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据统计,1978~1980年国家领导人对发达国家出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7%,是增幅最快的;对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出访年平均增长率为41%,位居第二。同时,这一时期出访次数增长最快的是科技、经济和教育代表团,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华讲座,召开学术会议以巩固学习成果。这些外交活动( )
    A、主要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B、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C、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 D、说明中国外交实践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 2、下表为1950-1976年中国与日本、西德、苏联、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趋势表。据此可知,中国这一时期(   ) 

    A、国民经济布局不断改善 B、逐步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C、对外开放政策适时调整 D、缩小了与世界大国的经济差距
  • 3、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居民可“自由居住和迁徙”,而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 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变化( )
    A、适应了计划经济发展要求 B、旨在用法律手段来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C、纠正了人民公社化的弊端 D、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 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如图可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忽略农业和轻工业同步发展 B、工业建设考虑地域平衡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不利于工业的良性循环
  • 5、《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民族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狭隘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人希望加入国际社会作为平等一员的强烈愿望的基石之上,是中国重新定位自己及世界之思考的结晶。”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力图树立全新与平等的国家形象 B、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C、能与各战胜国平等分享胜利果实 D、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国际形势
  • 6、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据此推知,梁启超意在( )
    A、宣扬中学西学同源 B、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 C、反思戊戌变法得失 D、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
  • 7、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据1907年《时报》载:在浙江优贡考试期间,一位趋新的外地书商发现当地士子对新学的了解相当“卑下”,“思想之鄙陋有不能言语形容者”,他“不禁为吾浙前途悲”。据此可知,当时( )
    A、风俗习惯新旧杂糅 B、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C、社会呈现转型特征 D、士子对新政缺乏信心
  • 8、19世纪中后期,上海、天津、汉口等地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货币特色的“虚银两”,从货币信用与运行机制上看,“虚银两并无实物存在,仅作为实物银的价值符号和折算标准而存在,代表白银发挥货币职能”。由此可知,“虚银两”的形成( )
    A、反映了清政府经济主权受损 B、适应了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C、说明白银实物不被市场认可 D、因太平天国运动被政府默许
  • 9、如图所示为漫画《中国新制服》,漫画中人物头戴“洋烟赔款”帽子,身穿各种“捐”“税”结合的百衲衣。该漫画可用于研究( )

    A、晚清时期服饰的近代化 B、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C、清政府赋税制度的变化 D、晚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10、明初朱元璋定城隍之制,城隍庙成为官方祭祀的礼制场所,严禁民众逾越。晚明以降,江南城隍庙日益成为民众娱乐化的公共空间,官府企图加强对城隍庙的控制,却收效甚微。关于明清城隍庙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江南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民间城隍神信仰渐趋动摇 C、中央政府对江南的控制力减弱 D、明清时期礼崩乐坏的结果
  • 11、如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图,结合时代背景,对该图的历史解释最正确的是( ) 

    A、政局的不断变动会导致粮食的总需求量上升 B、隋唐新物种的引进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大增 C、宋代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赖于新技术的使用 D、明清人口的频繁流动导致粮食总需求量上升
  • 12、宋代以前为了宣扬功业或宗教追求,画家创作了大量为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涉及神话、宗教题材的绘画。宋代的文人画家逐渐走出传统,将更多目光转向民间生活,注重刻画民众日常活动或精神品质。宋代绘画艺术的创新体现了( )
    A、王朝内忧外患加剧 B、士大夫政治地位提升 C、理学的影响力扩大 D、画学理论的与时俱进
  • 13、如图分别为隋唐和元朝时期的大运河示意图。对两图解读正确的是( )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A、都有利于保障都城物资供应 B、都减轻了南方人民赋税负担 C、都推动了政治经济中心南移 D、都促进了关中与江南的交流
  • 14、据记载,隋炀帝曾说“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唐太宗曾称“重任不可以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武则天曾言“九域之至广,岂一人之独化”《贞观政要》中也有“首虽尊高,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的记载,这些主张( )
    A、改变了专制政权的运行机制 B、突出了政府机构的辅弼作用 C、形成了君臣共治的良好局面 D、提升了宰相群体的政治地位
  • 15、出土秦简《效律》是关于核验、审计各级官府物资账目的法律,其中有以下规定(费,罚缴一定数量的财物),据此可知,这一立法旨在( )

