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60年到1861年春夏间,太平天国在苏浙农村推行清朝赋税制度,同时,依靠乡绅、胥吏、地保等势力维护地方秩序。这反映出当时太平天国( )A、维护农民阶级根本利益 B、践行《天朝田亩制度》构想 C、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D、采用旧体制应对清廷围剿
-
2、1751年,徽州府发生旱荒,“米价不特昂贵无比,且至无米可买,民情窘迫”。歙县盐商程扬宗毅然响应徽州知府的输银救灾呼吁,于次年一次性捐出6万两白银“买谷积贮”,平抑粮价:1805年黄淮大水后,歙县盐商鲍暮芳集众输银300万两,用于抢救恢复水毁工程。这反映出当时( )A、重义轻利成为社会风尚 B、商人成为社会救济主体 C、主流思想影响商人行为 D、社会救济制度日趋成熟
-
3、表1唐代进士籍贯分布情况统计
道名
进士数量(人)
百分比
道名
进士数量(人)
道名
河南道
332
21.56%
山南道
46
2.99%
河北道
306
19.87%
淮南道
17
1.10%
江南道
308
20.00%
陇右道
84
5.45%
关内道
233
15.13%
剑南道
14
0.91%
河东道
176
11.43%
岭南道
24
1.56%
据表1可知,唐代( )
A、政治中心变化影响人才分布格局 B、科举考试采用南北分卷势在必行 C、进士数量受制于政治局势的演变 D、中原地区在科举竞争中占据优势 -
4、曹魏实行屯田,由各州郡设置典农中郎将等主持屯田,其中民屯田租很重,通常是“持官牛田者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西晋统一后,颁行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一变化(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D、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
-
5、战国时期,“个人的才干、勇气、智慧皆能真正受到社会重视”。各诸侯国为图强,在大力推行军功爵制之外,还把荐举当作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荐举制也应运而生。荐举制的产生( )A、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 B、践行了墨子尚贤的治国思想 C、导致了贵族势力的渐趋消亡 D、体现了儒家学派的人才观念
-
6、在二里头文化的重大发现中,作为礼器的玉石牙璋的辐射范围已经到了越南北部,与《禹贡》所载的九州的大致范围以及秦汉帝国统一疆域的大致范围相当。这说明二里头文化( )A、奠定了早期中国基础 B、印证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历史 C、重塑了华夏民族意识 D、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
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
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间的实力竞争本质上是现代化发展水平和道路、模式、发展战略的竞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他们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和对策、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既有某些相似的轨迹,由多姿多态各具特色,显示了世界经济生活中多样统一性的生动画面。
——据《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005)》
依据材料,围绕“经济现代化”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初期,诸多执政者都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在众多著名的庄国中,只有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的庄国还残留着较多的遗迹,它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生活品味在建筑园林上的果中表现。相传,大约公元124年,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的规划。从遗址上看,庄园内除了有宏伟的宫殿群之外,还有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及其他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布向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没有明确的轴线。整个山庄以溪、河、湖、池及喷泉等水体统一全园,夏季还有水帘从餐厅上方悬垂而下。国内还有一座建在小岛中的水中剧场(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朱建宁、赵晶《西方园林史》
材料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省数量统计(不含立项)(即陕西占11%,河南占11%,山东占8%,浙江占8%,其他省份占62%)
2010年至2021年,国家共公布了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含立项)第一批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四川和北京,第二批分布范围包括新疆、黑龙江和广西,第三批新增河北、宁夏、福建、安徽等地项目。据统计,(截至2021年)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有11处为世界文化遗产,5处为5A(级)景区。在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中,由于地理区位的差异性,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定位、利用策略、展示目标与方式等都有所不同。
——摘编自彭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统计与分布特征》
(1)、根据材料一,以哈德良庄园为例,概括罗马帝国前期园林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的历史经验。 -
11、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的规定。进入帝国时代,还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罗马法( )A、重视保护小农经济 B、侵犯罗马公民政治权利 C、被宗教势力所控制 D、受社会习俗与宗教影响
-
12、 欧贝尔曾说:“雅典政治精英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被其接受的政策建议。”这表明当时雅典( )A、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 B、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 C、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 D、确立了公正平等的参政机制
-
13、 如表是1871~1881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后的职业分布情况。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 )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国务总理
1人
工矿产业
7人
兵器工人
2人
报业
l人
外交官员
11人
海关
1人
侍郎
1人
律师
1人
铁路局长
6人
大学校长
2人
教师
1人
公使
2人
电报官员
6人
铁路官员
14人
电报局长
4人
海军军医
3人
海军军官
8人
转入商界
8人
A、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 C、使学习西方观念发生改变 D、孕育了社会变革的新力量 -
14、 自1865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关税被列强所掌控 B、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 C、外贸管理趋向规范 D、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
15、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
16、 朱熹在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使时,曾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污淫虐”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据此可见,南宋时期( )A、权贵勾结成风 B、政治人治色彩浓厚 C、理学影响有限 D、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
17、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
18、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 )A、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 B、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 D、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
19、 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
20、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