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葡萄牙在15世纪末是航海领域的急先锋,这一时期的葡萄牙人可能经历( )
①向本国参与发现“新大陆”的船员致敬
②在市场上大力购买从印度运过来的香料
③听见封建地主在抱怨生活越来越不容易
④听说并参与环球航行的船队的水手招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2、 秉承“基督教国家应该占领和据有异教徒和不信教者土地而不管当地人民权益”的信条,西、葡航海探险队中随船带着一批又一批传教士。在所到之处向当地居民宣传当地是“上帝赐给基督徒的产业”,葡萄牙还敦促教皇尼古拉五世发布承认葡萄牙对西非海岸的所有权的训令。这表明( )A、西、葡两国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B、工业革命推动海外市场的扩大 C、宗教为领地开辟提供理论依据 D、统治阶层对外争夺斗争的激烈
-
3、 在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还是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据此可以推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源在于( )A、人文主义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争霸战争的需要 D、资产阶级的推动
-
4、 1497年,纽芬兰岛被航海家约翰·卡伯特发现并命名;16世纪,荷兰航海家马伦支三次航行至北冰洋地区并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当时西北欧航海家在北大西洋高纬度的航海探险( )A、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主要目的是寻找黄金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拓展了通往东方的航线
-
5、 15—16世纪,葡萄牙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把中国的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进行贸易,绝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冲击着古老的中国。上述情况将会( )A、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 B、引发中国社会一系列变革 C、推动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D、使得欧洲主要与中国交易
-
6、 16世纪以前,中国的茶叶、巴西的砂糖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消费品。17世纪初期,砂糖和茶在欧洲都是在药店里出售的贵重药品。19世纪,英国城市工人的早餐普遍包含红茶、砂糖。这一变化说明( )A、海外贸易缩小了贫富差距 B、工业革命改变了地区性饮食习惯 C、殖民扩张提高了消费水平 D、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
7、 “大海的深处,泥泞的沙里,躺着被人遗忘了的、锁着铁链的人骸。在死沉沉的黑暗里,闪烁着不幸的奴隶的白骨,他们从漆黑的巨浪里,大声呼唤,我们是证人。”这首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开辟新航路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屠杀印第安人的情景 D、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经济因素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巨大。
经济体制的维度
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凡是能够成功崛起的大国都必须积极建立和培育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
科技创新的维度
近代历史已雄辩地证明,科技创新在国家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崛起的大国不仅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科研体系往往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经济全球化的维度
从荷兰、英国和美国崛起的历程来看,能否构筑开放的贸易格局,将国内产业结构与国际分工有机衔接,在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优化配置资源,是决定大国能否成功崛起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温俊萍《经济史视野中的大国崛起——基于荷兰、英国和美国的经验》
围绕材料,选择一种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
材料二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摘编自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社会现象对近代西欧的积极影响。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2年至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万亿元增加到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到1951亿元;研发人员从年均325万人提高到600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从3.9万家增长至40万家。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区块链、5G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摘编自张春玲、梁佳惠《科技部:2022年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
11、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期间,成立了联邦电力委员会,对私人的(主要是外国人的)电力公司实行监督:修改了关税保护法,禁止进口与本国产品相类似的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食品等)。上述改革措施旨在( )A、发展民族经济 B、加强国家干预 C、保护本国贸易 D、抵制列强侵略
-
1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道:“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这番话说明,空想社会主义( )A、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B、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 C、为科学社会主义所借鉴 D、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
13、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
14、列宁高度评价了亚洲被压迫民族革命斗争的意义,认为亚洲的觉醒是世界革命风暴的新源泉,“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盛行及其反转来影响欧洲的时代”。由此可知,列宁认为亚洲的觉醒( )A、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B、促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C、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加剧了国际政治局势的紧张
-
15、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 )
地区
类型
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
甲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
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
丙
“螺旋形”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
A、亚洲、拉美、非洲 B、非洲、亚洲、拉美 C、拉美、非洲、亚洲 D、拉美、亚洲、非洲 -
16、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资本大量投资建设印度铁路。到1914年在印度修建铁路总长度高达35285英里。英国通过铁路将其制造的商品销售到印度内陆,回程时从内陆运回诸如煤和棉花等原材料。这( )A、密切了英属殖民地间的联系 B、推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 C、扩大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版图 D、构建了英印正常贸易通道
-
17、2008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海啸让《资本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资本论》在德国的销量飙升到了前一年的近三倍,脱销了6个星期,“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著作”。这反映了( )A、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认同 B、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经济危机 C、马克思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 D、马克思预见了现代社会的问题
-
18、如图为1896年发表于瑞士苏黎世《新信使》杂志中的一幅漫画,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根据漫画内容:“盆上德文意思是‘资本主义的集水盆’”,下列命名最为合理的是( )A、《资本原始积累的快速发展》 B、《垄断组织改变经营方式》 C、《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 D、《资本主义紧张的劳资关系》
-
19、156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学徒法令》,该法令对雇工工资进行管制,明确规定应根据物价水平来厘定工资标准,并对违反法令的劳资双方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一法案存续了二百多年,直到1813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了该法令。这反映了( )A、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B、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C、经济思想的转变 D、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
20、1789—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没收了教会土地,取消第一等级,将教士定位为公民,要求他们宣誓效忠新政府;同时规定国王是最高执行长官,但剥夺了他的立法权,法国拥有一定资产的阶级——将近一半的男性公民——有选举立法者的权利。这表明当时法国革命( )A、摧毁了天主教势力 B、将启蒙运动思想付诸实践 C、呈现出激进的倾向 D、直接受到英国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