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端午节的历史 

    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习俗

    汉代之前

    中原和长江中下

    待考证

    时间尚未固定,与夏至相结合;受端午是恶日的观念影响,主要活动有采药、用药、采兰沐浴、禳除灾害等。

    两汉

    浙东地区

    曹娥

    时间向五月五日发展,并成为民间、上层贵族共有的节日;避恶是主要功能,活动有采兰沐浴、戴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

    梧州

    陈临

    荆州等地

    屈原

    魏晋南北朝

    吴越地区

    勾践

    端午节被视为良节;南方的尝新、庆丰收等习俗与北方观念融合;端午与夏至习俗融合;角黍和竟渡等带有娱乐竞技性的活动出现。

    江浙一带

    伍子胥

    三晋故地

    介子推

    南方地区

    屈原

    隋唐宋元

    隋唐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兰汤沐浴蔚然成风,粽子品种花样丰富,龙舟、竟渡、射柳等活动见于史书记载;宫廷活动规模盛大、热闹。

    明清

    明清全国大部分地区

    屈原

    明代端午节成为官方休假日,节俗大体定型;家庭、地域层面的习俗见诸各类记载。

    ——摘编自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端午节的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入选的意义。
  • 2、如图为2001~2017年“世界难民日”主题(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2001年:“尊重”

    2004年:“我想有个家:安全和有尊严地重新开始生活”

    2005年:“勇气”

    2008年:“保护”

    2010年:“家园”

    2014年:“因战争而导致分裂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因为勇气,我们与难民同在”

    A、战争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B、难民问题是持续性的世界难题 C、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D、难民基本的国民权利得到保障
  • 3、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社会中存在以下现象: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西洋舞蹈;天主教堂里,虔诚的佛教徒携带鲜花前来奉献、礼拜;政府规定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这反映了新加坡( )
    A、宗教矛盾突出 B、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殖民色彩浓厚 D、多元文化并存共处
  • 4、1653年,英国切萨姆图书馆购买了丰富的神学、科技、法律、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服务于专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人士。19世纪中期,该图书馆开始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各种资料和媒介。这一变化有助于( )
    A、保存文化典籍 B、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C、缓和社会矛盾 D、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 5、如表是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数的比率变化(%)。其中,丙是( ) 

    年份/大洲

    1650年

    18.3

    18.3

    2.4

    60.6

    1750年

    19.2

    13.1

    1.6

    65.8

    1850年

    22.7

    8.1

    5.1

    63.9

    1900年

    24.9

    7.4

    9

    58.3

    A、欧洲 B、非洲 C、美洲 D、亚洲
  • 6、如表是某著作的目录(节选)及内容摘要。据此可知,该著作的研究主题是( ) 

    目录

    内容摘要

    第一章从代尔夫特看世界

    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

    第二章维米尔的帽子

    欧洲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

    第四章地理课

    讨论欧洲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不同态度

    第五章吸烟学校

    烟草风靡世界各地

    第六章秤量白银

    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

    A、全球化世界的黎明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海上马车夫的繁荣 D、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 7、如表是公元前6~前5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及其作品风格。这反映了古希腊( ) 

    作家

    作品风格

    埃斯库罗斯

    悲剧英雄形象高大,有坚强的意志和战斗精神,面对苦痛和灾难勇往直前。

    索福克勒斯

    将人作为戏剧的主角,神不再是具象的存在。

    欧里庇德斯

    对神和命运的观念提出异议,认为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的所作所为。

    A、神学体系受到冲击 B、主体意识日益觉醒 C、艺术自由气息浓厚 D、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 8、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天下读书识字之人,“几于人手一册”“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糕饼以人,清关邮不能禁”。上述现象表明( )
    A、民主革命成为大势所趋 B、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C、革命派的群众基础广泛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9、如图为近代某时期的北京地图(局部)。据此判断,该时期( )

