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324~1326年,马里国王的麦加之旅声势浩大,布施和消费均豪掷大量黄金,以致其路过开罗的短短数日间所造成的金价下跌,直到12年后才得以恢复。马里国王的黄金主要来源是( )A、对欧洲贸易的大规模顺差 B、国内金矿的开采和冶炼 C、对邻国黑奴的掠夺与出口 D、象牙和马匹的大量出口
-
2、日本大化改新后,农民在正常的赋税之外,还要承担各种劳役。“良民”之下的“贱民”仍处于贵族的统治之下,“良民”和“贱民”之间不能通婚。这反映出日本社会( )A、底层民众负担加重 B、阶层固化现象依然严重 C、阶级矛盾趋于激化 D、改革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
3、上表为封建时代的西欧世俗社会的结构表。据表可推知,西欧封建社会( )
阶层*
联系纽带
农奴、农民
庄园剥削关系
封建贵族(公侯至骑士)
封土授受与君臣契约关系
国王
*注:阶层按人数由多到少排列,亦按地位由低到高排列
A、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 C、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D、王权受到神权控制 -
4、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上帝创造宇宙是有法则的,宇宙每个部分都按各自的规律永恒运动着,而人的职责则是去发现和探索宇宙的秩序和法则,这合乎上帝的标准。这反映出中世纪的经院文化( )A、试图淡化教会的权威地位 B、实现了宗教思想的体系化 C、扭转了民众对教会的偏见 D、蕴含探索自然的理性成分
-
5、1927年,伊拉克境内出土了著名的“乌尔军旗”。“乌尔军旗”上边保留了4500年前苏美尔人的战车图形(如图所示),苏美尔战车有4个轮子,上面有2名士兵,由4头野驴拉动,车身是一个编织而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形似中文繁体“车”字。苏美尔战车图形( )
A、体现了技术进步是文明扩展的首要条件 B、表明战争是苏美尔城邦交流的主要方式 C、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D、证实了中国战车起源于西亚地区的学说 -
6、《荷马史诗》的创作,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以后,由一些希腊城邦的民间歌手和民间艺人将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和胜利的经过编成歌词、在公众集会的场合吟唱而成的。这些故事历经几个世纪,经过不断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马手里,被删定为两大部分,成为定型作品。这表明《荷马史诗》( )A、是可靠的第一手史料 B、带有民间野史性质 C、属于典型的戏剧作品 D、具有口述史的特征
-
7、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传统之一,其内涵陈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8世纪之初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城邦为古希腊发展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环境,促进了思想和表达方式的发展。古希脂的暂学家关注的是:人类在宇宙秩序中的地位、衡量人类的潜能、寻找扩展人类能力的方法。
——摘编自理查德•E.苏里文《西方文明史》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追求人性,摒弃了宗教教条,关注的重点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材料三:牛顿宇宙理论的影响超越了科学领域,让人们能理性分析人类行为和制度。与近代早期科学家一样,绝大多数哲学家相信,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理性思考将会引领每一个人走向自由,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启蒙运动用一套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世俗价值观念取代了基督教价值观。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 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古希腊思想发展的独特环境,指出古希腊哲学家关注的核心是什么。(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4)、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西方人文主义的认识。 -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蕴涵中国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共掌中枢决策,号称两省,又合称北省。为了避免决策过程的失误,唐代两省还设有一批谏官,他们是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和拾遗,“左”隶中书省,“右”隶门下省。唐代尚书省位于长安皇城中央纵横南北的承天门街东侧,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别称南省、南宫。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皆由这里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或者根据制敕精神制为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元朝形势图(133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唐朝三省位置图”A、B、C处对应的三省机构名称及其职能,并概括三省职权关系的特点。(2)、 结合材料二,分别写出元代管辖吐蕃地区和琉球的机构名称。元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简述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
9、美洲的许多现有地名来自西方殖民者,如麦哲伦海峡之名源于首次环球航行的船队率领者,伊斯帕尼奥拉在西班牙语中有“小西班牙”之意,圣萨尔瓦多则意为“救世主”。这类现象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加速了美洲开发 B、推动了西班牙的崛起
C、伴随着文化输出 D、以传播基督教为宗旨 -
10、1785年,有律师为阿克莱特辩护时指出:“工艺各部门中最有用的发明并不是关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段辩护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理论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B、手工工场日趋专门化
C、工艺发明主要源于工匠的实践创新 D、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 -
