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关于诗句“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作者,众说纷纭。一说是日本使者向朱元璋介绍日本风俗时答: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一说是永乐二年,越南胡朝太上皇胡季犛向明朝使臣作诗称赞安南的人文:   “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上述材料侧面反映了(     )
    A、日本和越南同属古代中国的藩属国 B、日本和越南全盘学习汉唐服饰制度 C、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强大的辐射力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内涵。下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同一类内涵的是(     )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3、历史文物是历史研究的依据。下列文物可用来研究的共同主题是(     )

    A、文明交流互鉴 B、殖民文化侵略 C、全球联系加强 D、区域文化发展
  • 4、18世纪的新西兰,原住民有25万,到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人左右,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英国殖民扩张加剧 B、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主流 C、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D、大洋洲人口结构替代性改变
  • 5、下表是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人用莎草纸书写

    公元前13世纪

    中国商朝人开始在甲骨上书写文字

    公元前5世纪

    古希腊人开始使用羊皮纸

    公元1世纪

    蔡伦发明造纸术

    公元7世纪

    中国人发明雕版印刷

    公元11 世纪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借助印刷术迅速传播。

    A、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B、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 C、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D、人类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6、18世纪,英国工业出口增长近450%。18世纪70年代初,英国出口到美洲、非洲、印度及远东等“新市场”的产品,比世纪初增加了近8倍。该现象出现的推动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 B、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C、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确立 D、跨国公司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 7、公元前4世纪晚期,托勒密埃及境内的缪斯宫收藏有大量希腊文化典籍,还有许多用古埃及文字写的希腊神话,以及埃及故事的希腊文抄本。这反映了(     )
    A、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 8、语言学家注意到,欧洲、西南亚和印度的很多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表现出这种相似性的古代语言包括梵语、古波斯语、希腊语和拉丁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印欧人的迁徙 B、亚历山大远征 C、丝绸之路开通 D、罗马帝国衰亡
  • 9、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写道: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诗中的“瘟神” “瘟君”是指(     )
    A、黑死病 B、疟疾 C、天花 D、血吸虫病
  • 10、对西域的经营历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议题。观察图中信息,按出现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 11、中国古代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见证大运河兴衰的运河沿岸城市是(     )
    A、济南 B、长安 C、洛阳 D、汉口
  • 12、南宋诗人陆游说: “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为一时名臣。及绍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说明宋代(     )
    A、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 B、出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科举制阻碍了士人进取 D、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
  • 13、因为交通便利、人员聚集带来商机而自发形成的桥市,成为宋代城市、乡村最繁华、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桥市商业业态多样,展现出独特的活力。这一现象表明(     )
    A、工商食官格局的突破 B、市镇专业分工的深化 C、坊市分区制彻底废弛 D、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 14、马端临在《通考》中写到:   “ (唐)中叶以后,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卖易。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乃欲按籍而征之,令其与豪富兼并者一例出赋,可乎?”作者旨在强调(     )
    A、实施基层治理的重要性 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 C、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D、赋税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 15、《唐国史补》记载吐蕃赞普的帐中已有众多内地名茶;   《封氏闻见记》亦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贡使充当贩茶之任。据此可知(     )
    A、茶叶是连结农牧文明的纽带 B、中原与边疆经济一体化发展 C、边疆民族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D、榷场的贸易功能进一步凸显
  • 16、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说“及孝文即位……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下列属于“孝文”统治时期的举措是(     )
    A、推行“三长制” B、轻徭薄赋 C、颁布“推恩令” D、尊崇儒术
  • 17、牧野之战时,周武王在战前誓词中称前来助阵的诸侯为“友邦冢君(长君)”,后来周公推行分封时,称诸侯为“某土之守臣”。这一转变(     )
    A、适应了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 B、打破了禅让制的政治传统 C、确立了受封诸侯的政治义务 D、体现了早期国家集权特点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认为是“罪恶之源和男性之附庸”。近代早期,英国社会仍然盛行女人从属男人的观念,女性成为男性社会的牺牲品。

    ——摘编自《西方文明简史》

    材料二   工业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工厂则培养她形成准时、守纪、敏捷、能干、注意力集中与保持效率的习惯,鞭策她努力工作,表现自己的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研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状况的权威人士艾维·平奇贝克则认为工厂劳动使女工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增加了他们的阅历,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19世纪北方工业区的妇女,“在40年代与别处同一阶级的女性相比,要聪明敏锐得多”。

    ——摘编自马孆《工业革命对英国工厂女工的影响》

    材料三   (两次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在1808年,土木工程师罗伯特·鲍尔德调查了苏格兰女矿工工作状况后描述到:“一位妇女每次至少得背170磅煤,沿着地下斜井走150码再爬117英尺长的梯子后出矿坑,最后她们顺山坡要走20码,才能将煤卸下,她一天要干活8至10小时,往返24趟。”

    ——摘编自《工业化与英国中下层妇女就业问题》

    材料四   二战后,法国妇女虽获得法律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由于女议员为数甚少,她们被排斥在至关重要的财政委员会或外交委员会之外。20世纪60年代,法国妇女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如妇女不必经过丈夫的首肯便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举凡买卖、典押或分期付款购物等事项均需经过夫妻双方同意。但是对女子的歧视在许多方面依然存在。在普通教育方面女童不再受到歧视,但在职业教育方面,对女子的歧视却是惊人的。在社会压力下,女青年继续转向人数过多、收入微薄的行业。

    ——摘编自王尔庆《法国战后女权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业革命与妇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法国妇女的处境。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方面,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汉武帝时期已设有专门的外事机构——大鸿胪寺,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外务机构人员中已有专职翻译官。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汉代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

    汉朝对外贸易通道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商道交会,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去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上一页 182 183 184 185 18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