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经历了封建社会中的主导、近代社会的衰落、现代社会的复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时期

    儒学地位变迁的大致历程

    西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宋明

    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成为官方哲学。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

    新文化运动

    对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儒家民本思想进行批判改造,吸收了其中民本思想的精华,扬弃了其中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

    改革开放后

    儒学走向复兴,儒学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提供涵养,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源泉。

    综合材料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19世纪后期,英国殖民者在南非和东南亚大量引入印度契约劳工。与17—18世纪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相比,这种劳工迁移最显著的不同影响是(     )
    A、导致目的地区人口种族结构单一化 B、促进了欧洲语言在殖民地的普及 C、形成更为持久的文化保留与社区建设 D、完全依赖强制手段维持劳动力供应
  • 3、从11世纪起,欧洲四处游学的学生和学者仿效工商行会建立中世纪大学,一般设文学、神学、法学、医学四个学院,起初在欧洲南部,后来向北部扩散。13世纪起,在各地王侯的支持下,欧洲各主要城市出现了很多大学。大学的兴起(     )
    A、得益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B、直接推动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C、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D、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 4、二战后,美国对拉美的政策不断调整:从美国为盟主的政治联盟到建立区域性经济集团,对拉美的干预从20世纪80年代的“民主化”到1999年的“新干涉主义”,再到2013年放弃“门罗主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D、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5、20世纪初创刊于北京的《启蒙画报》,创造了很多或长或短的歌谣,再配上或精或粗的图像,以吸引少年儿童的阅读,当时中国还有不少类似的画报。下图为其中的一幅——《渔儿乐》。这表明当时中国知识界(     )

    A、初步意识到海洋开发的重要性 B、极力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C、注重开启童智以促进民族复兴 D、开始加大寓教于乐力度
  • 6、下图为中原世族迁徙路线图。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     )

    A、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B、削弱了世族影响力加强了皇权 C、推动经济重心转移至长江流域 D、强化了中原政权对南方的控制
  • 7、孔子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老子指出,“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法家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这些观点反映了(     )
    A、诸子百家思想趋同 B、大一统的理想追求 C、血缘政治已经瓦解 D、社会转型势在必然
  • 8、西周时期,士拥有一定财产,无须生产劳作,必须小心谨慎地为卿大夫效劳。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则不同,孔子公然竖起“学而优则仕”的旗帜,墨家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帮助宋国守城,法家导演了众多的变法活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制度的形成 B、思想流派的对立 C、社会活力的增强 D、政治权力的集中
  • 9、作为中国早期城市的代表,陶寺遗址石器生产的规模很大,不仅生产工具,而且生产武器石镞;二里头和殷墟的青铜器、玉器等生产规模扩大,石器生产逐渐在城市布局中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生产工具制造技术精进 B、文明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C、国家初始形态开始出现 D、城市主要功能发生转变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希腊罗马时期,托勒密《地理学指南》以经纬度框架构建世界,但其数据依赖传闻,欧亚大陆轮廓严重失真。中世纪基督教地图,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将世界简化为三大洲(亚、欧、非),边缘填充《圣经》中的“异域怪物”,对陆地海岸无明确描绘,体现神权统治下的认知局限。13世纪开始,地中海商船通过罗盘方位和航海日志记录海岸线,绘制出精确的“波特兰海图”,以罗盘玫瑰和放射状航线网为标志。热那亚、威尼新等城邦,为垄断地中海贸易,将波特兰海图视为商业机密。新航路开辟后,达·伽马、哥伦布等探险成果被逐步整合,地图上出现美洲、好望角航线及太平洋轮廓。1494年,《托德西利亚斯条约》以地图划定西、葡殖民地界线。1569年,墨卡托投影法解决球面投影的航线直线化问题,使跨洋航行规划日益精准。18世纪,约翰·哈里森的航海钟与天文观测法彻底攻克远洋定位难题。1795年,英国海军海道测量局,系统性测绘全球海岸线,发行权威海图,支撑“日不落帝国”的海洋霸权。东印度公司的香料海图标注矿产、种植区、战略要塞。二战后,海图从“静态记录”变为“动态决策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实时数据更新与A(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实现动态导航,如规避风暴、海盗预警。声呐与卫星测深技术揭示海底山脉、海沟,海洋资源争夺延伸至深海。此外,海图标注海洋保护区、碳排放航线、北极融冰新航道,体现人类对海洋认知从“征服”转向“共生”。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海图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海图发展的影响因素,并以“海图”与“任一影响因素”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务学堂师生对汤武革命多持肯定态度,例如:教习韩文华指出,周武王以救民为心,伐商的正义性无可辩驳,汤武革命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在这里,“民心”是韩文举赞扬汤武革命的主要依据。学生陈其殷则谈到,暴君夏桀和纣王,致使生灵涂炭,汤武二人为救民于水火,发动“义战”。汤武革命的核心意涵是,若统治者残暴不仁,诸如汤武这类民心所归的英雄,可揭竿而起推翻暴政。因此,中国古代统治者在异姓鼎革后,常对汤武革命讳莫如深。梁启超回忆,学堂师生“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在被称为“造反巢穴”的时务学堂中,知识精英对暴力革命的思考,实际依托的是汤武革命的故事情节。

    ——摘编自顺少华《“华盛顿形象”与清末革命话语的建构》

    材料二   周镇藩:盖伐人之国,必其君有桀纣之暴,时君如汤武之贤,而后可吊民伐罪,为苍生清命,英人得花旗,不为设法以治之,而奴仆其人民,攘夺其生计。故华盛顿以草野匹夫,乘众怒,因民愤,揭竿起义,血战数年,卒平大乱而挫强敌,变美州之草昧为极乐世界。如华盛顿者,固亦千古人杰哉。