    A、清政府的中央权力开始下移 B、资产阶级为挽救危机变法 C、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D、民众的反帝爱国觉悟高涨
  • 10、1896年,梁启超发表《论女学》,提出“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始”,“必使其国强,而后能保也。种乌乎保?必使其种进,而后能保也……妇保种之权舆也”。这一主张( )
    A、提高了妇女的参政热情 B、反映了民族危机严重 C、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根基 D、完善了近代教育体系
  • 11、有学者指出,近代某一运动“源于遭受歧视的客家人为寻求出路,流落边地,这底层移民以他们的力量尝试建设理想的乌托邦……他们接受异国宗教这一周边世所带来的冲击,并吸纳之,从而对经历鸦片战争却仍然顽固的清王朝统治予以沂打击”。这一运动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 12、明代商书《客商一览醒迷》中强调“钱财物业,来之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远。若剥削贫穷,蒙昧良善,智术巧取,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而必招横祸”。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义利观 B、商业活动注重诚实守信 C、商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D、政府严格限制经营行为
  • 13、《金史》记载,泰和五年(1205年),尚书省有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而易无用之物。若不禁,恐耗财弥甚”。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饮茶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B、华夷一体观念受到冲击 C、商业贸易推动文化融合 D、政权对峙造成物资匮乏
  • 14、唐武德二年(619年)颁布的税制规定:“每一丁租二石。若岭南诸州则税米:上户一石二斗,次户八斗,下户六斗;若夷獠(西南少数民族)之户,皆从半输”。这一规定( )
    A、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B、加快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变革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灵活的国家治理方式
  • 15、如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酒肆图》,描绘了烹饪、酿酒、宴饮等场景。该图可用来佐证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生产力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C、百姓生活安逸富足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逐步建立了两条贸易航线,一条从里斯本出发,经大西洋群岛,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到东非,再穿越印度洋到果阿和马六甲,进而向东至香料群岛,向东北至澳门和日本;另一条从里斯本出发,经大西洋群岛,然后向南向西航行至南美洲的巴西。连接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贸易网络建立。 

    ——摘编自赵婧《葡萄牙帝国与早期近代世界贸易》

    材料二:从15世纪至今,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并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如表所示)。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可见,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贸易的自由化、金融一体化、跨国公司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世界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是最大的受益者。 

    第一时期

    萌芽时期(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

     

    第二时期

    形成、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

    第一次浪潮(从18世纪末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浪潮(从19世纪末以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时期

    稳步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第三次浪潮(以信息革命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摘编自翟思成《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审视经济全球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中期葡萄牙海上贸易网络建立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 17、 关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席卷欧洲的革命的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5世纪中叶兴起的地理大发现沟通了整个世界,世界市场形成,各个贸易区域联成一体,最终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16-17世纪工场手工业得到了大力扶持,手工业部门体系初步形成,内部分工更为分明,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准备了条件。此外,自然科学得到了突破,尤其是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为机器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640-1688年的英国革命.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以及1789-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为这场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 

    ——摘编自王棣等《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经济》

    材料二:1782年,徒工出生的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经过不断改进,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还能解决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 

    材料三: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收入中只占不到40%的份额,……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这年6月,臭气冲天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就连河边议会大厦的窗上也不得不挂起一条条浸过消毒药水的被单。 

    ——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初探》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蒸汽动力在英国产生的原因?蒸汽动力引发了交通工具的哪些新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
  • 18、 当今世界官方性质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已达500多个,主要包含以下类型。据此可知,这些机构(  )

    类型和代表机构

    全球性的:IMF、WTO等

    协调发达国家内、外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

    协调发展中国家内、外部:77国集团等

    协调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合作会议等

    以地域为划分,协调区域内各主体的经济关系: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东盟等

    协调产品生产和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等

    A、反映了各国之间经济利益冲突严峻 B、旨在规范和约束国际经济活动行为 C、推动了传统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改变 D、表明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一定成就
  • 19、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  )
    A、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C、世贸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
  • 20、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坚持法国拥有独立的“核打击力量”,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这些举措1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坚持法国拥有独立的“核打击力量”,拒绝了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并逐步与北约保持距离,最终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这些举措(  )
    A、推动了法美关系走向破裂 B、体现出法国奉行单边外交 C、冲击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D、造成了两极格局趋于崩溃
上一页 1131 1132 1133 1134 11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