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西班牙殖民者确立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后,先捣毁印第安人的偶像,摧毁神庙,然后也像在西班牙社区那样,在印第安文明的废墟上广建教堂、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教原住民学习西班牙语,传授他们诸如木工、园艺和建造堤坝等知识。这反映出(   )
    A、殖民统治助推了西方文化的扩张 B、教会成为殖民统治机构的重要支柱 C、传播宗教是欧洲殖民的主要目的 D、移植本国制度是殖民者的通用手段
  • 2、 傅立叶设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基层组织是“法郎吉”,在该组织中,农业、工业、商业及其他事业所获得的收入,都将“按比例分配”,发给每个人的红利将“按照三种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和才能确定”,分配比例是“资本占十二分之四,劳动占十二分之五,才能占十二分之三”。由此可知,傅立叶的“法郎吉”(   )
    A、重构了科学社会主义 B、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倾向 C、切实保障了工人权益 D、改善了劳资之间的关系
  • 3、 1830—1850年,伦敦人口增长至将近100万,公共马车增至1300辆,出租马车更是增至2500辆,不少市民“对着拥挤的街道和拥堵的马路惊慌失措”。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推进 C、城市建设的滞后 D、交通工具的变革
  • 4、 漫画反映的是英王与英国议会的角力。该漫画意在说明,当时的英国(   )

    A、资产阶级已经控制政权 B、资产阶级革命手段相当残酷 C、实行分权制衡政治体制 D、资产阶级挑战封建专制王权
  • 5、 有学者评价卢梭时说:“启蒙的‘理性明灯’照射着外部世界,并将驱散各处的黑暗,但不驱散自身的黑暗。对自己来说,它仍然是暗昧的。而卢梭则把这样的亮光投射到‘理性的黑暗’。”该学者意在说明卢梭(   )
    A、描绘了资产阶级的终极理想 B、完善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C、主张以自我意识为判断标准 D、否定了理性主义的价值
  • 6、 16世纪下半叶到17 世纪是海图大规模更新的时代,也是荷兰海图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以墨卡托、奥特柳斯、洪第乌斯为代表的著名制图家。荷兰这一时期制图业的发展得益于(   )
    A、世界地理知识的缺乏 B、其确立了殖民霸主地位 C、荷兰海外贸易的繁荣 D、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 7、 印加帝国在基层实行社区共享制度,在此制度下,土地分配和使用遵循着一套明确的原则。土地首先归属于社区,然后由社区领导者根据需求和资源可用性进行分配,分配的标准包括家庭规模、劳动力需求以及自然资源的利用。据此可知,该社区共享制度(   )
    A、集中体现了印加帝国文明成就 B、能够保证帝国政治与经济稳定 C、实现了印加民众均分财产愿望 D、体现了帝国基层治理比较规范
  • 8、 12—15世纪,在英格兰的封建庄园体制中,农民可以从领主处领有土地,但一般需要对土地的所有者有所回报。这一回报通常是(   )
    A、义务提供手工品生产 B、缴纳租税和服劳役 C、维护庄园法庭的秩序 D、自备工具为国王服兵役
  • 9、 波斯帝国时期,中央政府铸造被称为“大流士”的金币,而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有铸造铜币权。这可用于说明波斯帝国(  )
    A、黄金资源比较短缺 B、铸币技术领先世界 C、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D、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 10、 古埃及的人物像,头部为侧面,肩部、胸部、胯部正对视者。古希腊的人物像仍有古埃及的印记,但身体不再是埃及样式,手和臂也没有摆布得那么明显和生硬。这可用于说明(    )
    A、古代绘画技术发展缓慢 B、早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 C、古希腊与埃及文化雷同 D、古代绘画蕴含神秘色彩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各国,和平主义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尽管苏联仍然是帝国主义包围下的一个“孤岛”,但到1925年已有22个国家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局面。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方法,建立了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集体安全体系。然而,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签订《非战公约》的西方大国既不制裁日本,也不援助中国,国联标榜的集体安全已经有名无实。随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加剧,被侵略国抵抗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欧美的和平运动却发展成更为普遍的反战、厌战、恐战的思潮,不惜任何代价追求和平,甚至可以牺牲小国的主权利益,最终反而事与愿违。

    材料二 雅尔塔体系作为对二战结束后的和平安排,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的。双方认识到要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于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二战后,美苏之间虽有多次冷战对抗,但双方之间始终没有发生过热战。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那么对雅尔塔体系则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它体现在战败国的处置,并使之非法西斯化和政治经济民主化方面,也体现在给予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国家独立的支持方面。二战结束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得到实现。

    ——摘编自徐蓝《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欧美和平运动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体系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实现美洲与亚洲直航,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指出178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 13、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开始,1943年2月结束,历时200天,最后德军惨败,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1.2万门大炮、3000架飞机。苏德战争进入苏军战略反攻阶段。这表明了( )
    A、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伟大力量 B、德国发动侵略必定失败 C、苏联军事力量成长超越了敌国 D、斯大林模式的伟大胜利
  • 14、 1934年9月15日,以英法为首的30个“国联”成员国邀请苏联加入“国联”,并得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支持。9月18日, “国联”以38票对3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苏联加入“国联”的提案,并让苏联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 B、近代欧洲外交的功利主义特征 C、经济危机缓和了欧洲意识形态对立 D、苏联的外交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 15、 如图为1898年非洲主要政治压力来源图。据此分析,当时( )

    A、英法德对外扩张重心在非洲 B、英法德在非洲展开激烈殖民争夺 C、非洲已经被英法德瓜分殆尽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16、 1927年9月,苏联一位富农在与同村人谈话时说道:“我还有3000普特去年的粮食,但我不会卖掉它,我会等到春天价格上涨,也许还会有饥荒,那时我就可以买一台拖拉机了。我将卖掉三头猪和一些羊来交税,但我不会卖任何粮食。”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将继续 B、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困境 C、富农屯粮是苏联饥饿的根源 D、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
  • 17、 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重要文件,宣布组建第一届工农政府即人民委员会。由此可见,苏维埃政权( )
    A、推行全面社会改革 B、积极准备社会主义建设 C、注意巩固革命成果 D、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 18、 下图为描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之间利益纷争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B、法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C、欧洲中心地位已经丧失 D、英国世界霸权受到美国挑战
  • 19、 观察下图,两图的主题应该是( )

    A、非洲人口大量迁移到美洲 B、列强殖民扩张模式的转变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 20、 1843年,马克思表示:“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恩格斯也认为《资本论》可能会使一些读者失望,因为此书不会描述共产主义千年王国的样子。上述观点可用来论证( )
    A、社会主义将在实践中发展 B、马克思主义缺乏实践远景 C、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D、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缺陷
上一页 327 328 329 330 3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