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西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出现这一局面主要得益于统治者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 B、儒家仁政思想 C、重农抑商政策 D、盐铁官营制度
-
2、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根除了地方分裂隐患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
3、秦统一后,以秦地推行的大篆为基础,经过简化和规范,创建小篆,在全国通行。这一做法( )A、秉承了儒家思想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完成了汉字简化 D、有助于文化交流
-
4、贾谊《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至尊地位确立在于实行(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
5、《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体现了商鞅主张( )A、奖励耕织 B、严刑峻法 C、中央集权 D、奖励军功
-
6、史料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与嫡长子继承现象紧密相关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
7、11月12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位于山西省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城址布局可分为宫城宫殿区、仓储区、墓葬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据此可知,当时( )A、居民过着迁徙群居生活 B、长江流域即将跨入文明时代 C、社会已经出现分工现象 D、早期国家权力逐渐高度集中
-
8、有学者将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六个文化区(如下图所示),认为中原文化区是主体,各文化区互相竞争又相互补充。他力图说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 B、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C、中国是远古人类最初起源地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业元年,诏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又自板渚引黄河通于淮水;又自泗州引泗水达于淮水。大业四年,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渠成,天下利于转输,山东之国无不通水,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凡所开凿,皆役使民力,劳苦不堪,而帝不恤。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通大运河的人物名称,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隋朝大运河。材料二 在宋代,各地区的作物之相互交流,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根据“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不要单一化,而要“杂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并免其租”,使南北各地得以广泛交流各种作物,扩大各种作物的面积。……“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摘编自漆侠著《宋代经济史(上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促进农业发展所采用的耕作技术。结合所学,请用史实说明当时宋朝“居于世界的最前列”的经济表现。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 -
10、
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型。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春秋时代“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告发奸人能获得与在战场上杀敌一样的奖赏,隐匿者将受到与降敌一样的处罚。一家有罪,其他九家如不告发,那么九家一起治罪。……商鞅主张轻罪重罚,偷盗牛马者都要被判处死刑,甚至对于“弃灰于道者”也要被处以刑罚。商君之法,赏不阿贵,罚不避亲,行之十年,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卒,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赵毅等《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时代背景与所学内容,说明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的原因,以秦国为例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
11、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是( )
▲《明史·食货志》:“苏松嘉湖之地,民多织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A、盛世局面下的危机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近代化因素初显现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12、清朝时期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其统治期间,疆域范围经历了多次变化,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哪项不属于清朝的边疆管理措施( )A、设置伊犁将军,统筹管辖新疆地区 B、建立行省制度,统一管理全国 C、实行改土归流,加强西南地区管理 D、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
13、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洪武六年(1374年),德庄侯廖永忠上言:“今北边遗孽,远遁万里之外,独东南倭寇负禽兽之性,时出剽掠扰濒海之民。臣请严饬沿海军民,备御海寇,以安生民。”根据这一记载,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北方边疆局势紧张 B、沿海频遭倭寇侵扰 C、政府加强海防措施 D、民众生活困苦不堪
-
14、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其中详细记载了宋代婚嫁过程中的议婚、下定礼、下聘礼等环节,并提到“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社会(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
15、“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实行募兵制 ②机构设置重叠 ③开拓疆域 ④藩镇割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6、某一变法强调“谓常平籴本,宜估价出息,民得贷以充种食,俟谷熟输绢麦偿官……凡愿贷者,即与之,不愿者勿强。”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变法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
17、《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元年,杨炎建议行两税法……其税有二:一曰地税,二曰户税。地税以顷亩为差,户税以资产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根据史料信息,两税法的征收标准主要是( )A、按人口数量多少来征税 B、按家庭户籍所在地征税 C、按土地面积和财产征税 D、按商业活动的收入征税
-
18、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文化成就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
《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汜胜之书》
②
《梦溪笔谈》《授时历》《农书》
③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④
《千金方》《齐民要术》《禹贡地域图》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②①④③ -
19、某民族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该民族建立了( )A、辽 B、金 C、西夏 D、元
-
20、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其中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大型水利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