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马克思提出:“劳动权就是支配资本的权力,支配资本的权力就是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支配,也就是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马克思这一思想意在( )A、改造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 B、建立生产资料个人占有制 C、推翻资产阶级的专制统治 D、号召国际无产者联合起来
-
2、1520年春,西班牙国会对国王提出:不许离开卡斯提腊、禁止黄金出国、撤销外国人的高级官职,遭到国王拒绝。同年,以自治城市为主体的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国王转而与上层贵族联盟。这可用于( )A、佐证西班牙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佐证西班牙自治城市开始兴起 C、研究西班牙重商主义政策的起源 D、研究西班牙社会转型失败的原因
-
3、埃及古王国时期(约前27-前22世纪),确立了以法老为首的君主专制政体。在这一阶段,埃及对邻近区域进行了多次远征,并大规模兴建了金字塔和水利工程。这一时期的埃及( )A、初步实现国家统一 B、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C、遭受赫梯帝国入侵 D、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
4、1979年《人民日报》首登四川宁江机床厂广告遭反对,后被官方媒体肯定为“有意义的改革”。1985年上海“国际饭店”东芝广告被部分市民形容为“鬼子进村”,官方媒体刊文回应“允许和欢迎外商做广告”。这些现象反映( )A、民众普遍抵制外来文化 B、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经济观念转型过程曲折 D、政府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
5、为解决“两弹一星”理论研究、实验和研制的难题,国家组织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等科研力量,协同作战。在发射“东方红一号”时,动用了全国近60%的通信线路,守卫通信线路的群众多达60万人。这反映了我国(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科教兴国”的成果显著 C、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世界 D、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实力
-
6、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标志着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D、加速国民党战略进攻走向低潮
-
7、1929 年10月后,闽浙赣根据地土地政策规定: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富农出租土地及公共土地,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与私有。该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A、绝对平均主义瓦解封建经济基础 B、革命彻底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结合 C、通过土地国有化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D、废除土地私有制以满足农民均分诉求
-
8、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媒体蓄意制造中国威胁论,刻画满清政府对汉族的压迫,宣扬战争是对中国百姓的“救赎”。中国媒体则常以“东夷之邦”“撮尔小国”等话语讽刺日本。这反映出( )A、中日两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着差距 B、民粹主义成为东亚国家政治主流 C、媒体舆论推动中日文化彻底割裂 D、汉族与满族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
9、下表是道光年间史地学代表著作(部分)。这些作品( )
著作
作者
撰写或刊刻时间
《新疆赋》
徐松
道光四年
(1824)
《西域释地》
祁韵士
道光十六年
(1836)
《圣武记》
魏源
道光二十六年
(1846)
A、反映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深 B、表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影响深远 C、讴歌了西南群众抵抗侵略的爱国热情 D、赓续了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传统 -
10、蒙古兴起时,儒学在蒙古统治者眼中,与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并无二致。而在定鼎中原之后,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儒家经典为科举取士标准。这些举措旨在( )A、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 B、促进民族交融 C、缩小蒙汉之间的差异 D、维护儒学正统
-
11、唐律规定,里正之责是“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坊正之责是“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这可用于说明唐朝( )A、里坊是基层的地方行政机构 B、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C、里正坊正皆由中央机构任免 D、政府重视基层治理
-
12、魏晋南北朝时期,侨姓士族因缺乏宗族根基,需借助权要地位占山护泽以维系门第。但侯景之乱中“在都者覆灭略尽”,至隋统一后江左侨姓士族“几乎全部寂然无闻”。这些现象反映出( )A、宗族势力决定士族地位高低 B、政局变动影响侨姓士族命运 C、南北政权对峙加速士族阶层分化 D、经济特权未能保障门阀政治延续
-
13、面对“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不世功业,秦王政以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兼采三皇五帝位号,号曰“皇帝”。这一做法表明(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君权神授理念形成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D、华夏道统传承发展
-
14、如图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一种大口尖底陶器,器壁上有小孔。考古界认为该类陶器为酿酒器,大口、小孔的 设计有助于快速发酵、有效封口及过滤和转移酒液。这体现出该时期( )A、饮酒之风盛行 B、贫富分化加剧 C、原始农业有所发展 D、社会分工不断细化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了中国延安,就广泛的问题与毛泽东彻夜促膝长谈十数次,这就是著名的“窑中对谈”。
