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两宋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大都市政治军事性人口比重减少,经济商业服务性人口比重明显加大,传统的政治军事性人口与市场发生了更多的联系。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在整个社会中的人口比重也明显增加,市民阶层初步形成。这些现象(    )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使城市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D、促进了大都市社会经济转型
  • 2、唐代大和四年(830年),剑南西川宣抚使崔戎称,“西川税科,旧有苗青如茄子、姜芋之类,每亩或至七八百文,征敛不时,烦扰颇甚。今令并省税名目,一切勒停,尽依诸处为两限,有青苗约立第等,颁给户帖,两税之外余名一切勒停。”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赋税制度改革具有一定配套措施 B、朝廷财政收入得到了保障 C、两税法实施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 D、藩镇割据影响了政府税收
  • 3、表1为《尹湾汉墓竹简》之《集簿》和《东海郡吏员簿》所见太守府的吏员名目及人数表(少吏为低级官吏,一般为办事人员)。这反映出当时(    )

    表1


    太守府长吏名目及人数

    太守府少吏名目及人数

    吏员总数

    少吏所占比例

    秩阶

    简牍秩次不明

    六百石

    百石

    斗食

    佐史

    共27人(其中长吏2人,少吏25人)

    92.59%

    太守府

    太守1人

    太守丞1人

    卒吏9人

    属5人

    啬夫1人

    书佐10人(书佐9人,用算佐1人)

    A、基层官僚体系日益僵化 B、中央集权受到一定冲击 C、地方行政运作有所保障 D、朝廷废止郡国并行体制
  • 4、2018年,辽宁阜新他尺沟遗址发掘出土了400余件陶器,大多数陶器表面有字纹、弦纹、几何纹等。此外,还出土了600余件大型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另外,还有8件非常珍贵的玉斧出土。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
    A、社会发展处于新石器时代 B、奴隶制文明较发达 C、手工业技艺水平世界领先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6 年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

    年 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增速(%)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增速(%)

    1952

    679.1

     

    119

     

    1953

    824.4

    21.3

    142

    19.3

    1954

    859.8

    4.3

    144

    1.4

    1955

    911.6

    6

    150

    4.1

    1956

    1030.7

    13

    166

    10.6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材料二

    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 以一九六六年同一九五六年相比,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长。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 工业布局有了改善……科学技术工作也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工业方面的成就,并说明这一时期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4 是《京报》《顺天时报》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报道

    《京报》

    《顺天时报》

    学生界之大风潮

    昨日午后三时,北京大学等聚集三千余人,排队赴总统府、天安门并至东交巷英美法意驻京使馆……惟行至东交民巷口,公使馆方面以无中国政府执照不许通行……学生等乃转而赴东城赵家楼曹汝霖宅……曹已避去。当时学生举动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学生之反抗,无意中将宅内电灯碰破,遂至宅内起火。

    北京学生大骚动

    昨下午一时,中华门内突有北京各学校学生等一千余名……在该处集齐,即结队至东城堂子胡同内赵家楼地方曹汝霖住宅前。群众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分子遂举火焚房……当该生等在中华门齐集时,警察厅仅传知各区巡警注意所往,不料其有此种暴烈之举动也。

    注:《京报》由革命志士邵飘萍于1918年 10 月5 日在北京创办,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进步报纸。《顺天时报》是日本外务省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纸,属于日本文化侵略中国的一部分。

    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俄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说明两份报刊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知识界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 当时大型远洋海船贸易范围已拓展至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及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对来到中国的外商,宋廷照顾得很周到,使其能安心往来贸易。 海外贸易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据王伟超《试论宋代经济的三驾马车》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宋朝的发展最为突出。宋朝彻底完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富庶的中国沿海。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完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宋朝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宋朝商人的贸易范围。

    ——据代谦、高雅婷《刀锋上的商业革命》

    (1)、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主要表现。
    (2)、简要说明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学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据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在政治上的主要不同,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对外交流方面的主要表现及其消极影响。
  • 9、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国际会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当今中国( )
    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 B、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D、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 10、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将村内土地的经营权分给农户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B、有利于释放农村经济活力 C、摆脱了农业个体生产束缚 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 11、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英雄人物。他们所体现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不怕牺牲、坚定信念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C、敢为人先、改革创新 D、廉洁奉公、执政为民
  • 12、1953 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决定集中有限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是( )
    A、银元之战 B、米棉之战 C、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
  • 13、会议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在全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 14、1935 年 12月 9 日,在北平发生了一场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反对华北“自治”的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这场运动( )
    A、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D、抵制了日军对华北的侵略
  • 1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为中国革命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
    A、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B、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经验
  • 16、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艰难的道路选择,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 )
    A、促进了思想文化革新 B、调和了中西文化冲突 C、推动了新式教育兴起 D、表达了工农群众诉求
  •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宣布保持中立,采取观望态度。但到战争后期,北洋政府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北洋政府这一立场变化主要是基于( )
    A、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B、军事实力显著增强 C、顺应国内民众的强烈诉求 D、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 18、1915 年,袁世凯称帝之后,云南宣布独立讨袁。 1917 年,张勋复辟消息传出,“普天同愤”,各省军民“来电反对,高可盈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儒家纲常伦理根深蒂固 B、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革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 19、自晚清开始,以秋瑾为代表的一批女革命家兴办女学,参与革命,并提出了争取男女同等的参政权、受教育权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生活全盘西化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D、封建伦理思想已经彻底瓦解
  • 20、甲午战争前外商银行是以汇兑业务为主;甲午战争后,开始争夺对中国借款,逐步控制了清王朝的财政和金融。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洋务运动探索的失败 D、民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
上一页 371 372 373 374 37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