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 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 )A、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B、唤醒了民众救亡意识 C、推动了早期现代化 D、动摇了封建政治制度
-
2、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他们著书立说,介绍西方知识。其中,徐继畲编撰的著作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孔子改制考》
-
3、图为明清时期粮食需求和生产状况示意图。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粮食产量持续提升 B、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C、生产技术获得突破 D、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
4、清朝时期,奉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边疆治理原则。这一边疆治理(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的发展 B、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分裂隐患 C、贯彻了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保证了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
5、“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藩镇制度 D、行省制度
-
6、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召开会议决定。这一变化(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中央决策机制 C、避免了决策失误 D、防止了官员腐败问题
-
7、图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某一经济措施的示意图。这一经济措施( )A、增加了百姓赋役负担 B、破坏了商品物价稳定 C、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 D、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
-
8、墨子提倡“兼爱”,主张“节用”,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以及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这主要是因为两者( )A、所处时代不同 B、学术派别不同 C、研究方法不同 D、政治立场不同
-
9、《孟子·告子》中描述某一制度:“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
10、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这一文化遗存是( )
·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
·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雕刻精美的玉器
·遗址中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指出,对历史上的疫病的学术研究,其意义不在于为未来的突发自然灾疫提供直接的对策,而在于长远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价值的稳定、文化的发展、精神的提升。
——摘编自余新忠《明清以来的疫病应对与历史省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医药的成就相关知识,对该学者的观点加以评析,得出结论。(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否定或修改均可,并阐述理由。)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1971年被视为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这个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主张取消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取消对投资决策的控制。1967年7月,联邦议会通过关于外国人对南斯拉夫劳动组织投资法。该法规定,在合资企业中,外资可占49%的股份,必要时还可以提高。外国资方可以将属于自己的80%的利润汇走,余下的20%应投资南斯拉夫企业,外资所得利润的税率为35%。 同时规定,外资不能在银行、保险、国内运输、贸易、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科研部门投资。实际上,从1965年起,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资本已进入南斯拉夫的石油、汽车制造、制铝、水泥、木材、电信器材、水力发电、旅馆和旅游等行业。这一阶段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规律的作用,搞活了经济。但统计数据显示,1965—1969年,工业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1960—1965年,仅为5.31%。不少盲目投资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比例失调,商品普遍涨价,失业人数增加。
——摘编自马细谱《南斯拉夫兴亡》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利用地理优势迈出了招商引资的步伐,中国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1980—198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与此同时,上海市向国务院建议邀请西方企业家到中国访问,商议采用合资的办法,共同经营,共担风险。一位来华参与合资谈判的德国人回忆道:“中国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迈向市场经济,但它不可避免地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同时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和行政条件……”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法》。三年后,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允许外国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被写进宪法,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例。
——摘编自迟铭、季鲁明《简述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引进外资环境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斯拉夫“第二次改革高潮”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和上海采取不同方式引进外资的原因,并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纪的骑士身上也怀有古希腊英雄式的理想——张扬个性的欲望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罗兰之歌》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罗兰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中世纪英雄的基本特征——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勇敢和忠诚。
——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骑士文学的史学价值。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产阶级)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如闽粤的“三合会”,湘鄂黔蜀的“哥老会”……都曾经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材料二
欧美的学者论到东洋的问题来,总不免是有几分隔靴搔痒的毛病的,朱镜我(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社会底研究——历史过程之回溯》(发表于1928年9月)有不少的很重大的错误的分析,这大约也是他所依据的魏特夫的《觉醒的中国》误了他……所以我在这儿要发表出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的我的意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唯物史观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法则,而是具体化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达到顶峰。 当时《读书杂志》开辟的“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总结道,论战参与者“虽然谁都以唯物自居,而时常会陷于唯心的魔窟;谁都以辩证自居,而时常会拘于机械的公式”。甚至“不瞭理清楚历史的唯物论,或者有意滑头而曲解而修改而捏造了他们的所谓历史唯物论”。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主要表现。(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谈谈你对“贯通起来”的看法。 -
15、2021年,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出通知,除游轮和液化天然气燃料船外,对其他所有船舶的收费上调6%。同年,巴拿马运河管理局也宣布将对产生较高碳排放的船舶收取更高的“通行费”。这些通告的发布意在( )A、强化运河的生态屏障 B、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C、增加沿线国家的收入 D、从列强手中收回主权
-
16、图3、图4所示分别反映了近代以来德国城市人口占比变化和大城市(人口 10——50万,区别于人口50万以上特大城市和1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数量变化(部分年份)。材料可用于探究近现代德国( )A、城乡生育率的差异 B、基层治理的新变化 C、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D、政治统一的进步性
-
17、印度宗教之多,是古代其他各国难以比拟的,其中重要的有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等,较小的宗教和各教中的派别更是不胜枚举。这可用来说明,古印度( )A、是世界宗教中心 B、文化的丰富多彩 C、文化管理较为混乱 D、奉行政教合一制度
-
18、从事外贸的拜占庭商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主要是金币,另有玻璃、铜、锡、亚麻布和羊毛纸品等物,用于换取胡椒等香料以及经陆路运至印度诸港口的中国丝织品。黄河流域多地的隋唐墓地中,均有拜占庭金币出土。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密切了中欧联系 B、金币是古代帝国通用货币 C、中国的丝织技术广泛传播 D、拜占庭帝国垄断海上航线
-
19、古希腊喜剧大师阿里斯托芬在其代表作《骑士》中这样描写:一位失聪老者的仆人用他人的资源和私产做人情,自己一毛不拔,就成了“人民救星”,他的代表性台词为“德谟斯(希腊语意为‘民众’)啊,哪里有一个公民比我更爱你?”这可用于说明,古希腊喜剧( )A、渲染拜金主义 B、反映平民生活 C、讽刺现实政治 D、具有理性精神
-
20、公元前20世纪两河流域的《乌尔纳姆法典》中,除重罪判死刑外,其他罪责几乎都是处以罚金的;而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大量条文体现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这反映出当时的两河流域( )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 B、社会习俗主导立法 C、法典服务君主专制 D、法制理念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