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以三省六部制为例,简述其如何体现“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并说明宋代中枢机构之间分权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唐宋择偶标准不同所反映的宋朝社会新变化,并说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 2、肇端于山东地区零星发生的民教冲突,从1899年起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迅速发展,演变为一股席卷整个北中国的排外浪潮。这股浪潮(     )
    A、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B、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C、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D、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3、1901年,梁启超总结出独立的双重内涵:“一对外独立,一对内独立。政府之奴隶国民,日施压制,久之则民智日愚。民愚则种衰,种衰则国必不振,其终必循至为外所灭。”梁启超意在说明(     )
    A、开启民智对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 B、对内独立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肯定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 D、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4、下列历史现象或事物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序号

    史事

    五胡内迁、《女史箴图》、士族专权、淝水之战

    庆历新政、《四书章句集注》、绍兴和议、通判

    奏折制度、《儒林外史》、白莲教、“达赖喇嘛”

    七国之乱、《神农本草经》、河西四郡、“推恩令”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②①③
  • 5、如图是中国某时期的行政疆域图(局部)。以下不属于该时期边疆治理政策的是(     )

    A、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 B、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 C、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D、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 6、隋元两个朝代都开通了运河,对于两者的共同之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B、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C、促进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D、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 7、据苏洵《嘉佑集》记载:“吾宋制治……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由此可知,苏洵认为宋代的政治制度(     )
    A、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B、使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中处于优势 C、使节度使掌握了实权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
  • 8、春秋时期成书的《论语》《老子》谈及战争问题时只有只言片语;战国诸子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远远超过春秋诸子,如《墨子》一书,专门讨论战争问题的篇目就有《非攻》等十四篇之多。这反映出(     )
    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B、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加剧 C、《论语》主张以德治国 D、《墨子》的主张侧重战争
  • 9、某位同学在网络上查询某件历史事件时,输入的关键词有“15世纪前期”“七次远航”“刘家港”等,这一历史事件(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最远到达非洲北部和地中海沿岸 C、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 D、在技术上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 10、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
    A、纸币交子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B、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D、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瓷器
  • 11、学者赵显明在其文章中指出:“13世纪前后,中国这个曾经在科学技术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文明古国,却走入了历史的迷途。                 也像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一样终于成了官方规定的、人们必须信仰的‘教义’”。材料中横线处应该是(     )
    A、程朱理学 B、黄老之学 C、孔孟儒学 D、陆王心学
  • 12、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历史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 13、史学家钱穆先生评论某一制度时指出:“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下列文献、史料与“此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不举孝,不奉召,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14、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

    A、六次东渡推动了日本佛学兴盛 B、发生在贞观年间 C、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 15、汉初诸侯王国的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A、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B、大一统观念遭到质疑 C、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 D、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 16、“秦兵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县制 B、实行什伍连坐 C、实行军功爵制 D、“废井田,开阡陌”
  • 17、西周时期,远在黑龙江流域的肃慎成了周的属国;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人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又开发了东南地区;而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有误的是(     )
    A、有利于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力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已经形成 C、加快了民族融合与交流 D、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形成
  • 18、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以下位于“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的文化遗存是(     )

    ①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

    ②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③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④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⑤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⑥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红山文化 D、良渚文化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费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为管理“幅员极广”的疆域专设的管理民族事务机构的名称,并简述清政府边疆治理的原则;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 20、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对大一统国家的成功治理经验和暴政而亡的失败教训都是历史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中华多民族国家发展进入崭新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摘自唐勇《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材料二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促进华夷交流方面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费正清先生的观点进行合理评述。
上一页 131 132 133 134 1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