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曾用行路来作比,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
    (3)、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无数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了不少感慨“物是人非”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
  •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 , 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 , 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此年遭弹劾回芜湖(古属楚地)赋闲,喜闻好友虞允文在采石矶水战,大败金兵,即赋此词。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谢玄,东晋淝水之战打败苻坚的大将之一,年少时爱戴紫色香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意思是大雪洗净了敌虏扬起的战尘,一切归于平静,风和云把作者阻留在了楚地,侧面交代了自己身滞“楚地”后方。 B、上片“骇浪与天浮”,作者用“骇浪”与“天浮”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是气象阔大、声势雄壮。 C、下片“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实写眼前之景,词人不禁触景伤情,唤起心中无限愁绪。 D、全词笔墨酣畅,气魄博大宏伟,格调慷慨激昂,用典贴切自然,体现出作者豪放的词风。
    (2)、全词思想情感表达丰富,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孝公伐我北 , 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①。齐侯未入竞,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 , 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

    材料二: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侠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注释】①公:鲁售公。展禽:名获,字禽,谥惠,食邑于柳下,故又称柳下惠。展喜是他弟弟。②载:载书,即盟约。

    (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选出序号,每选对一处给1分。
    桓公是以纠合A诸侯B而谋C其不协D弥缝其阙E而匡F救G其灾H昭旧职也I及君即位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齐孝公伐我北鄙”中的“鄙”和材料二中“越国以鄙远”中的“鄙”,意思不相同。 B、材料一中“成王劳之,而赐之盟”中的“赐”和材料二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意思相同。 C、股肱:股,大腿,如成语“悬梁刺股”;肱,泛指胳膊,如成语“曲肱枕之”。肱股,常比喻左右辅佐得力的人,材料一中做动词使用。 D、“侯、伯”是古代天子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等级中的两种,用以区分尊卑秩序。
    (3)、下列对原文内容概况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展喜不提对方进犯一事,而称对方此行是来访,巧妙地为自己犒劳齐师张目,显得合乎情理。 B、材料一齐侯两次言“恐”,第一次疑问,第二次反问,视对方若无物的狂傲之气可谓咄咄逼人。 C、材料二烛之武起初不愿出使劝秦伯退兵,是郑文公主动自我反思,阐明利害后,他才应许的。 D、材料二除了劝说之辞绝妙之外,在叙事方面还善于使用伏笔照应,行文波澜起伏,组织严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苏洵在《谏论》中总结了说辞的五种方法,即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左传》记录了不少出色的劝说之辞,请比较、分析两篇文章在劝说方法上的不同。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起死

    鲁迅

    (一大片荒地。处处有些土冈,最高的不过六七尺。没有树木。遍地都是杂乱的蓬草;草间有一条人马踏成的路径。离路不远,有一个水溜。远处望见房屋。)
        庄子       (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道冠,布袍,拿着马鞭,上。)阿呀!一个髑髅。这是怎的?(用马鞭在蓬草间拨了一拨,敲着,说:)您是贪生怕死,倒行逆施,成了这样的呢?(橐橐。)还是失掉地盘,吃着板刀,成了这样的呢?(橐囊。)还是……好在离楚国已经不远,用不着忙,还是请司命大神复他的形,生他的肉,和他谈谈闲天,再给他重回家乡,骨肉团聚罢。(放下马鞭,朝着东方,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

    至心朝礼,司命大天尊!……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敕!敕!

    (一阵清风,司命大神道冠布袍,黑瘦面皮,花白的络腮胡子,手执马鞭,在东方的朦胧中出现。)

    司命       庄周,你找我。

    庄子       臣是见楚王去的,路经此地,看见一个空髑髅,却还存着头样子。恳请大神复他的形。

    (司命用马鞭向蓬中一指,跳起一个汉子来。)

    汉子       (大约三十岁左右,体格高大,紫色脸,像是乡下人,全身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用拳头揉了一通眼睛之后,定一定神,看见了庄子,)哙?

    庄子       哙?(微笑着走近去,看定他,)你是怎么的?

    汉子       唉唉,睡着了。你是怎么的?(向两边看,叫了起来,)阿呀,我的包裹和伞子呢?(向自己的身上看,)阿呀呀,我的衣服呢?(蹲了下去。)

    庄子       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你是刚刚活过来的。你的东西,我看是早已烂掉,或者给人拾去了。

    汉子       你说什么?

    庄子       我且问你:你姓甚名谁,那里人?

    汉子       我是杨家庄的杨大呀。学名叫必恭。

    庄子       那么,你到这里是来干什么的呢?

    汉子       探亲去的呀,不提防在这里睡着了。(着急起来,)我的衣服呢?我的包裹和伞子呢?

