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一种智慧,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历史是一种通识,读史之可以增长人的见识,以“见往事”的方式培养人的才略。下面是几本历史著作的标题、作者和出版社信息。
历史著作
作者
出版社
《汉武帝和他的时代》
姜鹏
上海人民出版社
《“山中”的六朝史》
魏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
商务印书馆
《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张宏杰
重庆出版社
从以上历史著作中选择其中一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择的著作的标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阐述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摆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飞跃”有哪些表现,并分析取得飞跃的原因。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此外,唐政府还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蕃坊”特区,之后这些地方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不许随意出入,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等等。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指出清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 -
4、2023 年 10月 26 日 11 时 14分,神舟十七号成功发射,此次任务是第十二次载人飞行任务。这说明( )A、航天技术决定了国家兴衰 B、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C、中国科技已全面领先世界 D、中国自主研发的实力强大
-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2022年经济总量突破 120 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18%左右,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说明我国( )A、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C、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D、完成民族伟大复兴
-
6、1971年10月 25 日,联合国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进行表决,该决议以 76 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该事件( )A、表明美国霸权遭到世界抵制 B、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 C、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D、说明了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
-
7、右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宣传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它反映了( )
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B、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情 C、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 D、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
8、近代小说家包天笑回忆说,年轻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以后收入会以百万计。未曾想民国三十七、十八年(1948、1949 年)间,“我偶然写写小说、杂文,一摇笔稿费就是百万元,或不止百万元呢”。该话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当时作家经济地位提高 B、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国统区的恶性通货膨胀 D、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
9、“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而现在,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使我们开始觉悟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反映出抗日战争(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前景 C、开启了民族的新征程 D、促使民族整体性形成
-
10、“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这首《农友歌》歌词反映的情景发生在( )A、国共北伐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11、1930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但“城市中心论”又以新的形态对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党中央( )A、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 B、对国情认识不到位 C、受欧美革命道路的影响 D、受国共对峙的影响
-
12、董必武在《南湖题诗》中写道:“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13、下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 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 该表说明( )
内容
呼吁道德规范
拥护民主共和
实施宪政
反对专制独裁
呼吁国家统一
建立法律秩序
实践民权
份数(次数)
30
37
19
26
38
37
9
A、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B、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 C、民主政治观念影响深远 D、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 -
14、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 60 万人,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有200万人左右。这说明辛亥革命( )A、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B、有利于近代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 C、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一定程度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5、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为缓和矛盾,康有为提出:设制度局,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最终由皇帝裁决。由此可推知( )A、放弃开议院是因为民族意识尚未萌发 B、设制度局有利于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 C、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变为支持君主专制 D、设制度局是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
16、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 世纪 80 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据此可知,近代上海( )A、是应用新技术的重要窗口 B、民众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C、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心 D、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
-
17、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A、学习西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经历“器物一制度一文化”阶段 C、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D、维护封建制度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
18、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哓谕各省督抚,指明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乾隆规范了奏折具体格式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其他部门中转
-
19、下表所示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涉及的两位重要人物及事件。据此分析,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是( )
人物
经历事件
万历皇帝
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近30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
张居正
守住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正式统率六部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A、君主专制在万历皇帝期间到达顶峰 B、入阁官员决策权膨胀地位逐渐提高 C、司礼监和内阁都是维护皇权的工具 D、宦官掌握批红权将导致皇权的弱化 -
20、宋元自画像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画中人物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画家蔑视权威和教条 、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明清画家在批判专制体制 D、出现追求个性化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