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C、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D、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埃及,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年前盛有棉籽的器皿。这表明( )
    A、物种出现全球交流 B、地理环境影响棉花种植 C、古代文明多源发展 D、考古发现决定历史认知
  • 3、解放前,中国大多数农村基本没有医疗卫生组织机构和相关设施。在人民政府号召下,1951年开始,农村私人诊所、药铺从业人员先后办起了多种形式的联合诊所,把分散的个体医疗资源集中在一起。联合诊所( )
    A、有利于推进农村医疗资源公有化 B、实现了中国农村医疗的现代化 C、解决了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D、改变了医疗资源私人占有局面
  • 4、晚清以来,国人对于举借外债的看法不一。有人把借债与亡国等同起来,一次次掀起拒债高潮,企图以此挽救民族危亡:也有人将外债当作一种外交手段,希望通过引进外债使列强在华势力达到某种均衡,以维持社会安定。由此可见,当时( )
    A、列强控制着中国社会舆论走向 B、民族利益影响国人价值取向 C、政府与民众始终保持一致意见 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
  • 5、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初,清政府相继设立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校、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等学校。……风气稍开之后,又出现了以西学为主的自强学堂,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这些做法旨在( )
    A、推动官学教育全面近代化 B、着力培养专业化军事人才 C、废除科举落实学堂选官制 D、倡导科技推进清政府自救
  • 6、明清时期,乡绅在地方扮演着官民中介角色,一定程度上起着平衡乡村治理结构、促进基层整合的作用。到19世纪中叶,“自寇乱以来,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逐渐介入赋役、治安、书院、善堂等地方公共事务。这一时期绅权的扩展( )
    A、推动了基层治理民主化 B、消除了基层治理的自治性 C、加深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D、打破了传统里甲职役体系
  • 7、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赴杭州任职前,因李方叔日常出行缺少马匹,遂将自己多余的马匹赠予他,并在拟定的契约中说:“恐方叔别获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这体现出当时( )
    A、马匹交易程序比较繁琐 B、契约具有辅助交易的功能 C、马匹交易管控开始放松 D、契约成为税收的法律凭据
  • 8、关于汉代是否存在夜间出行,《后汉书·廉范传》记载“旧制禁民夜作”,但《东方朔传》中记载了汉武帝年轻时常夜行游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写丞相田蚡至魏其侯家赴宴“卒饮至夜”;东汉《舞赋》描绘了宴饮结束,时当夜半,众宾乘马散去的情形。据此可知( )
    A、官方史书的记载最为完整可信 B、历史叙述具有主观随意性 C、确认历史事实要综合多种叙述 D、文学作品可证实史书真伪
  • 9、《礼记·王制》中提出“量入以为出”,对财政收支实行预算控制。《周礼》中规定:财赋的出入必须经过几个人的审核,内外互相考核,出入互相考核。战国李悝《盗法·杂法》中规定:遗失记载官物的帐簿以致财物数量有错误的,要按不揭发盗窃论罪。这说明( )
    A、财政监督思想源远流长 B、法家思想成为先秦的主流思想 C、西周财政监督机制成熟 D、财政问题成为思想界主要议题
  • 10、据史籍记载,公元前594年从鲁国开始的新的税制已在几个国家纷纷出台。虽然记载的条目简略而令人不解,但一般地说,新税基本上包括农民的实物支付,以代替原来的个人劳役。在有些情况下,这些支付可能直接缴给该国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给种植者依附的封建主。这一历史现象( )
    A、源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是生产力进步引起的变革 D、巩固了贵族政治的根基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维护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性组织。中国知识界认为,万国联盟也就是国联的成立,“并非偶然的运动,孤立的现象,而是历史、政局、思潮诸种因素凑合以成”。“今日国际最困难,也最根本之问题,即在调和各国家之利益,规范各国家之野心,综合各民族之精神,使悉有利于公共的善。换言之,即不承认世界上有‘完全独立’独自发展而侵害他国的国家。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要成一种有组织的团体。维持这个国际组织的,就是万国联盟。”“万国联盟,就是使世界废除战争用公理裁判曲直的唯一方法。”

