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9世纪西欧的这一誓词反映的制度是( )
    A、种姓制度 B、封君封臣制度 C、教会等级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其中包括(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②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③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④“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3、照片记录历史的瞬间,是时代的缩影。下列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西南、西北)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成昆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
    A、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 B、体现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 C、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D、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 5、下表是1957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部分统计数据。这反映出我国( ) 

    类别

    工业总产值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1957年

    704亿元

    535万吨

    1.31亿吨

    193亿千瓦时

    比1952年增长

    128.6%

    296%

    98.5%

    164%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B、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一张照片,其中有“人民政府领导我们分到田地”“郁金友分到五亩田地”等字样。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银元之战 B、米棉之战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 7、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抗战胜利 B、讨论国民党的改组 C、争取和平民主 D、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 8、某同学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看到如下资料。这些资料可用来研究( ) 

    照片:瓦窑堡会议旧址、进抵平型关的八路军

    表格:百团大战战绩统计、敌后战场战绩统计

    地图:敌后战场军民大反攻形势图

    实物:东北抗日联军反日签名捐款收据、各种版本的《论持久战》

    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B、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 C、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帮助 D、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 9、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会师地点为如图中的( )

    A、 B、 C、 D、
  • 10、如图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与此直接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 11、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一文中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两位先生”是( )
    A、民主与科学 B、民主与共和 C、和平与发展 D、自由与平等
  • 12、1861年,曾国藩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下列不平等条约与材料中“和议”相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13、如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 C、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14、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下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 

    序号

    史事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
  • 15、汉高祖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开通大运河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 C、颁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进行变法
  • 16、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
  • 17、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说明( )
    A、中原文化影响周边地区 B、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私有制和阶级出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是通过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强调在丰富确实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现在史学界通常把史料分为三大类,即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其中实物史料大体上可再分为遗址、墓葬、遗物、人体本身和古代语言四小类。史料各有特点,难以相互代替,但可相互补充。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如图1、图2是有关宋代的两则史料。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图1和图2在研讨宋代社会经济时的史料价值,并指出在运用史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需全面认知宋代社会经济应该关注的基本因素。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与山争地”及“与水争田”的趋势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玉米、红薯、洋芋的引种,人口持续的大规模向山区流动,带来持续的山地垦殖扩张。广东惠州、潮州山区民营冶铁场达 44处,“山脚起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在山掘矿,煽铁获利”。明清时期,各地还通过围垦河滩、沼泽、海涂等方式“与水争田”,实现耕地增长。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形成桑基鱼塘的农业模式,“两利俱全,十倍禾稼”。与土地开发兴盛相应,清代关于土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不少官员、学者呼吁保护林木和植树造林,然而“山林既尽,无以宿水,溪流渐涸,田里多荒”的现象愈演愈烈。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等

    材料二抗战时期,华北各根据地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政策,禁止任意砍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运动,明确林地产权,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采取“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把造林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垦荒与造林同步。根据地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条例,“整理旧渠、开凿新渠”“变旱田为水田”,因地制宜,大小结合,提倡兴修小型水利工程,大小河流和官堤民埝必须全面掌握和统一治理。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开渠用合作社的办法,地、工具、资金、劳动力均可入股,修成后按股分利。部分工程当地群众以边区领导人的名字命名,如荣臻渠、伯承桥、小平桥等等,增进了政民的团结。 

    ——摘编自吴云峰《华北抗日根据地林业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北抗日根据地环境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 20、1986年,新闻报纸上“联营”“星期日工程师”等词频现。不少“泥腿子”低价买走了国营工厂转成闲置的机器设备,搬进粗粗建成的厂房里,这些机器日以继夜地隆隆作响,越来越多的工程师接受农民厂长们的私下聘用,一到周末就卷着图纸到乡下工厂上班。这体现了( )
    A、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建立 B、体制改革激发经营活力 C、公私合营已成为时代湖流 D、知识经济得到企业重视
上一页 1126 1127 1128 1129 113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