    庄子       你静一静,不要着慌罢——我且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

    汉子       (诧异,)什么?……什么叫作“什么时候的人”?……我的衣服呢?……

    庄子       啧啧,你这人真是胡涂得要死的角儿——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彻底的利己主义者。你这“人”尚且没有弄明白,那里谈得到你的衣服呢?所以我首先要问你:你是什么时候的人?唉唉,你不懂。……那么,(想了一想,)我且问你:你先前活着的时候,村子里出了什么故事?

    汉子       (想着,)哦,有有!那还是三四个月前头,因为孩子们的魂灵,要摄去垫鹿台脚了,真吓得大家鸡飞狗走,赶忙做起符袋来,给孩子们带上……

    庄子       (出惊,)鹿台?什么时候的鹿台?

    汉子       就是三四个月前头动工的鹿台。

    庄子       那么,你是纣王的时候死的?这真了不得,你已经死了五百多年了。

    汉子       (有点发怒,)什么死了五百多年。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快还我的衣服,包裹和伞子。我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       哦……(想了一想,)哦……我明白了。一定是你在商朝的纣王的时候,独个儿走到这地方,却遇着了断路强盗,从背后给你一面棍,把你打死,什么都抢走了。现在我们是周朝,已经隔了五百多年,还那里去寻衣服。你懂了没有?

    汉子       (瞪了眼睛,看着庄子,)我一点也不懂。先生,你还是不要胡闹,还我衣服,包裹和伞子罢。我是有正经事,探亲去的,没有陪你玩笑的工夫!

    庄子       (着急,)你再听我讲:你原是一个髑髅,是我看得可怜,请司命大神给你活转来的。你想想看:你死了这许多年,那里还有衣服呢!我现在并不要你的谢礼,你且坐下,和我讲讲封王那时候……

    汉子       胡说!这话,就是三岁小孩子也不会相信的。我可是三十三岁了!(走开来,)你…

    庄子       我可真有这本领。你该知道漆园的庄周的罢。

    汉子       我不知道。你把我弄得精赤条条的,叫我怎么去探亲?包裹也没有了……

    庄子       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注】 , 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汉子       (发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一手捏了拳头,举起来,一手去揪庄子。)

    (庄子一面支撑着,一面赶紧从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来,狂吹了三声。汉子愕然,放慢了动作。不多久,从远处跑来一个巡士。)

    巡士       到局里去罢。

    庄子       那可不成。我得赶路,见楚王去。

    巡士       (吃惊,松手,细看了庄子的脸,)那么,您是漆……

    庄子       (高兴起来,)不错!我正是漆园吏庄周。您怎么知道的?

    巡士       咱们的局长这几天就常常提起您老,说您老要上楚国发财去了,也许从这里经过的。

    (汉子吃惊,退进蓬草丛中,蹲下去。)

    庄子       今天已经不早,我要赶路,不能耽搁了。还是回来的时候,再去拜访贵局长罢。

    汉子       你走了,我什么也没有,叫我怎么办?(看着巡士,)您瞧,巡士先生……

    巡士(搔着耳朵背后,)这模样,可真难办……但是,先生……我看起来,(看着庄子,)还是您老富裕一点,赏他一件衣服,给他遮遮羞……

    庄子       那自然可以的,衣服本来并非我有。不过我这回要去见楚王,不穿袍子,不行,脱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

    巡士       对啦,这实在少不得。(向汉子,)放手!

    汉子       我没有衣服呀。要不然,我不能探亲,也不能做人了。

    巡士       (挣扎着,)不要捣乱了!放手!要不然……要不然……(说着,一面摸出警笛,狂吹起来。)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

    (有删减)

    【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其含义是: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就是错的了。彼:那。这种情况下与那种情况下的是非标准不一,即没有客观的是非标准。出自《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的“无是非观”。以强调事物的相对性而著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文章中庄子的外貌特征与文中的司命大天尊相似,是道士的形象,与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同。 B、庄子复活汉子是因为善心,但是在与汉子的争论中,屡次用楚王来开脱回避汉子的需求,可见其虚伪的内心。 C、汉子想要回自己的衣服,却被庄子说成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者”,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表现了知识分子与百姓之间存在隔阂。 D、小说对人物的处理有闹剧的类型化、符号化倾向,如汉子以其性别来指称,以达到对社会的反讽与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运用了庄子的“无是非观”,目的是为了表现庄子的思想内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 B、本篇文章取材于《庄子·外篇》中庄子“叹髑髅”的寓言故事,但语言又是现代化的表达,符合其《故事新编》的写作风格。 C、本篇文章有一定的荒诞色彩,例如庄子与杨大讨论衣服有无的意义,却被杨大的实用主义弄得无法脱身,庄子无奈之下吹响了警笛,向巡士求救。 D、作者采用杂陈古今、时空交错方式,周朝的庄子和股商时期的汉子同聚一堂,周代的官职称呼与现代的称呼同时出现,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与现实的闹剧。
    (3)、有人认为,开头的舞台说明,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他的意图。
    (4)、本篇文章被称为“戏剧体小说”,请结合“戏剧”与“小说”的相关知识,分析其特点。
  •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差序格局”或许是《乡土中国》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但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在费老此后的学术生涯中,就我的有限阅读而言,也不见他提及这一概念。费老的这一态度与一些后辈学者的判断——“中国社会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南京大学翟学伟)、“蕴含着极大解释潜力的课题”(清华大学孙立平)——形成了强烈反差。