如7月16日两人围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进行讨论,毛泽东对斯诺表达了对抗日战争前途的坚定信念:“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是不会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的……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接下来,便有两人的精彩对话:
(斯诺)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有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毛泽东)答: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陈红民《抗日战争研究》
材料二:1939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序言中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鲍世修《谈毛泽东眼里的中国抗战》
材料三: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曾经作了伟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毛泽东断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定能建立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概括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抗战”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6、中国古代的都城是国家的缩影,更是我们管窥其政权风貌的最佳突破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古时代晚期,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北狄”文化全面与华夏文化融合的开始……实行南北两城平行制,北城是皇城,为皇帝和契丹贵族的居住区;南城是供汉族和回鹘等族居民居住的“汉城”。
——整编自刘庆柱《古代都城研究重要性与辽上京在中国或古都的地位》,郝红暖、吴宏歧《辽、西夏、金都城建设对中原制度的模仿与创新》
材料二:金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在具体规划上也根据本民族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调整。其一是汉城和皇城的方位,辽上京皇城在北,汉城在南,金上京却与此相反。其二是皇城中宫殿的位置,传统中原都城制度和辽上京宫室都居中或偏北,但是金上京宫殿位于全城的居西偏南,宫城内居于西北,这当与女真人以西为尊的传统习俗有关。
——郝红暖、吴宏歧《辽、西夏、金都城建设对中原制度的模仿与创新》
材料三:金中都(今北京)与金上京是金朝不同时期的都城……对其遗址的考古发现,金中都已经形成大小城相套的传统都城形制,其中内城更是突出宫殿中心地位。……(说明)具备了中华民族统一王朝都城的基本要素。正如范成大指出的,金朝“国之制度,强慕华风,往往不遗余力”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材料四:元大都(今北京)是一座比汉唐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都城的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即寝宫前面)。这些充分体现了元大都布局形制上对《周礼·考工记》规划理念的遵从,即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特点,因此可以说,元大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最接近《周礼》的。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辽都上京的建筑布局理念在其政治制度上有何体现?这体现了辽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传统习俗”在政治制度上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一句话简介其性质。(3)、根据材料三分析,金中都建设有何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这对其政权发展有何影响?(4)、根据材料四可见,元大都是一座比汉唐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民族间的深度交融也体现在哪些政策上?并指出这些政策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 -
17、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人类历史从分散孤立逐步走向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具有悠久航海历史的阿拉伯与印度商人,(新航路开辟前)很早就在印度洋上进行着频繁的贸易活动。他们除了从事印度洋沿岸各港口以及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贸易以外,还将印度洋及及西太平洋各国的物产运至波斯湾和红海,由陆路驮运至地中海东岸各港口,从意大利商人那里换回欧洲产品,转往东方,在东西方贸易中起着重要的中转作用。在西太平洋进行航海贸易活动的有马来人、爪哇人、琉球人、日本人,但他们的活动多限于局部海域,航行于整个西太平洋海域并执掌海上贸易牛耳的乃是中国人。
——杨翰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贸易状况。(2)、材料三是新航路开辟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上半叶的世界贸易图,仔细观察上图,结合所学知识,用文字的形式把当时世界贸易主要路线补充完整,并谈谈当时世界贸易对中国外交的影响。(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的世界贸易图,阐述设计思路并说明理由。 -
18、关于禅让制,古书中有不同的记载。《唐虞之道》记载:“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竹书纪年》写道:“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放伴子丹朱”。这说明( )A、禅让制“让贤”的记载不可信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作者的观念和立场影响历史叙述
-
19、《独立宣言》明确提出:“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宣言强调“人民是主权者,政府权力应受限制”,并主张通过代议制实现“自由与安全并存的政体”。据此判断,《独立宣言》的发表( )A、有利于美国联邦制的建立 B、推动了美国政治的民主化 C、确立了美国政治体制框架 D、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
-
20、下表是1755——1851年英国棉纺织男性工人实际工资指数
1755年
1781年
1797年
1805年
1815年
1827年
1835年
1851年
47.5
46.2
52.5
51.7
57.8
70.2
86
100
据此表,不能得出的结论为( )
A、工人的工资得到提高 B、这是工人运动的成果 C、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D、得益于社会革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