11、《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历史地理的综合类图书,下列对此书表述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作者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C、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D、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
12、杭州在南宋时就富甲天下,其繁华盛况在吴自牧的《梦粱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的《繁胜录》里都有详细精彩的描写。但杭州在南北交流中的中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然而进入元朝,这一弊端消失。这反映出元代( )A、财赋依赖杭州 B、南北交往更加便利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
-
13、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
14、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奏请汉武帝批准,正式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和“平准”。“均输”即地方官用土特产折抵赋税,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所获收入皆归朝廷。“平准”即设置平准机构,将全国各地运来的物资交由大农令支配,大农令在商品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均输”和“平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抑制商业以惠农 C、加强君主权威 D、平抑物价以利民
-
15、秦朝全国人口2000万左右,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杂役,役使人数超过200万,造成了“海内愁怨”。材料可用于研究( )A、秦朝的人口增长 B、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秦朝的疆域拓展 D、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
1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如果再要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我将毫不犹豫地提名张謇为候选人物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謇之精神
自1868年15岁至1894年41岁,共25年,长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达20多次,最终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二月,中状元。
1896年至1899年46岁,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
1902年49岁,五月,筹建通州师范学校。
1906年53岁,十一月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9年56岁,八月,江苏咨议局开会,当选为议长。发起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58岁,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十一月,参加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以大生纱厂资产为担保,先后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借贷80多万元。
1913年60岁,九月,入京,任农商部总长。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1915年62岁,二月,辞农商总长。十一月,辞水利局总裁。
1918年65岁,十月,电陆征祥嘱于巴黎和会提出修改税法及撤消领事裁判权。十一月,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在沪成立,被推为会长。
1924年71岁,四月,大生纱厂开董事会,应付危机。
1926年73岁,三月,参加女子师范学校二十周年纪念会,发表演说。五月,视察南通保坍工程。七月十七日,病逝。——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结合张謇的经历,谈谈你对“张謇之精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17、19世纪50年代,上海出现了最早的照相馆。从7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华人照相师在上海新设照相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捕风捉影”
之一 苏三兴的广告
三兴(苏三兴)照相馆1860年前后设立于香港,十年后迁至上海。
1872年5月2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申报》刊有它的广告
照相启者。本号照相,比众不同。格外清丽。倘贵客光顾者,请至三马路口,认明本招牌,庶不有误。其价格格外公道,特此布告。三兴主人启。三月二十五日。
这是《申报》的首则照相馆广告,连续刊登九天。凭借精湛的摄影技术,三兴照相馆很快便成为上海第一流的照相馆,出现了顾客盈门的盛况。
之二 小说《婚姻鉴》
1915年8月,《礼拜六》杂志第六十三期刊登了“小草”的小说《婚姻鉴》,内容描述了两对上海年轻人婚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之一徐稚平的妻子杨氏,为人正统、老派,平素对子女呵护有加。某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日,稚平谓其妻曰:“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杨氏怫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誓死不愿。”稚平闻言,笑允之曰:“诺。”——以上材料均据葛涛石冬旭《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明初上海社会生活》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恰当: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材料二
材料三 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三、礼俗相交:礼俗之交,……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借。——摘自《吕氏乡约》
材料四 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
20、表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 )
出口货物
进口货物
货物
税率
货物
税率
竹
3%
西药
3%
木
3%
酒
50%
家禽
5%
洋参
100%
煤
30%
盐
免税
米谷
50%
铁
免税
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
C、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