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工业革命中普通劳工生活水平”的问题,在20世纪英国历史学界曾引发一场激烈而持久的争论。1929年,克拉潘的《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一卷)》出版,书中提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劳工生活标准在实际工资、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以往“工人阶级的一切一切都每况愈下”的观念是缺乏实证性依据的。哈蒙德提出反驳:更多更好的食品与衣物代替不了工业化对生活质量的破坏。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争论,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最高峰,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对阵营垒。

    乐观派

    悲观派

    劳工的生活标准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恶化,并从1820年左右不断得到明显改善。

    工业革命开始后,劳工的生活标准不断恶化,而且工业化本身即是导致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活标准指的是“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些可量化的物质性指标,如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水平、消费品结构等。

    生活标准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即生活的“质”的方面。“财富的大部分明显是劳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以同样明显的方式落到了雇主的手中,用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在人们的感觉中十分酷似生活水平的下降”。

    “改善”是一种一般趋势,是整个劳工阶层的平均状况。

    用实际工资的平均值来说明劳工的生活标准没有意义,因为它忽略了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熟练技术工人和占大部分比例的非技术工人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带来生活标准的普遍改善。

    尽管工业革命期间人均产出不断增长,但收入分配的比例却不利于劳动阶级。

    ——摘编自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劳工生活标准的争论与辩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 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 任意派别、学者, 或任意一点均可)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予以说明。(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说明须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

    ——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二 美洲历史通常被说成是欧洲人来到一片几乎无人居住的荒野。但是数个世纪以来,大多数外来者都是非洲人,而这片土地并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住满了数以百万计的原住民。……当教科书开始认识到这一半球中的大多数人口的构成的时候,这些人也大都被描绘成欧洲人扩张中的无助的受害者: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袭击到来之前逃跑,非洲人被套上枷锁在种植园中被鞭子驱赶着劳作。……奴隶制迫使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和印第安人忍受痛苦而悲惨的生活,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摘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指出材料一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结合所学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殖民主义者暴富的重要途径,指出16世纪第一批被掠贩非洲黑人的命运。
  • 3、 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 4、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 5、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 6、亚历山大在占领了波斯帝国辽阔的疆土后,发现了波斯高度发展的文明,于是要求人们以东方人的方式向他行匍匐礼,对他敬若神明。亚历山大去世之前,在西亚、中亚等地建立了许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式城市,并动员大量希腊人来这些城市定居,与当地人通婚联姻。亚历山大的上述做法( )
    A、削弱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力 B、不利于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C、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激化了与被征服地区人民的矛盾
  • 7、“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从政治、军事、经济起到地缘互补的巨大优势效应。关于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的重要特点正确的有( )

    ①郡县体制 ②国家统一 ③“要在中央” ④因俗而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8、 1902年梁启超撰写科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铺陈了对60年后“上海世博会”的设想:“那时我国决议在上海开设大博览会……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区,都变作博览会场了。”2010年5月1日,上海世界博览会正式开幕,中华民族的百年世博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 )
    A、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巨变 B、从闭关锁国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转型 C、从半殖民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嬗变 D、从救亡图存到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辛历程
  • 9、 在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在2018年宪法修改中,又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些修改反映出(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不断调整 D、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 10、 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日本急需更多的原料、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急需不断扩大商品的销售市场。而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农作物产量低。这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尖锐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大资产阶级强烈主张以武力开拓海外市场。另外,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也与其国内统治危机的加深密不可分。1889年日本农业大歉收,1890年又出现第一次全国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当时日本驻美大使说:“就必须把日本人民的视线从对国内局势不满转移开的观点来看,对中国一战也是值得的。”日本这种侵略扩张野心日益膨胀。而欧美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助纣为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攻朝鲜和中国提供了暗中支援。

    ——摘编自邱若宏《浅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国际背景》

    材料二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发动侵犯中国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郑剑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原因。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响,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均以后人所作注疏为主,理论上的创新很少。自唐代中期开始,对注疏的质疑便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到了北宋初期,这种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有些文人不满前人的注疏,大胆疑经,自立新解。例如,胡瑗著《洪范口义》,“俱驳正注疏,自抒心得……辞虽平近,深得圣人立训之耍”;孙复“治《春秋》,著《尊王发微》,大得圣人之微旨”;石介作《春秋说》,以明君臣之道,作《季札论》以明父子兄弟之道。

    ——摘编自高崎《苏舜钦与宋代理学的“种子”》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产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明,发展于清初顺康年间,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王夫之认为,“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分统之则治”。明朝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顾炎武通过对铸铁业、陶瓷业的亲自考察,认识到发展工商业是富国之路;黄宗羲更是旗帜鲜明地捉出“工商皆本”论。鉴于理学空疏不实的弊端,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黄宗羲更明确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学术原则,他认为,学问与事功应该是统一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未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它为中国近代先进的人们接受民主政治观念提供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近代启蒙意义。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的主要内涵,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潮。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就,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

    ——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

    材料三:郡县制对早期国家起了否定的作用。它的出现反映了历史的巨大进步,早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长期存在氏族制的血缘关系残余。郡县制的发展动摇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商鞅变法确定了秦郡县制发展的方向,而郡县制的发展又是秦得以发展为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汉中央掌握了郡县主要官员的任免权,分离郡县的行政权与军权,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帝国内部组织现出鲜明的以地缘关系为结合的特点,郡下设县,县下依次设乡(亭)、里、什、伍等组织。秦汉郡县的管理范围涉及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监督等诸多方面。在郡县内部,还建立了监察和考核制度,监督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中央政府对郡县实行严格的控制。

    ——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出现的历史意义,并概括中央强化对郡县管理的措施。
  • 14、2023年2月针对俄乌冲突,中方先后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两份重磅文件。同年4月、在北京,中法、中法欧(盟)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俄乌冲突深入交换意见。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   )
    A、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开展全方位的外交 D、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 15、1984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批准,由上海飞乐电声总厂、飞乐电声总厂三分厂等发起成立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及职工发行股票。该股票被誉为“新中国第一股”。这(   )
    A、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结束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C、表明了国营企业自主权扩大 D、践行了中共十三大的路线方针
  • 16、1947年2月,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自建邯涉铁路,次年10月通车后,太行山各兵工厂的军需物资快速、大批量运出山区,平原的粮食、棉花、工业品运进山区。据此推知,邯涉铁路(   )
    A、加快了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B、促进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推动了交通运输网络的形成 D、提供了淮海战役补给保障
  • 17、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未出席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有学者对北洋政府和中国代表团的态度进行研究。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

    相关史料

    24日,未署年月

    北洋政府曾发给代表团训令签约的电报。

    6月8日

    《晨报》刊载上文电报并注明,“上月廿四(24)日国务院发出电报”。

    6月26日

    北洋政府电令中国代表称,如不能保留山东,即拒绝签字。

    学者推断

    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当时向巴黎发电需数日才能送到,26日发电为时已晚。北洋政府在最后时刻做出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A、北洋政府坚决拒签和约 B、《晨报》支持五四运动 C、拒签促使学生运动爆发 D、北洋政府推卸签约责任
  • 18、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 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
  • 19、在清代的漕运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3年,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D、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 20、鸦片战争后,洋纱及进口染料大量输入安徽,皖南的大量土纱业和染料业陷入破产,但当地织布业却选用进口上等色料,多取用东、西洋名厂最上等之双股线,故其织成之布,不但花样翻新,且能紧密均匀、耐久,诚中国改良土货之大特色也。由此可知(   )
    A、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当地织布业具有较强竞争力 D、列强经济侵略具有双重影响
上一页 369 370 371 372 37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