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文字起源于古老的岩画、陶符、筹码、结绳、图画,慢慢地演变出著名的四大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汉字、玛雅文字,后来发展成更简练的字母文字。下列文物,与古埃及文字相关的是(  )
    A、 B、 C、 D、
  • 2、电视剧《繁花》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黄河路美食街商贾云集,通宵达旦,其中最风光的是商人宝总,服装、机械、金融,越做越大,每桩几乎都是轰动上海滩的大生意。煌煌大时代,人人争上游,道尽了一个时代的情义与至真。此“煌煌大时代”的中国正在(  )
    A、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 3、下图是张乐平先生于1938年发表的一幅漫画。对该图寓意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不得人心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 C、惟有军民合作,才能消灭敌人 D、解放区战场展开了全面的反攻
  • 4、“任命这一内阁是清廷在行将崩溃时的最后一个孤注一掷的行动。在这个皇族为中心的内阁组成后不到一年,武昌就发动了革命,其后又不到一年,清政府垮了台。”材料论及的这一事件(  )
    A、使不少立宪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B、导致清朝中央政府权力的下降 C、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D、宣告清王朝在中国统治的结束
  • 5、郑州在清代属于开封府管辖下的州,地位不是很高。随着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的通车,郑州处于两大南北和东西交通干线的交汇处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很快成为中原地区大宗土特产的集散地,交易量较大的有棉花、粮食等产品以及由沿海商人经销内地的轻工业产品。随着棉花运输的发展,郑州也逐渐出现棉纺织加工业,还带动了面粉业等轻工业的发展。郑州历史地位的变化,表明交通的改进(  )

    ①加强了地区之间的沟通②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④导致了专业分工的出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下面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一朝代边疆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设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B、②处:设宣政院,通过册封和朝贡进行间接控制 C、③处:设台湾府,由福建晋江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D、④处: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 7、从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柱国大将军杨坚“晋封隋王”,到公元960年后周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历史又一次经历了“波峰波谷”的赓续发展期。下列项中,不属于这一“发展期”的文化现象是(  )
    A、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B、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 C、私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D、编修了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 8、“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  )
    A、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 B、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 C、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9、史载,西汉“侯(封侯)信坐(人名)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剥夺爵位),国除(收回封地)”;东汉“贫人负官重债,贫无以偿,则身为官作(劳作),债乃毕竟。”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
    A、注重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 C、广泛具有契约平等观念 D、借贷合约具备完整程序
  • 10、论及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古代有学者指出:“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下列项中,属于这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是(  )
    A、“相生相胜”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C、“以吏为师” D、“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 11、被誉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兴隆洼遗址的人们(  )
    A、开始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B、搭建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 C、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建造祭坛和神庙,制造各种精美玉器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材料二

    到公元前6世纪,在中国和希腊都开始出现了哲学家。在此以前,中国已有《尚书》《诗经》,希腊已有《伊里亚特》《奥德赛》等等,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为古代哲人们提供了思考的资料。在古代希腊,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但哲学家出现以后,他们开始思考世界“始基”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试图以某种物质作为“始基”来解释世界。在古代中国,也长期有祭神求福的传统,可是在西周时期就开始有了对天将信将疑的思想倾向。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重人事而不重天,这都反映了一种人在自然关系上的某种精神觉醒。在古代希腊,许多哲学家都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书都是集中讨论这一问题的著作。在古代中国,也有孔子主张爱有等差的“仁”,墨子主张爱无区别的“兼爱”等等,不同的学派都为自己的主张作了论证,处于争鸣的状态中。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们当然不可能解决人与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问题,他们能对此有所反省,提出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种精神的觉醒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思想存在共同点的原因,并说明中国和希腊先哲精神觉醒的意义。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 年,康有为等仿效“泰西专业性的学会甚多,会中也有书藏”的做法、成立了强学书藏。“尽购已翻西书,收度会中,以便借读”“择购西文各书,分门别类、以资翻译”“广翻地球各报,散布行省,以新耳目”“精搜中外地图,悬张会堂,以备流(浏)览”。

    1918——1922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认为“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管理员不仅只是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大的效用”。他强调图书馆要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实行开架阅览。他还在北大图书馆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变原有编目体制.建立书名、著者、分类三种卡片目录,注意改善馆员服务态度,延长开馆时间,健全规章制度,补充国外书刊。他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图书馆事业从业者作出了表率。

      ——摘编自王卫国《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的图书馆事业》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条件及意义。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堂学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磕妇(为往田野送饭的妇女),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

    ——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救材》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 年至 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 15、文字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喧哗自有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

    特点

    介绍

    成熟

    2003年济南出土的甲骨文(局部).经过对已经发掘出的8片有文字的甲片进行清洗级合,7片构成了一个几乎完整的龟腹甲,上面有25 个清晰的甲骨文字,讲述了是否以及怎样对“母”进行祭祀。

    新义

    《说文解字》中已有这个字,读作

    jie,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被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刘半农等人发展意义,才出现了 ta这个音。“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人称的女性。

    砼(tóng)

    新创

    “砼”字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于1953年创造的。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书写费力费时,于是蔡敦授用“人工石”三字代替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其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6、2023年 2月,《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年)》公布,除了“2.4平方公里核心区”外,主陵区76 平方公里全部设为保护区,4平方公里的陪葬区也被纳入保护。这说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 )
    A、注重历史遗址完整性 B、禁止对遗产资源的开发 C、强调与自然环境协调 D、实行分类分级差异管理
  • 17、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是( )
    A、洋务运动时期开设京师同文馆 B、洋务运动时期开启近代留学教育 C、戊戌新政时期设立京师大学堂 D、蔡元培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
  • 18、二战后,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墨西哥作家巴斯康塞洛斯认为由于种族构成、文化混杂和政治环境,墨西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画等号的。其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拉美文人的推崇。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B、拉美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为世界文明贡献重大 D、拉美政治独立还任重道远
  • 19、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

    时间

    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随若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 世纪80年代起

    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 年

    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

    英文版的《鱊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 2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说:“上海、天津、汉口、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今宜于沿海各省.次第仿行(办报),概用华人秉笔,而西人报馆,止准(其)用西字报章。”郑观应的建议意在( )
    A、与外商企业争夺利权 B、宣扬早期维新思想 C、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 D、广泛启迪民众智慧
上一页 330 331 332 333 3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