    ——摘编自《湖南时务学堂遗编》

    材料三   袁世凯如愿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顺势对外表态自己只愿当中国的“华盛顿”。一时之间,甚至有人产生幻觉:袁世凯真的成为中国之“华盛频”。但袁世凯渐露称帝野心,还请汪荣宝为其站台背书,但后者答复“愿公为华盛顿,不愿公为拿坡(破)仑”之语令他大失所望。

    ——摘编自顾少华《“华盛顿形象”与清未革命话语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时务学堂师生肯定汤武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汪荣宝所说的“华盛顿”与“拿破仑”的含义,并指出袁世凯的选择及其结果。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说夏朝的《禹刑》有墨、劓、膑、宫、大辟等刑罚;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春秋时孔子认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赞成“刑期于无刑”的息讼无讼理想;战国的各国变法结束了过去“设法以待刑,临事而议罪”的局面,商鞅主张法自君出,“垂法而治”。秦朝制定《秦律》,刑罚明目细密苛严,“轻罪重刑”。汉武帝以后,儒法渐趋合流,刑罚与教化结合。唐朝颁行《唐律疏议》,全部律条围绕着“罪”与“刑”分别加以解释,还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不但标志中国古代法的成熟,成为宋元明清的法典蓝本,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此后,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若干个以中国法为样板的法律体系,一直持续存在到近代。

    ——摘编自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宋代理学家程颢提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法令次之。”南宋《庆元条法事类》明确地方官判案需参考《朱子家礼》,将“子不孝父”“妻不事夫”等“违背伦常”行为列为“刑狱重事”。明代法律体系进一步伦理化:《大明律》专设“礼律”篇,规定“子孙违反教令者秋一百”;王阳明在南赣推行“十家牌法”,要求邻里“互相纠察孝悌之行”,每月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等《圣谕六言》,民间争讼先由乡约长与族老调解,“经教化不悛者,方送官治罪”。据《明史·礼志》记载,明代乡约“行于天下,小民皆知廉耻,狱讼日稀”。

    ——摘编自梁治平《法辨》、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华法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时期法律与教化深化融合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对基层治理的作用。
  • 13、1961年,美国驻西德大使布鲁斯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提到:“东德修建柏林墙虽然限制了西柏林与东德的人员流动,但这反而让西方世界将东德描绘成‘禁锢自由的牢笼’,从长远来看,这一事件有助于提升西方阵营的凝聚力。”这反映出美国(     )
    A、蓄意策动建造柏林墙以掌控舆论 B、借柏林墙事件主动缓和美苏对峙 C、倡导外交协商以化解柏林墙冲突 D、借重舆论宣传强化冷战战略优势
  • 14、1945年的泛美会议通过了《美洲国家经济宪章》,拉美各国接受了美国所提出的减少贸易壁垒的主张及“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企业”三原则。这(     )
    A、不利于拉美国家的经济安全 B、促进了“美洲一体化”的实现 C、反映出自由主义政策的流行 D、加剧了欧美国家对拉美的争夺
  • 15、有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历史时搜集到两则史料,这些史料可以用来(     )

    史料一:1860年,仅巴黎一地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工人就有6.3万人,19世纪末,奢侈品制造业在法国工业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史料二:19世纪中叶成立的几家大银行,主要从事利息优厚的国债和证券交易,以及信贷投机活动

    A、解释法国工业相对衰落的原因 B、证实法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C、阐明法国在工业革命中的优势 D、认识殖民扩张对法国经济的影响
  • 16、13世纪法国寓言长诗《玫瑰传奇》讲述了一个诗人追求“玫瑰”(少女)的爱情故事,诗中运用大量如“自然”与“伪善”等意象,揭露教会的贪婪,抨击特权阶层,讽刺唯利是图的上层市民。据此可知,该诗的创作背景是(     )
    A、宗教神学受到冲击 B、封建王权逐渐加强 C、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D、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 17、两河流域乌尔城遗址发现了高大的塔庙建筑、规整的居住区以及大量商业契约泥板:中国三星堆遗址出上了规模宏大的祭祀坑、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群,同时存在规划有序的作坊区。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表明世界文明起源时(     )
    A、宗数祭祀活动主导城市建设规划 B、不同地区文明呈现相似发展特征 C、青铜铸造技术决定文明发展进程 D、商业活动与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
  • 18、1977年1月至1978年10月,《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抓纲治国推动国民经济新跃进》《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等文章。这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行 B、市场经济体制被广泛接受 C、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D、经济领域拨乱反正的思想动态
  • 19、天津解放后,政府就对部分面粉业和织染业实行委托加工,1949年1月至9月,天津百货公司收购私营工厂的产品占公司进货总额的60%。这些措施(     )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中的公私关系 B、保障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实施 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改变 D、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 20、据下表可知,此时(     )

    《申报月刊》中“东北问题”在涉及日本侵华的文章中的比重

    年份

    涉日文章总数/篇

    关于“东北问题”的文章数量/篇

    比重/%

    1932年

    61

    28

    45.9

    1933年

    98

    28

    28.6

    1934年

    77

    17

    22.1

    1935年

    58

    7

    12.1

    共计

    294

    80

    27.2

    A、日本侵华以东北地区为主 B、国联积极协调解决东北问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 D、日本侵略由关外向关内转移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