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49年10月2日,苏联宣布与新中国建交。到1950年1月,中国相继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  )
    A、表明西方国家孤立、敌视新中国 B、说明新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是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实践 D、反映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 2、如图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首极富影响力的歌曲作品(简谱版,局部)。该作品创作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3、如表是一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简表(部分)。这说明当时中国(  ) 

    项目

    一战前(1913年)

    一战后(1919年)

    棉纺厂数目

    22个

    64个

    纱数目

    70余万枚

    222余万枚

    绿丝厂教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数目

    40多家

    120多家

    A、民族工业利润快速增长 B、手工作坊市场化
    C、商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D、轻工业发展迅速
  • 4、据统计,19世纪中叶前往拉丁美洲的华人总数在30万人以上,主要集中在古巴、秘鲁和英属圭亚那。在古巴大约有8万华工在种植园和制糖厂工作,输入秘鲁的10万华工多数在种植园和矿场工作。这一时期华工移入拉美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政府的政策鼓励 B、欧洲殖民扩张的需求
    C、极为优厚的收入回报 D、跨洋交通条件的改善
  • 5、明末,在利玛窦的推动下,传教士纷纷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习俗,并提出“耶儒合流”论,他们主张将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宗法思想与罗马天主教教义体系相融合。传教士的这些做法(  )
    A、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 B、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C、旨在丰富天主教的文化内涵 D、反映了中西文化一体化趋势
  • 6、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这表明宋朝时期(  )
    A、水陆交通通达度较高 B、政府主导商品经济活动
    C、外交活动屈辱性明显 D、商品交易打破时空限制
  • 7、如下表是西北五省出土的部分汉代文物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文物名称

    出土地点

    备注

    银壶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

    产于帕提亚(安息帝国)

    箜篌

    新疆且末扎滚鲁克

    产于且末,源自西亚、中亚的角形竖琴,受到印度竖琴影响

    双面神小陶塑

    新疆和田县约特干

    双面神为希腊雅努斯(Janus)

    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狮纹栽绒毯、鹰蛇飞人罽

    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

    罗马风格织物

    A、古代中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B、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文化交流
    C、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 D、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 8、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采取“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励民众垦荒;同时把国家土地分配给农民,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这些措施(  )
    A、确立了以农为本政策 B、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削弱了贵族封建特权 D、维护了农民根本利益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印度尼赫鲁政府在军事较量失败后,计划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象的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希望通过美国的援助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对此,美国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肯尼迪时期援助印度的一贯做法,但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约翰逊奉行印巴平衡原则,不愿过于偏袒印度,并且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附加了更多前提条件,索要政治回报。 
    在制定国防计划的过程中,美印双方对“中国威胁”的判断、应对方式、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手段等核心问题上存在明显歧见。例如,印度想要组建超音速战斗机中队,但美国政府认为超音速战斗机不是对抗中国所必须的装备,且印度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施。向美国索要而不得后,印度便积极地与苏联接触。此后,约翰逊政府在亚洲的战略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亚。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武器禁运,中断所有军事援助,并且撤销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驻印军事供应代表团。至此,美印军事关系史上的一段“蜜月期”宣告结束。 

    ——摘编自刘恒《美国对印度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的援助和限制(1962-1965)》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六十年代美印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 结合两国关系的变化,谈谈对现代国际关系的认识。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不同以往但规模更大的移民浪潮。1990年,合法的国际移民有将近1亿人,难民约1900万人,而非法移民至少达到了1000多万。这个新移民浪潮部分是非殖民化、新国家的建立,以及鼓励或强迫人民迁移的国家政策的产物,但同时它也是现代化和技术发展的结果……正如西方的经济增长刺激了19世纪的向外移民一样,非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样刺激了20世纪的向外移民。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 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末大规模移民的主要迁移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历史研究离不开时空信息,请列举绘制一幅人口移动的历史地图所应具备的要素。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农奴制对人身实行最大的束缚,教会对人的精神实行束缚,基督教的神学教义也束缚着人的思想。而向现代社会转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某种程度的人的解放。人必须从中世纪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成为有自我意识、有创造能力的人。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第一条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第二条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与反抗压迫。 
    第六条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是惩罚都是一样的。 

    ——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1601年,英国议会颁布《济贫法》,它企图以福利救济、以工代赈、劳动培训(建立贫民习艺所)等方式,对贫困者的生活给予一定的“保障”。1662年颁布《住所法》,规定贫民只能在原住教区得到救济,以阻止贫困人口的无序流动。1795年英国部分地区开始流行一种新的社会福利方式:斯皮纳姆兰制,在“公平收入”的口号下,它规定对每个在固定收入水平线以下的劳工,按照面包的市价和劳工家庭成员的人数进行补贴、救济,保障其最低生活。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济贫法修正案》,它废除了“院外救济”,贫民只有进入“济贫院”后才能获得实物救济。而济贫院实际上是“劳动院”,是另一个工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17世纪欧洲“实现人的解放”的大致历程。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人权宣言》。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 12、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其理念植根于古代丝绸之路精神,是当代中国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中所蕴含的文化理念是(  )
    A、内外有别,远交近攻 B、天下一家,家国情怀
    C、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D、求同存异,各取所需
  • 13、下表统计数据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表中信息可知,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国家宏观调控加强 B、中间阶层日益扩大 C、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D、农业经济急剧衰退
  • 14、 1947年,杜鲁门总统渲染“共产主义是对自由世界的威胁”,“极权政体……危害着美国的安全”,他扬言要“全世界采取美国的制度”。苏联领导人则力主“把一国的无产阶级专政变为国际性的专政”。这说明当时(  )
    A、美国的民主政治受到威胁 B、共产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C、美苏成为两极格局的核心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 15、 “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一言论描述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苏俄三年国内战争
    C、苏俄新经济政策 D、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妇女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支援军事、维持家庭生活,许多战前男性占主导的工作岗位都出现了妇女的身影。战后,德国确立了“妇女荣誉节”,女性逐渐获得了政治选举权。材料反映出(  )
    A、战争客观上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B、大量妇女参战决定了战争结局
    C、德国工人运动取得阶段性胜利 D、妇女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束缚
  • 17、 19世纪后期,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人阶级逐渐获得了政治选举权,改良主义也成为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趋势。材料表明当时英国(  )
    A、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破产 B、工人阶级缺乏斗争意识
    C、工业革命限制工人运动 D、政治改革缓和阶级矛盾
  • 18、 据统计,1860年美国北方纽约州的工业生产总值接近3亿美元,超过南方四州(弗吉尼亚、亚拉巴马、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总值的3倍。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美国(  )
    A、中央与地方权力大小 B、民主政治的地区差异
    C、南北战争胜负的原因 D、大小州人口数的变化
  • 19、 1854年,一支美国海军中队第三次“叩关”日本,舰队司令佩里与幕府将军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日本向美国船只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此后,日本的外贸总额从1859年不到200万美元,到7年后超过了2800万美元。材料表明当时日本(  )
    A、幕府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民族危机推动本国经济转型 D、从此成为列强扩张主要目标
  • 20、 1769年,理发师阿克莱特(1732-1792年)发明水力纺纱机,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之后创建了多家水力纺纱厂。1782年他雇佣的工人数已经达到5000名,资金不少于20万镑,同时期比较大的纺纱厂固定资产在300英镑左右。阿克莱特逐渐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纱厂主,晚年还被英王加封为爵士。这说明当时英国(  )
    A、专利制度激励了动力技术的革新 B、生产组织从工厂发展为垄断组织
    C、纺织业领域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D、生产领域变革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上一页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