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周恩来在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求同存异
-
2、“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这一决议(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 B、使农村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推动了抗日战争胜利 D、有效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3、在抗日战争中针对一次重大战事,国民党、共产党、日军发表了如下评论。该评论中的“重大战事”应为( )
国民党
共产党
日军
捷电传出,大家心理为之一变,国际上的观感也就焕然一新。
给全世界援助中国的友人以满意答复。给一切反对侵略的人们证明中国军队英勇的作战,是可以把侵略军击退的。
没有给予重庆军应有的打击,相反地,更加促进了这块土地上全民防御的高潮。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百团大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
4、20世纪40年代,广大根据地民众积极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陕西“刘秉温生产方式”得到大力推广;山西根据地涌现出了平顺县李顺达、郭玉恩等人组成的农业生产模范互助组。这一时期的“发展生产运动”表明,抗日根据地( )A、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B、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C、日军进行“三光”大扫荡 D、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5、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这一宣言( )A、确立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 B、得到社会各阶级的全部认可 C、适应了中国抗战形势的需要 D、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6、陈云在提及某次会议时明确地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得到全党全军的拥护和认可,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该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
7、(这次行动)由广东出师,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先进军湖南、湖北,又开辟江西、福建,后分兵东进浙皖苏三省,十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近半个中国,歼敌数十万人,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行动( )A、推动了国共两党的首次合作 B、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转危为安
-
8、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文献,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 )A、《文学改良刍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学伪经考》 B、《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文学改良刍议》 C、《新学伪经考》《资政新篇》《钦定宪法大纲》 D、《变法通议》《天朝田亩制度》《革命军》
-
9、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两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实行鼓励发展实业的经济政策 B、国内先进的技术支撑 C、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
10、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这一规定旨在( )A、实现君主立宪目标 B、限制袁世凯专权 C、结束清朝封建帝制 D、确立总统共和制
-
11、义和团“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盆,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甚至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洋学堂、洋装书、洋服等。义和团极端仇视洋货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民族危机 B、列强瓜分中国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C、洋货的倾销造成了小生产者大量破产 D、西方传教士与国内民众存在文化分歧
-
12、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清时期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蝗灾就有21次。史料记载: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上述史料最贴切的研究主题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三元里抗英 D、义和团运动
-
13、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前,曾向两广总督郭世勋递交了一封正式信函,这封信在语气、词汇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均是以双方关系平等为前提进行表述的。然而在郭世勋上呈朝廷时,却将信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尽显英国态度之卑微和“慕顺之心”。郭世勋此举( )A、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B、旨在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 C、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朝贡贸易转型
-
14、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D、人口变动粮食需求减少
-
15、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指出,清朝是中国最专制的一个朝代,臣子不再是国家的公务员,而是皇帝的奴隶。以下设立的机构最能佐证作者说法的是( )A、中书省 B、宣政院 C、尚书省 D、军机处
-
16、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甚至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北宋末年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得到较大发展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
17、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元政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防止地方割据 C、发展地方经济 D、扩大统治区域
-
18、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与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经济形态冲击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渐成为空壳般的组织形式。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是(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时捺钵制 D、行省制
-
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导致民众背离故土 B、旨在敛财于民 C、执行过程呆板教条 D、加重人民负担
-
2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求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编练禁军以减弱地方势力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文书 D、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