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移民与社会发展]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赴美移民的三次浪潮
时间
移民成分组成
移民人数
第一次浪潮(19世纪20-40年代)
大多是来自贫困农村的小农和佃农
每年超过4万人
第二次浪潮(19世纪40年代末-70年代)
产业工人、工匠、商人
每年超过6万人,最高达7.5万人
第三次浪潮(19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工厂工人、矿工、建筑工人
每年超过8万人
——摘编自王寅《19世纪美国的英国移民研究》
材料二 二战中,英国饱受战争摧残,人员伤亡惨重,经济的重建亟需大量的劳动力。同时,殖民地民族运动此起彼伏、英国缔造的“日不落”帝国分崩离析,英国政府试图以英联邦继承帝国势力,并通过《1948年英国国籍法》赋予联合王国、殖民地和英联邦公民共同的“英国国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殖民地和英联邦公民充分利用其公民权移居英国,并逐渐形成一股移民潮。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每年进入英国的移民超过2万人。到1958年,已经约有12.5万名西印度裔在英国定居。此后移民数量逐年递增,更在1961年一度达到50万人的高峰。
——摘编自元鹏成《国际关系视野下二战后英国移民政策的调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赴美移民浪潮的特点及对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英国移民大量增加的原因。 -
2、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主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持续了三个多月。它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此后八年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称其为“民族典型”。
——摘编自《资深外交官厉声教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
材料三: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中国芯、蓝天梦、创新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体现新技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六大重点产业表现亮眼。同时,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转型较早的原因。(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淞沪会战的意义。(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
3、 “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A、中国闭关自守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
4、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放弃了金本位体制,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用美元确定国际金价,重新确立金本位体制。这两次改变( )A、提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 B、旨在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 C、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 D、力图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
-
5、 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虽历时半个多世纪,其生活仍具有封闭性,经济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独立体现,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国人很少购买商人商品,较大村落几乎都能够自给自足,这说明澳洲华工( )A、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B、生活状况较为艰辛 C、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 D、遏制了中西文化融合
-
6、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A、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 B、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C、西欧封建制度受罗马和日耳曼传统的影响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
7、 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对于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
8、 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提出中西在人伦关系上有共通之处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在礼制方面,西方略有不足,但中西方文化对“礼”的核心意义的认识还是相同的。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B、已放弃洋务派的主张 C、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
9、 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B、体现人是万物的尺度 C、重新建立了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 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
-
10、 据日本专家研究,春秋时期吴国人称稻为“粘”,而日本称稻为“伊乃”,韩国称为“那拉克”,越南称为“乃普”,都有“n”的音,这些词语应当同源。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南方的稻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B、华夏观念得到了周边国家认同 C、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进步明显 D、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
11、 如图是明末外国传教士利玛窦亲手绘制的《万国全图》。这幅世界地图上所绘的外国人占领的广大土地让明政府感到不解和恐惧,也让明政府重视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此外艾儒略《职方外纪》对西方地理以及东西法路作许多介绍。到清初南怀仁制作《坤舆全图》,康熙时,由传教士对于清朝各地包括边疆地区作地理调查,最后制成《皇舆全览图》,其中绘制技术,包括以三角测量法,并标示各地的经纬度。这些现象说明( )
A、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 B、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 C、传统地理学观念被动摇 D、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 -
12、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这表明( )A、中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 B、中医的功能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C、中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药学理论 D、中医治疗效果和水平远远超过了西医
-
13、 东汉田庄地主组织农民根据不同土质种植不同作物,并使用、制造和推广新式农具,或有计划地总结生产经验。这说明东汉田庄经济( )A、导致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压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带有浓厚的宗族等级色彩 D、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
14、这是一部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该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徐霞客游记》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六次技术革命浪潮简表次序
