医籍 2 部 11 种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籍竹简约200枚、木牍10枚、绢帛10种

    甘肃武威县出土简牍92 枚,记载完整医方31个

    A、南方医学技术远超北方 B、中医注重理论创新 C、造纸术促进了医学传承 D、两汉医学成就突出
  • 3、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殖民在给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动力的同时,严重冲击了被殖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政治上,殖民地国家全部或部分失去了主权,忍受着外来的统治;在经济上,殖民地在失去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资源的同时,还被强迫实行单一经济制度,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赵立行《世界文明史稿》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最终结果各不相同……而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只获得了宪法上的适度让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二战后蓬勃兴起,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构建了全球现代文明。 

    ——摘编自余伟民等《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在政治、经济上带来的严重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浪潮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列举埃及、墨西哥“获得了宪法上的适度让步”的代表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采取的最主要的斗争方式是什么?对世界政治有何影响?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谈到西方的政治制度,一些人常常有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西方当代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后新建立起来的,另一个是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都是一种模式。其实西方的政治制度虽然都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传统,但各国在它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国的特点,例如,西方各国虽然都有议会,但各国议员的产生办法、议会的职权、议会的议事程序、议会内部的组织都是各有其特点的,而且差异往往很大。美国的国会两院与英国的国会两院就极不相同,美国的参议院不能等同于英国的上院,美国的总统与英国的首相也很不相同。就总统制的国家而言,美国不同于德国,德国不同于法国,法国不同于意大利。即便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的国王,也是英国不同于荷兰,荷兰不同于瑞典。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自行提炼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就是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这个飞跃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文档之家“工业革命为何起源于英国”

    材料二: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狄更斯《双城记》

    材料三: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历史的机遇,为了“自强”和“求富”,19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摘编自杨健《工业革命对中国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两项工业革命的发明成就。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 6、观察如图漫画,其反映的实质是( )

    A、区域集团化遭到挑战 B、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政治多极化不断加强 D、逆全球化思潮依然存在
  • 7、如图所示为1880~1914年英德海军吨位变化趋势情况。据此可推知( )

    A、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 B、英国的海上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C、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呈现加剧趋势 D、德国的军事发展速度领先世界
  • 8、15-17世纪,西方列强主要在亚洲交通要道建立殖民据点、控制航线,而18世纪后他们将殖民据点扩大为殖民地,这种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 C、殖民掠夺的贪婪性 D、列强经济发展不平衡
  • 9、列宁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周围。”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B、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C、实现了无产阶级的联合 D、根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 10、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花费十余年时间,将《圣经》新旧约全部翻译成德文并出版发行。在翻译过程中,他对德文构词、语法、语句进行了加工和规范,促进了标准的德语书面语言的形成。马丁•路德的翻译活动( )
    A、旨在推动宗教的世俗化改革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利于促进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D、维护了民众宗教信仰的自由
  • 11、中世纪后期,法国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形成等级君主制统治;英国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两国统治者都重视加强王权、削弱了教权。这( )
    A、使基督教会势力逐渐衰落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C、改变两国民众的宗教信仰 D、标志君主制统治的建立
  • 12、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著名的帝国,如图所示,它们都( ) 

    A、曾大力推广希腊文化 B、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 C、控制了东西方商路并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 13、明清时期对丁庶民的饮宴有严格的规定,但江浙带的民众对宴饮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刻意求精,互相攀比,赛食品之丰盛,比器皿之精美,于山珍海味之中又极为讲究烹调之法。这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 )
    A、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民众生活比较富裕 C、封建等级秩序崩溃 D、民众贫富差距缩小
  • 14、如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
  • 1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此次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C、为东晋门阀政治奠定了基础 D、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 16、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以下主张中与其思想相一致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尚贤、节用” B、“齐物、逍遥”“无所恃” C、“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D、“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历史学家以中原王朝为正统,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请以“少数民族政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之初,革命者需要动员民众参与和支持对英战争,因此他们大多推崇斯巴达和古代罗马的奉献牺牲精神。随着战争的结束,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地位凸显出来,斯巴达、雅典甚至罗马的社会价值便遭到了质疑。1776年,美国革命者基于共识一致选择了共和制。但是激进的共和派主张建立基于社会平等的简单易行的民主共和国;而稳健的共和派把雅典社会描绘成一幅悲惨黑暗的景象,以此证明“纯粹的民主”在古代并不成功。稳健的共和派最终将自己的意志付诸宪法。

    ——摘编自李剑鸣《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

    材料二 “失去的事业”指的是战后美国南部白人通过建构内战记忆,为其战败做辩护,并试图夺回在战争中所失去的一切。这种内战记忆产生于战争中及战后,主要以老兵交流、家庭口述和日记等文字方式保存下来。“失去的事业”赋予战前南部的种种美德,把分裂行为建构成一场捍卫南部生活方式的光荣斗争。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南部的经济发展,“第二次失去事业”增添了“士兵英勇”与“民族和解”这两大主题。世纪之交,联邦政府对南部老兵参与战场遗址维护的支持、一系列的邦联将军铜像在南部城市中心或新兴商业区的竖立,“失去的事业”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罗超《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美革命者与古典传统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国家认同对历史记忆带来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众普遍缺乏近代政治的参与意识成为阻碍清廷推行“立宪”的重要因素之一。清政府于是在各地创办宣讲所,并大力提倡创办白话报刊。警部“现拟通咨各省,均须添设白话官报……发行各州县宣讲所,按照演说以开民智”。民政部认为,“白话报纸,尤为开通民智的要品。亟宜开办官立白话报,注重立宪的旨意,及地方自治等问题”。陆军部“拟创办《陆军白话报》,每星期出版一册,将古今兵将忠勇实迹,编成白话,派员宣讲”。

    材料二  191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初等小学校国文教科书编纂纲要草案》规定,初等小学校国文教科书“文字浅显,务使儿童易于领悟”。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规定,“以简单词语语句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篇章之构成,并采用表演、问答、谈话、辩论诸法,使练习语言”。对于读本.则要求“普通语体文避用土语,并注重语法之程序,其材料择其适应儿童心理,并生活上所必需者用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宝明《官腔与民调:清末民初白话书写中的官民互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晚清政府推广白话文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时期与民国初年政府推行白话文措施的不同,并分析其各自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由于受到五代以来战乱的破坏,各地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鼓励百姓开垦荒地。从太祖开宝末到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四十五年间,宋朝耕地就已从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余顷增至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余顷。其中以两浙、江南、福建、成都等开垦田地最多,几乎达到了“无寸土不耕”的地步。

    ——摘编自游彪《宋史》

    材料二  乾隆至咸丰朝全国人均耕地如下表所示。

    年份

    耕地额/顷

    人口数/口

    人均耕地/亩

    乾隆十八年

    7352218

    18,3678259

    4.00

    乾隆三十一年

    7807290

    208095796

    3.75

    道光二年.

    7562102

    372457539

    2.03

    咸丰元年

    7562857

    432164047

    1.75

    ——摘编自陈锋等《明清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上述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及其有效解决途径。
上一页 404 405 406 407 40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