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推进了新的民族交融。以下属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的是(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 B、设立理藩院 C、确定郡县之下设乡、里、亭 D、设立宣政院
-
2、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玉米粥 B、晚上去瓦肆看南戏 C、日落前须返回住所 D、出门时穿了件棉袍
-
3、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命大臣制定辽法。其中,《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由此可得知,辽法( )A、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C、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 D、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
4、2003年,辽宁阜新辽墓出土的契丹小字碑刻《永清公主墓志》正面刻汉字楷书,背面及背面左侧刻契丹文,其碑文称“盖国家系轩辕黄帝之后”。此碑可以用来说明( )A、辽政权对华夏文明有认同感 B、永清公主与汉人通婚 C、辽政权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 D、民族交融的开始加深
-
5、唐代两税制乃用钱币纳税,如无钱币,则可代以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这表明唐代两税制( )A、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存在增加交易成本的可能 C、阻碍了唐朝的商业发展 D、提高了财政税收的效率
-
6、唐朝初期,中书省处于与皇帝关系更近的位置。武则天时期,原本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据此可知,唐朝前期(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门下省和尚书省形同虚设 C、三省六部制已完善 D、科举取士制度不断发展
-
7、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由此可见,葡萄( )A、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 C、是民族交往和中西交流的产物 D、在唐朝受贵族喜欢和追捧
-
8、比较南北朝史传人物描写,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之词。北朝的勋贵传记,以军功、吏治为尚。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南北朝著史传统不同 B、南北朝政治制度差异大 C、南北朝经济模式不同 D、南北朝社会环境有差别
-
9、从法理学、法律史学角度研究董仲舒,学界更为熟悉的主题是“春秋决狱”或“经义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把《春秋》作为裁决个案的依据。这表明( )A、儒学成为汉代司法审判的唯一依据 B、汉代儒学吸收了先秦法家思想 C、《春秋》经义是汉代重要的法理理念 D、《春秋》经义推动汉代司法进步
-
10、右图(汉画像石)是长公主装饰图,出土于徐州西郊。画像简单,为一常青树,树上立一鸟。该墓的年代可能不会晚于西汉景帝初期。材料折射出西汉初年( )
A、社会经济状况较差 B、贵族装饰有严格规定 C、政府重视农业耕作 D、手工业技术水平较低 -
11、秦灭楚的战争中,秦军出动兵力达60万,每天士卒口粮就多达 66667 石,以车载 25 石计,每天需要 2667辆运车转送。这主要反映出( )A、当时战争就地取材 B、秦国的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C、秦军作战迅速高效 D、秦国得到其他诸侯国支持
-
12、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社会矛盾的缓和 C、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礼乐制度的影响
-
13、右图是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黄门岩2 号洞,该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类型丰富,包括打制石器以及使用砾石、石核、石片、断块、碎屑及少量穿孔石器和局部磨刃石器,打制石器中以陡刃砾石石器最具特色。据此可推测,该遗址( )
A、处在旧石器时代早期阶段 B、出现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 C、处于新旧石器的交替时期 D、受到其他文明遗存的影响 -
14、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造物”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物质创造过程和成果。造物同步于人类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汉代和古罗马的造物形态各有特色。以柱子为例,汉代柱(如图5)的柱础主要有羊形 柱础、覆斗形柱础、方形柱础等样式。汉代一些重要的柱子用雕刻、彩绘装饰,注重其所承载 的精神内涵,如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的羊形柱础,“羊”即“祥”。古罗马柱(如图6)重视 对柱身细节的处理,柱身上有特定数量被打磨成光滑弧形的凹槽,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装饰。古罗马柱式有精细的比例模数,如科林斯柱式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柱头上用忍冬草 装饰。古罗马的柱础并不作浮雕装饰。

图 5 汉代柱式

图 6 古罗马柱式
—— 摘编自于美慧、齐佳《汉代柱式与古罗马柱式的比较》
材料二
在社会政治活动的造物装饰主题中,古罗马表现的军事活动内容比较突出,一般在凯旋门的墩座上以叙事浮雕画的形式出现,常见的场面有:皇帝正在作战或得胜归来;皇帝对战 败者的惩罚或宽宏大量;对民众的慷慨赏赐;等等。汉代在这类主题的内容表现上有着很大 的差异,并不强调对历史政治事件的纪念,而更多的是对过去的圣王明君、贤后哲人、名臣的 历史追念并加以尊崇。同时还对义士仁者、孝子列女进行赞颂和对史上暴虐君主的揭露与批挞。
——摘编自朱文涛《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汉代和古罗马造物艺术的差异,并阐释差异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
15、河治理工作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 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流域发展历史脉络

图2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水历史及代表事件
——摘编自左其亭、邱曦等《黄河治水思想演变及现代治水方略》根据材料,围绕“黄河治理与民族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6、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世界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对现当代世界主要的史学流派都产生了 深刻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代史学地图。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这段时期内,年鉴学派从已然在法国传播开来的马克思主义之中 汲取了许多观点。年鉴学派在历史研究方法上追寻跨学科的对话,扩展了历史学家赖以介入 过去的资料来源和问题。他们反对狭隘的、政治的和传记式的历史叙事方法,追求描绘全景式的整体史。他们认为在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表象之下,存在着长时段的经济和社会 力量的影响。同时,他们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反对个人和英雄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重视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们还反对经验主义,试图寻求构建整体历史知识体系的独特路径。
——摘编自沈坚《简论20世纪法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材料二
二战后至20世纪70 年代末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日本史学界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在战后民主改革及批判战前、战中意识形态的大背景下,其社会思想 意识、历史教育均面临重塑。马克思主义史家首先恢复了战时被迫中止的学会活动,并主导 成立了一些新学会。同时,他们展开了对皇国史观等错误史观的批判,远山茂树认为战时的 日本史学缺乏客观性,是“非科学的”,今后的历史学要重视“科学性”和实证研究。1954年 前后出现了“太阁检地论争”和“寄生地主论争”,论争发展成为持续多年的研究热点。马克 思主义史学还与当时的社会运动相结合,不但在内部进行活跃的理论探讨、著述活动,更着 力在国民及学校教育领域推广唯物史观,迅速占据了历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 — 摘编自张艳茹《二战后的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迅速复兴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我向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 “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
——胡适《吴虞文录序》(1921年)
材料二
新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 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和全社 会的顽固势力,因此需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其方向是向前进的。
——摘编自资中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争论》
材料三
第一 目标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 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第三 教材大纲
(一)上古史: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二)中古史:两汉之学术与宗教……中国文化之东被、 宋之学术思想、中国文化之西渐……(三)近世史:清代之文化;(四)现代史:最近之文化; (五)综论: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未来、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关系、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之责任。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民国二十一年颁行)
材料四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胡适等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根据材料二解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动 机。(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合”的主要史实。 -
18、下列选项中,材料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
19、美国某记者亲历20世纪发生在欧洲的某一历史事件,并作出如下评论:“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据此可知,这一历史事件( )A、开启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B、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C、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D、打破了原有世界格局
-
20、针对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对美洲事务的干涉问题,1823年,门罗宣言向欧洲国家表达的是“不要做什么”;1845—1848年,波尔克总统对欧洲国家提出的是“不要干涉我做什么”;而 到了1895年,克利夫兰总统的关键用语则变为“承认我是什么”。这一变化( )A、印证了英国已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侧面反映欧洲国家普遍走向衰落 C、说明拉美地区成为美国的殖民地 D、表明美国企图重建拉美地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