第一次技术革命浪潮
第二次技术革命浪潮
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
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
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
第六次技术革命浪潮一
流行名称
产业革命
蒸汽和铁路时代
电力和重化工业时代
汽车和大规模生产时代
信息和远程通讯时代
智能工业化时代
重大突破
阿克莱特在英国克罗福德开办世界上第一个水力棉纺纱厂(1771年)
蒸汽动力机车在英国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上试验成功(1829年)
卡内基酸性转炉钢厂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开工(1875年)
第一辆T型车在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的福特工厂出产(1908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拉拉,英特尔的微处理器问世(1971年)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机器人、信息物理系统;可再生能源(21世纪以来)
基础设施
运河、收费公路、轮船
铁路、电报、蒸汽船
钢轨、钢制舰船
高速公路、机场、无线
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
物联网、智能电网、通信基础设
核心国家
英国
从英国扩散到欧洲、美国
美国和德国赶超英国
从美国扩散到欧洲地区
从美国扩散到欧亚地区
中、美、德、日等国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中涉及的“六次技术革命浪潮”合理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解释划分的理由。(要求: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6、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1933年与1928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4%,德国下降45%,法国下降25%,英国下降20%.……苏联的生铁产量从1928年的330万吨增加到1932年的620万吨,钢产量从43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轧钢生产从340万吨增加到440万吨。机器制造业的水平也达到世界第二位。——摘编自《回望1929:苏联何以成大萧条中的大赢家》
材料二: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是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是销往苏联,到1932年这个数字为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
——摘编自[美]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 1930-1945 年)》
材料三:与机器设备的进口一样,苏联在一五期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规模也是空前的,还在1928年时联共(布)中央就提出要有系统地吸收外国专家到我国企业中工作利用外国的技术帮助来解决某些任务……扩大并改进不断派遣我们的专家出国学习最新技术成就的工作,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璃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摘编自姚海《1929-1933 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关系》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经济差异的背景。(2)、 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苏联实行的对外经济举措。(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能给我们提供的借鉴。 -
17、 18世纪,法国在进行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同时苏格兰的启蒙思想家在开展着另一种启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0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实现了合并,面对着英格兰地区更高层面的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英格兰工业革命逐步启动,如何融入英格兰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文明”社会,促使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们着力思考这一问题。苏格兰启蒙运动思想家不同于法国启蒙思想家一味对理性的高扬,他们认为在此之外,还应该尊重社会既有的习俗和习惯,理性本身在驱动或实现社会变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社会的变革并非完全出于理性的设计,习惯和习俗在塑造行为方面比理性更有决定性。
材料二: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说,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在思想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出了基于市场交换基础之上的“商业社会”。在亚当•斯密这里,商业社会是指与政治社会或者公民政府相分离,是在交换的基础上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领域……政府不要用“理性”设计的方式来进行干涉,由于劳动分工的缘故,每一个人都参与市场交换,每一个人都依桢市场交换,并且每一个人都用自己多余的生活品去参与市场交换,既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繁荣,又使每个国民的个人财富得以增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商业社会”理论》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和苏格兰启蒙运动的不同背景。(2)、 据材料二概括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商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某朝代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这一时期的长城建筑技术和沿线防御体系建设都超过前代,修筑有统一规划,有些地方设置两重复线,墙体虽仍为夯土砌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西北地区就地取材,在墙体中加入芦苇和红柳,以增加其坚固性。平坦地方先在城墙外侧挖掘一道壕堑,掘出土用来筑墙。有些地方根据地形,巧妙利用山川险阻,不筑连续的长墙,而以相隔不远的烽台构筑防御和报警系统。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与边地郡县紧密结合。屯田制度广泛推广,保障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的后勤生活,避免了长途运输带给内地的巨大负担。——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1)、 据材料一判断这是中国古代哪一朝代的疆域图,并依据地图和所学知识说明判断的理由。(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这一时期长城修筑和维护的特点及其作用。 -
19、 2023年4月,美国多家社交媒体曝光一批美军秘密文件。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持续密切监视监听盟友。而这早已不是美国第一次被曝出监听盟友丑闻。如图为针对该事件的时事漫画。该漫画旨在揭示美国( )
A、利用技术优势打压他国 B、霸权主义的行径
C、严重威胁各国信息安全 D、热衷于地缘政治 -
20、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说,我们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这段话意在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B、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俄罗斯试图建立新型世界模式 D、世界多极化是不可抗拒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