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785年,有律师为阿克莱特辩护时指出:“工艺各部门中最有用的发明并不是关在书房里的专务理论的哲学家们的创作,而是通晓使用技术方法的、从实践中得知什么构成其探讨课题的灵巧的工匠的创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事。”这段辩护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科学理论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B、手工工场日趋专门化
    C、工艺发明主要源于工匠的实践创新 D、社会信息化成为时代潮流
  • 2、《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历史地理的综合类图书,下列对此书表述正确的是(  )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作者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C、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D、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 3、杭州在南宋时就富甲天下,其繁华盛况在吴自牧的《梦粱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的《繁胜录》里都有详细精彩的描写。但杭州在南北交流中的中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然而进入元朝,这一弊端消失。这反映出元代(  )
    A、财赋依赖杭州 B、南北交往更加便利 C、经济重心南移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
  • 4、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 5、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奏请汉武帝批准,正式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和“平准”。“均输”即地方官用土特产折抵赋税,由均输官运往其他地区高价出售,所获收入皆归朝廷。“平准”即设置平准机构,将全国各地运来的物资交由大农令支配,大农令在商品价格高时卖出,在价格低时买进。据此可知,汉武帝实行“均输”和“平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抑制商业以惠农 C、加强君主权威 D、平抑物价以利民
  • 6、秦朝全国人口2000万左右,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南戍五岭用5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杂役,役使人数超过200万,造成了“海内愁怨”。材料可用于研究(  )
    A、秦朝的人口增长 B、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秦朝的疆域拓展 D、秦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 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如果再要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的十位人物’,我将毫不犹豫地提名张謇为候选人物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张謇之精神 
    自1868年15岁至1894年41岁,共25年,长期参加各级科举考试达20多次,最终于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二月,中状元。 
    1896年至1899年46岁,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在通州创办大生纱厂。 
    1902年49岁,五月,筹建通州师范学校。 
    1906年53岁,十一月发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9年56岁,八月,江苏咨议局开会,当选为议长。发起国会请愿运动。 
    1911年58岁,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转而归附革命,拥护共和。十一月,参加临时政府,担任实业总长。以大生纱厂资产为担保,先后为新生的民主共和国借贷80多万元。 
    1913年60岁,九月,入京,任农商部总长。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1915年62岁,二月,辞农商总长。十一月,辞水利局总裁。 
    1918年65岁,十月,电陆征祥嘱于巴黎和会提出修改税法及撤消领事裁判权。十一月,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在沪成立,被推为会长。 
    1924年71岁,四月,大生纱厂开董事会,应付危机。 
    1926年73岁,三月,参加女子师范学校二十周年纪念会,发表演说。五月,视察南通保坍工程。七月十七日,病逝。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结合张謇的经历,谈谈你对“张謇之精神”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 8、19世纪50年代,上海出现了最早的照相馆。从7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华人照相师在上海新设照相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捕风捉影”
    之一    苏三兴的广告
    三兴(苏三兴)照相馆1860年前后设立于香港,十年后迁至上海。
    1872年5月2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申报》刊有它的广告
    照相启者。本号照相,比众不同。格外清丽。倘贵客光顾者,请至三马路口,认明本招牌,庶不有误。其价格格外公道,特此布告。三兴主人启。三月二十五日。
    这是《申报》的首则照相馆广告,连续刊登九天。凭借精湛的摄影技术,三兴照相馆很快便成为上海第一流的照相馆,出现了顾客盈门的盛况。
    之二    小说《婚姻鉴》
    1915年8月,《礼拜六》杂志第六十三期刊登了“小草”的小说《婚姻鉴》,内容描述了两对上海年轻人婚后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之一徐稚平的妻子杨氏,为人正统、老派,平素对子女呵护有加。某日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日,稚平谓其妻曰:“此间昨来一摄影者,艺甚精明,日当邀之至家,摄一合家欢聚之图。若须为我子易一最新之衣,以与斯盛。”杨氏怫然曰:“妖镜摄影,必损我子之目光,余誓死不愿。”稚平闻言,笑允之曰:“诺。”

    ——以上材料均据葛涛石冬旭《具像的历史照相与清末明初上海社会生活》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信息提取恰当: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材料二 
     
    材料三 一、德业相劝: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明友,教后生,御僮仆。二、过失相规:……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三、礼俗相交:礼俗之交,……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四、患难相恤:……凡有当救恤者,其家告于约正,……若不急之用,及有所妨者,则不借。 

    ——摘自《吕氏乡约》

    材料四 宋代社会、宋代文化的特点如果用一种较为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所谓平民化,是指普通民众具有比以前更多的生存发展机遇,受到社会更多关注。世俗化,主要是指关注俗世生活的取向。人文化,则是指更加关心“人”自身的价值,社会价值取向相对理性,关注人的教养与成长。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四的观点。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 11、表为1933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    )

    出口货物

    进口货物

    货物

    税率

    货物

    税率

    3%

    西药

    3%

    3%

    50%

    家禽

    5%

    洋参

    100%

    30%

    免税

    米谷

    50%

    免税

    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
    C、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
  • 12、据图可推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  )
    A、受俄国革命模式直接影响 B、集中在长江沿岸交通要道
    C、与国民革命运动密切相关 D、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趋势
  • 13、1919年,24岁的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阅《新青年》,甚长益心智。我很喜欢看《新青年》和《新潮》,因为他们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认为:“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计的。”这说明《新青年》( )
    A、体现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B、源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领导力量 D、最早在中国传播民主科学
  • 14、 北洋政府时期,各地军阀掠夺霸占大量土地。奉系军阀10个头目共拥有土地400万亩,仅张作霖拥有的土地就达150余万亩;广西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的土地合计占全省的。同时,曾任北洋政府总统的黎元洪、曹锟等人均直接投资不少近代企业,天津工业资本总额的48.7%为军阀官僚投资。这一现象(  )
    A、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序幕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 15、 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赋役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 16、 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  )
    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 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 17、 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 18、如图为南宋刘松年创作的《罗汉图》。该图将佛教壁画中守护在菩萨身边的罗汉,变成游山玩水的世俗僧人,其形象已不再具有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旁绘一小僧展衣接受树上猿猴献果。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艺术风格变化 B、佛教的传播影响主流思想变动
    C、绘画技术进步促进宗教艺术发展 D、儒学世俗化带动社会风气变迁
  • 19、 唐代《杂令》规定可“役身折酬”;宋代则不同,太宗至道二年(996)降诏:“凡贫人负富人息钱无以偿,没入男女为奴婢者,限诏到并令检勘,还其父母,敢隐匿者治罪。”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律令的伦理化 B、推动了社会公平
    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激化了社会矛盾
  • 20、 《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  )
    A、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
    C、削弱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D、三省相互牵制降低效率
上一页 1036 1037 1038 1039 104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