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中世纪的法国,教会长期享有免税特权。1296年,国王腓力四世考虑到对英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决定向本国教士征收“收入的十分之一税”。这一举措遭到了教皇卜尼法八世的反对。腓力四世通过禁止金银币出口等最终迫使教皇承认法国国王对本国教士的征税权。这表明当时法国( )
    A、世俗王权呈现加强的趋势 B、政权与教权开始分离 C、新兴阶级的利益得到维护 D、议会君主制正式确立
  • 2、 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处诞生了佛教,出现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B、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处为统治者修建了外形似汉字“金”的陵墓 D、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历史人物
  • 3、下表是1984年和1989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情况表(单位:万个)。据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业饮食业

    1984

    24.84

    481.22

    8.04

    12.96

    79.46

    1989

    22.68

    736.47

    92.55

    379.88

    63705

    A、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D、城乡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 4、 1930年,国民政府《土地法》规定:土地属于国民全体,分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两类。1931年,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开展乡村建设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乡村学校”“乡村自卫组织”和“合作社”。1935年,山西军阀阎锡山提出《土地村公有办法大纲》:由村公所发行无利公债,收买全村土地为村公有。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对农村问题的解决符合实际 B、农村问题引发社会多方面关注 C、未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途径 D、改革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共识
  • 5、 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进的民主制模式,对其政党政治进行了全面的移植。他们认为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就可“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由此可见( )
    A、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B、政党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 C、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实现了民主政治 D、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 6、 1910年,清政府由载泽主管的度支部,要求各省在清理财政的基础上,由清理财政局编制省预算,然后经督抚核准上报度支部,再由度支部汇总中央各部院的预算经费,编制全国预算草案,最后提交资政院审核。此规定( )
    A、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推动了财政体制的近代化 D、增加了清政府财政的灵活性
  • 7、下表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口(亿)

    1661年

    549

    0.2

    1685年

    608

    1.2

    1724年

    683

    1.5

    1812年

    791

    3.6

    A、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 8、如表为清雍正时期按各级官员的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给地方官制定的养廉银标准。据此可知,养廉银制度( )

    清雍正时期河南、直隶、山东三省官员的养廉银及其占原俸的倍数表

    河南

    直隶

    山东

    官职

    原俸

    养廉

    倍数

    养廉

    倍数

    养廉

    倍数

    总督

    180

      

    20000

    111.1

      

    巡抚

    155

    28900

    186.5

      

    20000

    129

    布政使

    155

    24000

    154.8

    10000

    645

    10000

    64.5

    按察使

    130

    10000

    76.1

    8000

    61.5

    10000

    76.1

    知府

    105

    3000—4000

    28.5—38.1

    2000

    18.5

    6000

    57.1

    A、扩大了养廉银制度的覆盖范围 B、减少了京官与地方官的收入差距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 D、缓解了官员因低俸而贪腐的现象
  • 9、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乡约的相关情况。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 )

    朝代

    制定者

    名称

    主要内容

    北宋

    “蓝田四吕”

    《吕氏乡约》

    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规定了乡人在日常生活与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

    明朝

    王阳明

    《南赣乡约》

    强调“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丧死相助”。

    清朝

    陈秉苴

    《上谕合律乡约全书》

    举书乡约的程序是:讲解完圣谕“敦孝品以重人伦”等后,再接着“谏律”(讲解律法)。

    A、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 B、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旨在弘扬传统的儒家思想 D、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
  • 10、 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 

    ——摘编自张美兰、陈佰江《回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1年列宁开始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与50多年后中国启动的市场经济改革具有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其结局却大相径庭。同途而殊归,其中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

    请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国王们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当时商人和市民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教会不再被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与此同时,语言的多样性在欧洲形成并保留下来,而这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罗马法成为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基础,而罗马人相信国家是至高无上的。13世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经存在。 

    ——摘编自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材料二: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法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它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这样的要求注定了法国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发展成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专制王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而法国大革命却推翻了这一政治原则,其必然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反弹。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之间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实质是原有民族国家开始将更多的“政治权力”相互让渡,依旧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文化权力”。这显示出欧洲民族国家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逐渐向一个新共同体中的经济文化单位转化。欧洲各国将维护本区域内独特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将防务、安全、社会发展等一般性的国家职能转交给了欧洲的相应机构。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作为“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的特征。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功能弱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薄伽丘在《十日谈》里揭露教会的罪恶以及教徒们的虚伪,实际上批判的是宗教对人性的迫害。但丁的《神曲》,用诗歌的形式来抨击教会的黑暗统治,揭露了基督教教义中的禁欲主义的罪恶。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的人物息息相关,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形式以小说和戏剧为主,这主要缘于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学样式的故事表现能力比较强,便于通过较长的篇幅来表达较为广阔的生活画面,便于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对于资产阶级进行思想宣传有很大的帮助。相对来说,诗歌和散文都是便于抒情的,但其表达内容有限,不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摘编自程颜、张海洋《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特点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并指出其史料价值。

  • 15、在卡特政府接受中方要求,决定与台湾当局“断交、废约、撤军”,并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后,白宫坚持形式上要恪守美国在建交公报中对北京的承诺,遭到了亲台反共保守议员的反对,经过多轮辩论,美国国会两院即于1979年3月先后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这一事件可用来说明美国(  )
    A、政治权力架构存在局限 B、国会的地位高于总统 C、民主体制内部矛盾尖锐 D、两大政党保持一致性
  • 16、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中朝(官僚机构衙署在宫内,故亦称内朝)作为中央决策机构。一些中下层官员如侍中、常侍、散骑可以进入中朝,而丞相及以下至六百石官员为外朝(官僚机构衙署在宫外,故称外朝)。汉武帝此举(  )
    A、提高了决策效率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完善了选官制度 D、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力
  • 17、 2022年8月,中国宣布免除非洲17国截至2021年年底对华到期的23笔无息贷款债务。中国将继续通过融资、投资、援助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非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持续扩大自非洲的进口。材料体现出(  )
    A、中国外交优先方向发生变化 B、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 C、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增强 D、中非经济进入共同发展的阶段
  • 18、 自2001年以来,国际社会开始把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称为“金砖四国”(BRIC)。2006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2010年随着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率贡献达到50%。这反映出(  )
    A、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 B、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出现剧烈变动 C、发展中国家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D、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停滞
  • 19、 有学者认为,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该学者意在说明雅尔塔体系(  )
    A、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B、破坏了国际秩序稳定 C、凸显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成为美苏交恶的根源
  • 20、 一战期间,俄国发行了一张名为“理想社会的秩序”的明信片(如图所示),一个穿着德国军装的巨型野兽用代表军国主义的钉盔,压住俄国艺术家、学者、家庭妇女和工人。该明信片(  ) 

    A、意在唤醒德军的良知 B、是俄国政府战争政策的产物 C、号召协约国并肩作战 D、体现了俄国对法西斯的畏惧
上一页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