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D、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2、1949年,上海投机资本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在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仅用10天左右就将这股涨价风潮平息下去。这场斗争的胜利( )
    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成功开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C、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D、解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
  • 3、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兵力为430万,其中正规军约200万。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到204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只有146万人。以下军事行动中,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渡江战役的进行
  • 4、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政府积极领导抗战,正确决策 B、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C、中国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中国军队素质提高,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 5、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战役中,戴安澜将军入缅作战( )
    A、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 B、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 D、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6、1931年9月18日,日本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随即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日本首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B、中国抗日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C、国民党正面战场开始了全面抗战 D、中国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7、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文家市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师长余洒度仍然坚持“直攻长沙”的意见。毛泽东坚决反对再打长沙,主张将部队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山区和农村。毛泽东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动员农民配合北伐军 B、保存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 C、在农村推动土地革命 D、维护党中央路线的严肃性
  • 8、如表所示为北洋政府时期所制定的法令条文统计情况(单位: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1

    合计

    数量

    150

    55

    34

    51

    39

    40

    22

    391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C、民主政治建设乏善可陈 D、政权更迭影响社会稳定
  • 9、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直接催化了中国近代国家形态与多元一体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的成功转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辛亥革命(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 B、促进了广大民众思想解放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进程
  • 10、1861年,天津洋布的价格甚至“仅及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即便如此,它也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购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当时( )
    A、农民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B、农村经济破产日益加剧 C、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列强侵略还未深入内地
  • 11、某条约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 12、1839年起,林则徐组织人力编译了《澳门新闻纸》《四洲志》《各国律例》与《华事夷言》等著作,此举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
    A、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B、已经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C、主动反思鸦片战争 D、开始主动了解外部世界
  • 13、后周世宗平定淮南后,立即疏浚运河。北宋每年通过运河输往汴京槽运米六百万石,有时甚至达八百万石。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北方大规模种植水稻 B、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14、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百姓举家逃亡以规避赋税。在此背景之下,唐朝政府实行了( )
    A、土地私有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15、董仲舒说:“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其意在( )
    A、建议朝廷尊崇儒术 B、吸取秦亡教训 C、统一法律 D、延续百家争鸣
  • 16、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律》规定了“禁苑制度”:居住在禁苑附近的百姓,在幼兽繁殖时不能去打猎;百姓的狗进入禁苑,如果追兽要打死。这一规定说明( )
    A、《秦律》严苛残暴 B、有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C、违背民意 D、较重视禁苑的农业生产
  • 17、《尚书》记载,盘庚迁殷时,为了争取卿士和庶人的支持,对他们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dǐsuí,得以安定)四方。”这反映了( )
    A、道法自然初现端倪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专制王权开始形成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拿破仑加冕礼”的历史镜像 

    油画与漫画是不同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法国历史上的大事,1804年12月2日的“拿破仑加冕礼”被两者同时选中,创造出不同的历史镜像。 

    材料一 

    “拿破仑加冕礼”画作

    简介

    拿破仑一世皇帝的加冕礼雅克•路易•大卫油画(1806~1807)​

    油画回避了拿破仑自己加冕的画面,采用了拿破仑为皇后加冕的画面。坐在拿破仑身后的是教皇庇护七世,环绕周围的除了主教和外国使节外,还有皇亲贵戚和国家重臣。

    法兰西第一任皇帝在巴黎圣母院的加冕游行詹姆斯•吉尔雷漫画(1805年1月1日)​

    漫画中拿破仑远离妻子;皇冠硕大无比,拿破仑身材矮小;大臣福歇正忙于为他的君王托起长披风;教皇庇护七世的披风里藏的一个孩童摘下面具露

    材料二雅克•路易•大卫,法国人,家境优越。 1774年,公费前往罗马接受艺术指导。1780年,当选为美术学院院士,其作品迅速获得国王和贵族喜爱。参加法国大革命并担任拿破仑政府首席画师。 

    詹姆斯•吉尔雷,英国人,早年在店铺当学徒,收入微薄。18世纪70年代,开始了漫画创作,其作品面向城市中下层市民群体,关注国际局势和社会新闻。1793年,拿破仑占领埃及威胁英国殖民地利益,他创作了嘲讽漫画《争夺粪堆的格斗》。 

    ——摘编自余文驿《油画与漫画描绘中的“拿破仑加冕礼”》

    (1)、提取材料一信息,说明画家对拿破仑加冕所持的不同态度。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态度不同的原因。
  •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陈独秀的青年观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道路选择难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力求破旧立新,并呼吁青年要实现自我变革。 

    身心观念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不能承担时代大任,“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力能胜者,体之强者也”。青年必须以“利刃断铁,快刀理麻”之身手,将陈腐朽败思想清除出脑,培养健全思想,以适于今世之争存。 

    人生观变革 

    近代青年生逢变时,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人生目标便需要从为官谋利的腐朽思想中脱离出来。“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新人格,以新国家,以新社会,以新家庭,以新民族,必迨民族更新”。 

    成长目标变革 

    面对近代中国的“变”,当代中国的新青年应该有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摘编自马舒姜尚汝《近代青年自我变革的三重维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习小组在进行“宋代社会的世俗化,平民化”主题学习时,搜集到如下史料: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近来世俗多颇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宋代谣谚

    材料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三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 

    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成之。 

    …… 

    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必借。 

    ——摘自(宋)吕大钧《吕氏乡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该小组搜集史料的不同类型,并分别说明三则材料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一页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