    衡制

    误差

    货罚

    量制

    误差

    货罚

    十六两以上

    一甲

    二升以上

    一甲

    四两以上

    一盾

    一升以上

    一盾

    三铢以上

    一盾

    半升以上

    一甲

    A、保障军备供给 B、打击不法商人 C、加强吏治建设 D、提高生产水平
  • 16、锡命礼是西周王朝天子册封各国诸侯和中央王官的政治工具。而《国语•周语》记载晋惠公接受天子锡命时“执玉卑,拜不稽首”。周平王和周襄王分别锡命晋文侯和晋文公时,赐物中均没有出现“鈇钺”(帝王赐予的专征专杀之权)这一物品。这些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 )
    A、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有机结合 B、周王室的政治影响力遭到削弱 C、贵族内部矛盾促进了权力的再分配 D、土地制度变革动摇了等级秩序
  • 17、《爱弥儿》是卢梭用二十年时间所完成的一部涉及教育、文学、哲学、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内容的思想巨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梭认为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社会人,是不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人。他认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他通过《爱弥儿》塑造了一个在自然条件下接受自然教育,保持着人类最美好自然天性拥有真正自由的自然人。……卢梭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利用教育塑造完美人性,进而能够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重建社会文明。

    材料二  卢梭说“在未使人成为人以前,绝没有必要使人成为哲学家”。在《爱弥儿》中,卢梭多次提出“爱弥儿”与“社会人”的比较,试图来揭示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成为压抑人性的新的工具。……理性权威成了新的宗教权威来奴役人民,……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只会让人们从一个迷信转移到另一个迷信上,无法真正解放人的心灵。

    ——摘编自代志卿《从“社会人”到“自然人”:卢梭<爱弥儿>对理性崇拜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卢梭的教育主张及其认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理性主义”。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正确认识理性与人性的关系?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庭承包制确立经历了两次政策突破。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12月至1980年9月,即从中央明确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到允许特别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但是,依然将包产到户归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理论上给予根本否定。第二次发生在1980年9月至1982年1月,即明确规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再限制在特定贫困地方,而可以由农民自主选择,在政治理论上也认定为属于社会主义,进而提升为“农民的伟大创造”。

    ——摘编自:赵树凯《农村改革第一次政策突破》

    材料二

    ——摘编自:魏后凯、刘长全《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

    (1)、据材料一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政策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及对农民的影响。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版画既是艺术作品,也是武器;版画家们既是艺术家,更是战士。下图为版画家李桦1935年创作的黑白木刻画——《怒吼吧,中国》,被称为“版画中的《义勇军进行曲》”。

    画面十分有力,一位青年壮士被蒙眼绑在木桩上,身体扭曲着,正张开嘴怒吼,一只手伸向一把匕首。让人不禁畅想,一旦他将匕首拿到手中,便可斩断一切束缚的绳索,获得解放。

      

    结合所学知识,以“《怒吼吧,中国》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达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中国古代史书修撰分为官修和私修两种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观三年,唐朝开始在中书省之下设史馆,专门修史。史馆通常由监修、修撰、直馆等人组成。监修是史馆的最高长官,一般由宰相兼职。修撰和直馆是从事具体工作的编修人员,一般著作郎、佐郎主撰述,起居舍人、起居郎等掌起居注。史馆还设有一些为史书修撰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史馆的基本职责主要是保存唐代图书档案典籍、编修前朝史和当代史。史馆的史料来源大约包括四个方面:诸司报送、起居注与时政记提供、史官自行采集和馆外人员主动提供。史官还有访知事由、径直索要有关资料的权力。贞观十年,五代史同时修成,唐太宗勉励史臣们:“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将欲揽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并对他们大加赏赐。

    ——摘编自张始峰《从史馆制度看唐朝政府对史学的控制与促进》

    材料二  与官修史书比较,私家修史代表民间史学,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官方史学的冲击甚至排斥,并且在史料收集、史书撰写以及史书流传渠道等方面,较之官修史书多有局限。但是私家修史最大的特色是能够体现史家个人的立场和观点,而不是受到皇帝的掣肘。私家修史也会利用官修史书的资料,比如实录、起居注等,而成型的私修史书往往会为史官参考。私家修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共有四次高潮,分别在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之际和明末清初。

    ——摘编自阚红柳《私家修史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修史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私家修史高潮出现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官修史书与私家修史之间的关系。
上一页 1127 1128 1129 1130 113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