    ——摘编自郑大华、王敏《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针对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对人类造成的大浩劫,反法西斯大同盟将他们之间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搁置一旁,在吸收以往国际组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达成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和原则建立国际秩序的共识。《联合国宪章》强调会员国不分大小都有平等发言权的规定,宪章所规定的组成联合国为数众多的专门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原则,无不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使联合国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讲坛和开展多边外交的场所。宪章所确定的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不仅反映了二战结束时的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历史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从内部机制上赋予联合国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的可操作性和强制力量,使集体安全有了切实可行的保证。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知识界对国际联盟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的特点,并指出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的进步之处。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98年西欧与俄国、苏俄(联)的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时段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

    西欧

    2.10%

    1.19%

    4.81%

    2.11%

    俄国、苏俄(联)

    2.40%

    2.15%

    4.84%

    —1.15%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选取表格中两个相邻的时段,对西欧与俄国、苏俄(联)GDP的发展态势进行阐释,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期间和战后,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比如,印度使用动力机械并拥有50人以上的企业数,从1914年的2874家增加到1921年的3965家。巴西1928年的工业生产总值相当于1914年的3倍。一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垄断资源,不断地增加对殖民地的投资。在越南,1924—1929年,法国私人投资达40亿法郎。1919年美国在拉美的总投资为24亿美元,1929年增加到37亿美元。亚非拉的贫苦农民的境况更加恶化,整个被压迫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了,逐渐兴起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

    材料二 二战结束以后,亚非拉100多个新兴国家在殖民体系的废墟上涌现出来。联合国刚成立时,在51个成员国中,亚非国家仅占13个,到1970年,在124个成员国中它们已占70个。1964年初,美国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指出:“现在,能组成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的国家仅拥有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如果没有那些向它提供资源并有能力采取行动的会员国的支持赞助,根本无法采取重大行动。”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和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其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61—1258年是阿拉伯帝国时期。这一时期,阿拉伯人大举向外扩张,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希腊、波斯、印度等多种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相辉映、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阿拉伯语言文学、伊斯兰宗教学以及哲学、医药学、化学、星占学、天文学逐渐兴起;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种艺术也百花齐放、日臻完美,建筑艺术更具有阿拉伯—伊斯兰风格。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康与幸福,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多彩。

    ——摘编自王根明《阿拉伯文化的分期和界定》

    材料二 中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阿拉伯文化曾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但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绚丽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同时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帝国境内各族人民开放进取、奋发创造的文化精神。阿拉伯帝国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和地中海贸易,为帝国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了繁荣。

    ——摘编自张桂荣、诸海燕《略论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 15、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有公司通过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领先地位;还有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实施全球化战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有公司专注于无人机技术研发,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据此可知,这些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强创新能力 B、利用数字技术 C、开展国际合作 D、强化风险管理
  • 16、 如表所示是1960年、1970年韩国部分经济数据。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时间

    工业产值/亿美元

    占GDP比重

    出口贸易额/亿美元

    占GDP比重

    1960年

    6.8

    17.3%

    0.9

    2.6%

    1970年

    22.3

    24.8%

    103

    11.4%

    A、朝鲜战争的正式结束 B、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C、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 D、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 17、 从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推行所谓的工作福利计划,让失业者去做指定的工作或参加培训,而不是坐在家里领补助。最初这一原则只适用于16—18岁的年轻失业者,1993年梅杰首相宣布要扩大其适用范围。这些举措意在( )
    A、解决严重的“滞胀”危机 B、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 18、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一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苏之间的核力量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均势。这有利于( )
    A、避免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B、减少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 C、维护两极格局的对称性 D、增强凡尔赛体系的稳定性
  • 19、 1938年3月12日,德国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4月初,英法美相继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苏联政府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制止德国法西斯侵略行为的合理要求,但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这反映出当时(   )
    A、国家性质决定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优势 C、绥靖政策到达历史顶峰 D、国际协调机制有待健全
  • 20、 下表所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和人员伤亡统计数据。由此可见(   )

    参战国数量

    投入军队人数

    卷入战争人数

    伤亡人数

    33个

    7000多万

    15亿

    4250万

    A、一战惨度烈度空前 B、协约国最终获得胜利 C、世界各国损失巨大 D、战争破坏了欧洲均势
上一页 326 327 328 329 3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