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法律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之后,罗马法在欧洲复兴,除了多种多样的经济和文化原因促使人们到古代法律学中寻找规定和制度的缘故之外,政治因素则是直接动因。为了实现自己的帝国愿望,世俗的君主和皇帝们亟需一套主义对抗教会法的世俗法,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完备性、世俗性与罗马帝国背景的罗马法便备受他们的青睐。
——摘编自李中原《罗马法在中世纪的成长》
材料二 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联军入京,两宫西狩。忧时之士,咸谓非取法欧、美,不足以图强。于是条陈时事者,颇稍稍议及刑律。二十八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保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修订法律,兼取中西。旨如所请,并谕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通商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自此而议律者,乃群措意于领事裁判权。
——赵尔巽等《清史稿·志·一百十七》
材料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1世纪之后罗马法在欧洲的复兴的政治背景。(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分析清末“忧时之士”主张修改清朝既有律例的原因。(3)、阅读材料三与所学,指出中共十五大在法治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及其重要意义。 -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表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4世纪,法国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法国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B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
C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美国政体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D
1875年,法国通过新宪法,规定了总统与国会的权力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A、A B、B C、C D、D -
3、1870年,英国枢密院颁发了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要求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遵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改革(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制内阁 D、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
4、中世纪后期,因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欧洲各庄园的领主们需要大量货币。于是,他们将庄园土地租借给农奴以收取货币地租。14世纪中期,欧洲流行黑死病,大量农奴死亡;与此同时,一些幸存的农奴,因无力承担高额地租,放弃租用土地,大量涌入城市,成为手工工场自由劳动力。庄园制度加速瓦解。这种现象的产生( )A、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 B、加剧了黑死病造成的灾难 C、刺激了原始资本快速扩张 D、促成了基层社会治理革新
-
5、《向雷锋同志学习》(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广泛发行的一幅宣传画。这幅宣传画的发行,有利于推动( )
A、国防事业的现代化建设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D、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6、法币与人民币比较。这表明( )

图1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行纸质法币。1935年时,100元法币可以买15000克大米。然而,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和搜刮人民财富,国民政府不断加大法币发行量。到1948年,100元法币仅能购买4粒大米。

图2
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在解放区发行。到1950年,人民币成为全国唯一的统一的法定货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民币总体上保持稳定。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A、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了货币的稳定性 B、中央集权政治为货币稳定奠定基础 C、政府信誉与社会和平发展影响货币的稳定性 D、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供应形成相互影响关系 -
7、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策略,坚决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1972年实施“一条线”外交策略,目的是要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七十年代末,又提出了“全方位”的外交战略,即致力于全方位地发展和改善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这种外交策略阶段性的转变( )A、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B、立足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 C、修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改变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初衷
-
8、元朝政府十分重视双语教育。八思巴新字颁行之后,在诸路置蒙古字学等,培养了大量政府部门中的译史;同时,也非常重视蒙古、色目人掌握汉语。这些措施( )A、确保各民族语言不会“断绝” B、有利于提升汉民族文化素质 C、促进了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D、加快了各民族蒙古化的进程
-
9、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构成监察制度体系。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御史制度与谏官制度逐渐融合,形成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B、保障了监察权力高效运作 C、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适应了皇权专制强化需要
-
10、《吹箫女伎》图出土于陕西西安唐代李爽墓。《新唐书·车服志》介绍:(唐朝部分妇女)“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些史料说明唐代( )
A、地区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B、农牧复合型经济的发展 C、妇女社会地位空前提高 D、中外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
11、268 年,晋武帝颁布《晋律》,规定血缘关系越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相反,处刑愈重;关系疏远者,以尊犯卑,处刑相对加重,以卑犯尊,相对减轻。这一内容说明此时( )A、儒家思想渗入法律 B、重视民生与民意 C、法律与教化相冲突 D、中华法系已完备
-
12、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晨钟暮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由此看来,钟鼓楼( )A、规范了民众日常生活 B、满足了民众对统一时间的需求 C、是各城市繁华的象征 D、承担管控基层社会秩序的职能
-
13、东汉刘秀废除了汉武帝时期刺史定期巡察所辖郡国的“行部”制度,在监察区内为刺史设置固定的办事地点和属官,长驻地方。皇帝还经常绕过地方官吏,依靠刺史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后来刺史倚重皇帝的信任,权力逐渐坐大,对地方事务生杀予夺。这(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C、强化对基层组织的控制 D、反映了刺史以轻制重
-
14、下表是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所占百分比统计表,这反映了东北地区( )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C、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D、成为“以战养战”基地 -
15、下面漫画反映的主题是( )
A、技术进步 B、制度变革 C、思想启蒙 D、国家富强 -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时的外国人对中国兴起的这股潮流感到吃惊、害怕和敬佩,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大小官员全部行动起来了”。“这股潮流”最可能是( )A、“开眼看世界” B、洋务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预备立宪
-
17、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城市的租界建立的概况
时间
地点
概况
1845年
上:海
划定洋泾浜以:北、李篆场以南、黄浦江以西地段为英租界,占地830亩
1860年
天津
将天津迤南紫竹林至上下园地方划为英租界,占地429亩
1861年
广州
在沙面岛东部建立法租界,占地66而
1861年
汉口
划夏口镇(即汉口镇)下街尾杨林口上下地区为英租界,占地458亩
1863年
上海
臼潦沟起,沿苏州至黄浦江,过杨树浦地段,划为美租界,占地7865亩
据此可知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英国一直是列强侵华的核心力量 C、列强开启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沿海地区是列强主要资本输出地 -
18、宋代的城市里活跃着许多说书人。说书的底本称为“话本”,主要以白话写成,穿插一些古典诗词,语言生动,且多以手工业者、市井商人等为主角。这反映了宋代( )A、城市世俗生活繁荣 B、市民的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市民文化成为主流 D、话本成为宋朝文学的主要形式
-
19、唐朝两税法规定“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租庸调、杂税悉省”。白居易诗中提到两税法也强调“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这反映出两税法( )A、促进了赋税形式的转型 B、简化了税收的名目数量 C、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D、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20、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在南方的“蛮夷”地带,随着生产手段的进步,农田不断被开发,农业生产不断发展,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主动向“华夏”靠近的趋势,结果使得蛮、夷、戎、狄地区自身也逐渐转化为“中国”。……转化的动力,都在于他们认同华夏文明是一种比他们自身原有文化更加卓越的文化形式。
——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材料二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少数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材料三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出这一新变化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北朝“汉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辽夏金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简述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