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在1760年以前,人们已经看到“人们从乡村教区不断向市镇迁移,以及从市镇向都市迁移: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终于在大小城市,特别是在大工业所在地的城市中选定了住所。”事实上,对于这些成千累万的丧失了全部或一部分惯常收入的劳动者来说,工业就是唯一可能的出路。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材料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是人类唯一必走之路 B、使乡村被城市所取代 C、改变了人口结构分布 D、使人们丧失全部收入
  • 2、 节庆活动通常是与宗教性节日相联系的,但与此同时,政治统治者往往也会选择一些崇高的教会纪念日作为节庆日,希望其施政活动会因为有教会的仪式相伴而戴上神圣的宗教光环。这反映节庆活动( )
    A、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B、维护了教会的权威 C、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D、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 3、 伊斯兰文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是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重要纽带。据此可知伊斯兰文化( )
    A、使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 B、促进了阿拉伯帝国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 D、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提供条件
  • 4、 1979年7月1日,我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被视为“立法系统的里程碑”,8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经济合同法》《商标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 )
    A、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D、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 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观点的实质是强调( )
    A、土地改革的科学性 B、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粮食发展的必然性 D、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 6、 1937年7月至12月,边区进行了第一次民主选举。在选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是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培训;二是审查选民资格,进行选民登记并张榜公布;三是检查政府工作,评议政府工作人员,提名候选人,出榜公布;四是先行试点,再行推广。以上准备工作( )
    A、旨在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 B、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 7、 有学者在研究1912年至1913年举行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时表述道:“无论是获胜的国民党还是它的竞争对手——进步党都不过是‘名流联盟’。”该学者产生此观点的理由是( )
    A、共和政体名存实亡 B、党派之间纷争不断 C、政党政治尚不成熟 D、民主意识荡然无存
  • 8、 近代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基本实行“官督商办”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如李鸿章多次于轮船招商局运营困难时拨公款接济,官方的借款在招商局的总资产中常年占比达40%—50%。但最终洋务企业并未能够持续壮大发展。据此可知,近代洋务企业未能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未能全面习得西方科技 B、中外企业的生产效率差异 C、封建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D、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 9、 明隆庆元年四月,户部尚书葛守礼上疏,直言北方地区与南方地方的情况不同,不适宜推广“一条鞭法”。此后陆续有官员上书,反对在北方实行“一条鞭法”。这表明“一条鞭法”的推广( )
    A、受北方官员一致反对 B、缺乏实施的群众基础 C、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D、存在教条机械的现象
  • 10、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二者的共同点是( )
    A、探究事物的本质 B、唤醒内心的良知 C、捍卫儒学家尊严 D、学术为现实服务
  • 11、 《太平广记》载:“(唐)裴玄静,缑氏县令升之女,鄠县尉李言妻也。幼而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旧唐书》载:“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同时,唐代酒肆的经营者大多是妇女,如“洛阳郭大娘者,居毓财里,以当垆为业”。这些可用于说明唐朝时期( )
    A、民族交流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B、平民妇女通过经商提高了社会地位 C、社会风气的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D、科举制的普及使女性可以接受教育
  • 12、 西汉王朝对于降服的匈奴部众,除了将其上层封侯安置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外,其余的大部分则安置于属国,“因其故俗”而治。这一举措( )
    A、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B、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C、有利于匈奴的封建化进程 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 13、 《管子·海王》:“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有无。”这反映了( )
    A、铁犁是主要耕作方式 B、冶铁技术的进步性 C、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 D、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约翰·洛克,1632 年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一户虔诚的清教徒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 的一名律师和商人。洛克于 1652 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结识了著名科学家波义耳,且在其科技 实验中担任助手。他曾流亡荷兰,参与了辉格党人反对詹姆斯二世的专制统治和复辟天主教的斗 争。1688 年“光荣革命”后回到英国。1690 年他撰写的《政府论》出版,书中提出“理性,也 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能侵害他 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 

    洛克的人生历程折射出欧洲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任选其中一个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 15、【欧洲的城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特征,这种独特性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市场中心,还 是一个文化中心。更为独特的是,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具有从未有过的自治性,它不仅拥有独立的 立法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组织城市管理体系的权力。每个城市都是一个自治的市民社会,各自 制订法律、自行征税、自管司法、自行铸币,甚至根据各自需要结成政治联盟、自行宣战或媾和。 中世纪城市自治的核心表现就在于它有权制订自己的对内对外制度,当时的城市制度主要包括以 保护和促进商业和工业为主体的私法制度和以城市政治制度为主体的公法制度。 

    ——摘编自王国金、张镭《中世纪欧洲城市制度及其法律意义》 

    材料二 下表是英国在不同时期为解决城市问题颁布的法案

    年份

    名称

    内容

    1601

    《济贫法】修正案

    建立了为贫国无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济贫制度

    1848

    《城市公共卫生法》

    解决城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866

    《城市环境卫生法》

    旨在解决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1909

    《城市规划法》

    政府开始规划城市的建设

    1945

    《工业分布法》

    旨在解决工业布局问题

    1946

    《新城法》

    解决卫星城市的发展问题

    1949

    《国家公署和乡村通道法》

    政府管理乡村交通工作

    1952

    《城镇发展法》

    关于城镇发展的法律条例

    ——根据【英】K.J.巴顿《城市经济学》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解决城市问题的特点。
  • 16、【古代世界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帝国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 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 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 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 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 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帝国统治者的国家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斯帝国道路交通网络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 17、【明清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 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 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 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 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 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 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 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侵蚀自然经济的基础,“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 开始动摇,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受到强烈冲击,社会婚姻观念出现一些新动向,出身、门第在婚姻关系中被淡化,而财富却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时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状况:“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姻之家,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士大夫对女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万历时吕坤指责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节,而疏于 男子之纵欲”,乃是“圣人之偏”。 

    ——摘编自荆晓燕《明中后期民间社会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 18、公社委员会存在的 63 天中,先后更换了 28 位主席,有时甚至一天更换两次主席。从公社的 实践来看,主席团主席具有轮流坐庄的性质,并非公社的实际领导人。政府各部门的委员在 实际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政,并无视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这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 )
    A、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失去了农民阶级的支持 C、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 19、以下为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整理到的资料, 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文艺复兴 B、科学革命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 20、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的军事学习德国,海军则学习英国,大学以美国为蓝本,法制采用法 国模式;与此同时,改革也融入大量日本传统、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 施,如武士道和神道崇拜等。材料意在说明日本( )
    A、政治民主滞后于经济发展 B、传统与现代矛盾不可调和 C、西化的同时保留自身传统 D、改革为后期发展埋下隐患
上一页 244 245 246 247 24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