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宋一代,多让文臣出任枢密使和安抚使、经略使等掌管军政的长官,以文臣驭武将,不给武臣有独立带兵作战的权力。由此可知宋朝( )A、文臣治军能力较强 B、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C、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D、打破南北对峙局面
-
2、有人描述某朝制度时指出:“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
3、图是对唐代某赋税制度的描述。该制度的实施属于
●量出制入;
●户无主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A、一条鞭法 B、摊丁入亩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4、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东晋画家是( )A、王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吴道子
-
5、以下是史学家钱穆对隋唐制度的总结,横线处应填( )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
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______。
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考试制 -
6、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他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A、民族隔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观念的相同 D、民族经济的发展
-
7、夏商时期,天子只能有效控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区,在那里设官进行直接的治理;对都城以外的地区,则分封众多方国的侯、伯,通过他们实行间接管辖。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相当成熟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禅让制依然流行 D、王室统治力量有限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法律类成语出处
成语
出处
明刑弼教
“明刑弼教,道尊老氏”
《尚书·大禹谟》
法不阿贵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韩非子·有度》
思威兼济
“鲂(周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惩恶、威恩并行”
《三国志·周鲂传》
十恶不赦
“又置十恶十条……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
《隋书·刑法志》
——摘编自焦雄《法律类成语蕴含的古代法治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举子登第后不能立即授官,必须等待一定的年限,才允许参加吏部的铨选以获得官职,从文职六品以下任职期满的前资官来说,不能连续为官,完成一个任期后,必须等待一定的年限,才允许再次参加铨选以获得新的职务,其制称“守选”。唐初至太宗时,吏部候选人数“满百或二百即引试,量书判注拟,乃无被放者”;高宗朝起,“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守选年限不断延长。吏部铨选“择人以四才”,即体貌、言辞、书法和判文;“校功以三实”,即德行、才用、劳效。如强干之人愿往边疆远地,则任期满后可减两到三选,再次铨选时也给予优待。
——摘编自吴宇翔《唐代官员守选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首先,确立了文官考选制度。其次,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1968年,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新的改革。首先,规定除常务次官外,各部增设一名政策顾问,负责研究部内的长期政策和计划,并保证现有政策的执行。其次,凡新录用的行政级文官须经两年的见习期,在文官学院学习两期为时20周的课程。第一期学经济、法律、公共行政等课程,第二期研究行政制订、财政管理等。30-40岁左右的文官都要学习决策程序、个人管理技术、电脑使用等课程。
——整理自范文超《英国文官制度变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实行守选制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环境变化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关系。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承秦制,建立了由御史太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监御史、绣衣使者、司隶校尉、部刺史等组成的多维监察网。汉惠帝三年(前192年),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个专门的区域监察法——《监御史九条》,其实施范围虽然仅限于京畿,但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监察法,对推动后续监察法规的独立化、完备化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划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州郡的监察,并制定《六条问事》颁行全国。《六条问事》作为首部全国性的地方监察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魏晋的《六条察吏》、隋唐的《巡查六条》等均以此为模本,一脉相承。
——摘编自齐继伟《秦汉监察法规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启示》
材料二 明清时期恢复隋唐“三法司”制度,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主管司法事务,但三者的分工已经发生变化,改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天下诸司刑狱,皆属刑部,都察院详议平允,又送大理寺审复,然后决之”。以后,刑部成为主要的司法机关,大理寺则是复核机关。由于刑部总管司法而事重,所以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刑部按省区划分增设12属部,后定为13清吏司,分管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刑名案件。清代增刑部下属为17清吏司,并规定外省刑案一律由刑部复核,非特旨允许,大理寺和都察院不必过问,三法司会审也要由刑部主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代建立多维监察网所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明清时期中央司法行政制度加重刑部事权的原因。 -
11、2018年,我国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将原序言中的“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宪法的这一修改( )A、促进了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B、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 C、确立了法治改革的中心为立法 D、凸显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
12、1954年,我国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简称“五四宪法”。此后到1956年,在“五四宪法”的指导下,又陆续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一批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这些法律( )A、突出了人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表明中国法治建设进入到新时期 D、凸显了法律在社会规范中的地位
-
13、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人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一观点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 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 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 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
14、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A、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
15、在1912年《国会组织法案》的审议过程中,诸议员对国会部门之称多不满意,有人提议“元老院改称参议院,代议院改称庶议院似不妥,《论语》称‘庶人不议’,若用庶议院之名不免有天下无道之嫌。‘庶’与‘众’字意相同,何不直称为众议院”,此议获多数通过。这反映出( )A、政府内民主派对专制派发起挑战 B、近代政体发展走向广受民众关注 C、专制体制难以适应近代转型需要 D、传统思想影响近代民主政治制度
-
16、1907年3月,天津自治局起草的《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经仿照日本设立的天津县自治期成会的批准,规定设立天津地方议事会和董事会,议员由选举产生。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在全国推行地方自治。这表明( )A、清朝中央权威开始衰落 B、清末基层民主得以实现 C、清廷全面学习西方制度 D、清末新政探索政治改革
-
17、1689年召开的英国国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同时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立威廉为国王,称威廉三世,立玛丽为女王,称玛丽二世。英国由此形成双王共治的局面。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使国王和女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和议会间的矛盾
-
18、罗马共和国初期的法律,许可债权人把长期拖欠的债务人逮捕,关在私设的地牢内,把他卖充奴隶,甚至杀掉他。平民要求废除这些法律,并减轻他们的债务负担;……“公元前494年,为数颇众的平民退出罗马,移到城外3英里的阿尼奥阿河畔之圣山,发表宣言,除非他们的要求获准,他们不再替政府打仗及工作。最后元老院满足了平民的要求。由此可知( )A、这次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模式 B、直接导致罗马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C、这时期的罗马法已经是成文法 D、双方的妥协使罗马的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一代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强化专制主义政治的新时期。自隋唐产生并确立的科举制度,至此而大变、大备。
·殿试制度的确立:把取士大权从知贡举手中收归皇帝亲掌,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
·“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实现:清除举荐制残余,限制官僚及世家子弟的考试,严格考试制度,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
·科场文体的改革:以“经义”取代“诗赋”。
——摘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北宋高级官员出身一览表
宋朝皇帝及
在位时间(年)
宰相
副宰相(或相当于副宰相)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总数
科举出身
百分比
太祖(960-976)
6
3
50%
4
3
75%
太宗(976-997)
9
6
67%
23
21
91%
真宗(997-1022)
12
11
92%
17
17
100%
仁宗(1022-1063)
23
22
96%
39
37
94%
英宗(1063-1067)
2
2
100%
2
2
100%
神宗(1067-1085)
9
9
100%
18
18
100%
哲宗(1085-1100)
11
11
100%
23
22
96%
徽宗(1100-1125)
13
13
100%
34
31
91%
钦宗(1125-1127)
7
6
86%
16
11
70%
——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
(1)、根据史料,分析与隋唐相比两宋时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得到完善。(2)、如表能够反映出北宋高级官员任职情况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简要加以说明,分析这种“趋势”形成的历史原因。 -
20、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选材角度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3)、概述上述研究对你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