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观察下图。图中所示现象(     )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C、维持了原有的民族布局 D、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出现
  • 2、汉武帝时期,常年的对外战争导致国家财政匮乏。此外,商人阶层势力逐渐壮大,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为此,汉武帝(     )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推行均输平准              ④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边疆问题,尤其是匈奴的不断入侵,在西汉文景时期已为大患。汉武帝即位不久,就开始筹划对策。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汉武帝针对匈奴所采取的是(     )
    A、派遣大将出击匈奴 B、设立河西四郡 C、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D、设置西域都护府
  • 4、《史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针对这一困境,汉初统治集团主张(     )
    A、“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D、“刺史班宣,周行郡国”
  • 5、秦始皇时期,某官职“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曾被派往调查“焚书坑儒”前咸阳诸生的言论,以及追查陨石铭文“始皇帝死而地分”事件等。该官职最有可能是(     )
    A、太尉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
  • 6、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见郑庄公久不来朝,有意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得知后,对周平王产生怨恨。为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周平王与郑庄公决定交换人质以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姬狐被送往郑国,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则被留在周王室。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周郑交质”。这一事件反映了(     )
    A、诸侯纷争不断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加强 D、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打破
  • 7、下表为西周礼乐制度的相关规定。该表直接反映了(     )

    身份

    使用乐器

    乐舞的规模/人

    天子

    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

    64

    诸侯

    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

    48

    卿、大夫

    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

    32

    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

    16

    A、等级秩序的稳定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宗法制度的确立 D、君主专制的形成
  • 8、下图为商朝政权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     )
    A、商朝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B、商王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商朝国家机构较为完善 D、商王脱离了神权的束缚
  • 9、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将其位禅让给舜。后来,禹因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禅让。对于材料中“禅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推举和考察是其重要依据 B、血缘关系成为主要纽带 C、实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D、在一家一姓中世代相传
  • 10、新石器时代晚期,同一墓地中往往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大墓往往有棺椁,随葬品多达百件,而小墓不但没有任何葬具,且绝大部分也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     )
    A、早期国家的形成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母系社会的瓦解 D、民主政治的实行
  • 11、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这五千年里,中国文化出现了三座伟大的高峰,分别是春秋战国、大唐盛世、赵宋之世。可以说,这三个时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春秋战国思想文化发展为主题写一则短文,标题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 12、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迅速向经营者手中集中,均田制很快就被破坏而趋于弛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民户大迁徙,导致国家编户大幅度减少,……使旧有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已不适用,赋税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租庸调制已不适用”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后新税制的名称及其内容。
  • 13、苏轼曾阐述其对历史上某经济制度的看法:“……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户无常赋,视地以为赋,人无常役,视赋以为役,是故贫者鬻田则赋轻,富者加地则役重。”该经济制度指(     )
    A、均田制 B、租调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 14、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经过考古工作者四十多年的发掘,一座大型遗址呈现在我们面前,下图所示为陶寺遗址分布图,据此可知(     )

    A、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早期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的代表 B、陶寺遗址时期贫富差距尚未出现,阶层分化不明显 C、宫殿和城墙说明陶寺遗址已经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陶寺遗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皇权至上的特点
  • 15、隋唐文化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隋唐文化灿烂的主要原因有(     )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②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③继承发扬了历代优秀的文化传统   ④“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16、《新磨书·百官志》载:“(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据此,下列选项中,属于吏部职能范围的是(     )
    A、起草政令 B、审核政令 C、接待宾客 D、选拔官吏
  • 17、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下列少数民族中,唐代实施了册封体制的是(     )
    A、东突厥 B、西突厥 C、吐蕃 D、靺鞨族
  • 18、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天空,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的“光芒四射”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①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②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科举制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④曲辕犁促进了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9、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根据官爵高卑确定鲜卑族的门阀序列,选官上严格根据门阀的标准,“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该诏令
    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推动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保障了鲜卑贵族的特权 D、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
  • 20、韩非曾严厉批评秦国的军功爵制是“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在战国后期,一些思想家也提出了应当重视个人修养、正确区分义利关系的思想。因此,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确立了一种新的人才选拔方式来适应形势的发展。这种方式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