    ②费老认为,乡土中国由于是差序化结构,因此没有产生甚或不可能产生西方“团体格局”中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如个人对团体的道德义务。他甚至认为儒家的“忠”也是臣子对国君的私人道德。

    ③为支持这一论断,他用孟子的两段对话来证明即使君王在处理事务时依据的也是私人道德维系的差序格局。例一,有人问孟子,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舜怎么办。孟子的回答是,执法者应当抓捕舜的父亲,舜不得制止,但舜应该放弃王位,和父亲一起逃跑。例二,舜继位前,舜的弟弟象成天都想谋害舜,但舜继位后没有惩罚象,相反给了象封地;舜的这种做法是否不公。孟子回答说,舜不记恨而是关爱弟弟,这是仁人所为。

    ④孟子这两段论述都涉及到国法与亲情的冲突。这种冲突自古以来都有,在早期人类社会尤为显著。古希腊的典型例证是安提戈涅冒犯城邦禁令、不顾生命危险去埋葬死去的叛徒哥哥。黑格尔认为这反映了“城邦普遍精神的伦理生活”与“家庭伦理生活”之间的冲突。

    ⑤费老对这两个例证的分析都有道理,但都太简略,至少有点随意或任意。大量记录可证,当治国成为一种职业性政治活动时,相应的公职道德伦理就出现了。公元前719年鲁国就有了“大义灭亲”故事,尽管在这之后,儒家仍主张普通人应“亲亲相隐”。与孟子同时的公孙痤向魏王力荐商鞅:“若不任用,就处死鞅。”但随后公孙痤立刻通知商鞅尽快离魏。这表明在当时政治家已经甚至必须将家与国分离,先国后家,先君后友,突破基于血缘亲缘以及其他人缘的考量。这一点在后世中国一直持续发展,包括在忠孝难两全时,就对官员演化出制度化的“夺情”。

    ⑥差序格局概念同乡土中国联系,但历史中国并不只是乡土中国。同时西方团体格局社会同样存在差序格局,只是似乎没那么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而事实上常常并存,只是各有偏胜。

    ⑦其实费老并没把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甚至中国乡土社会的精确描述。《乡土中国》第一句就点明“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若仅关注“差序格局”这个词,就可能有意无意忽略了费老的重要限定;也很容易忽略后来费老强调的历史和现代中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城市社会或陌生人社会,只是费老在此书中聚焦的是乡土中国,他没有对此展开更多论述。费老坦承自己“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陪衬‘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特点”,证明费老知道自己是在做“类型比较”:强化反差,即便对“真实”有所扭曲。换言之,费老使用这个概念是出于交流的功能实用主义考量,而不是本质主义的。费老后来放弃至少淡化了这一概念,反映了他的学术敏感、精细和较真。

    ⑧历史中国有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费老未进行充分讨论,而它很难用差序格局来分析。这个阶层就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长起来的政治文化精英。他们在国家管理的长期实践中不但形成了而且一直实践着团体格局而非差序格局,并形成了相应的政治职业伦理。这类例子太多了,这里仅作简单勾勒:历代政治精英自幼学习各种与农耕几乎毫无干系的历史和经典,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亲缘和地缘。他们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参与全国政治。长期的学习和入仕相当程度上隔断了他们的亲缘地关系,蛋源自乡村,但他们已不再属于自己生活过的某个具体农耕社区包括家族家庭,而更多属于这个国家。哪怕是孔子或孟子,“君君臣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描述的其实都是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

    ⑨历史中国的军队也是一个很可能并且只可能主要坚持团体格局的群体。可以推断,由于战斗力的要求,一定会塑造军人强烈的团队精神。士兵来自全国各地,相互间本来没有什么亲缘和地缘关系,因此很难有差序格局发生和维系的可能,相反一定会形成并不断强化团体格局以及与之相应的责任伦理。比如《孙子兵法》就告诫军中主帅应严格分离政治理性与私人情感。

    10儒家的经典解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像构成了一个不断扩张的同心圆,但在具体历史中总是被改写。是不是只有人、家都修了齐了才能去治国平天下呢?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令后人敬仰的描述,即是与“修齐治平”神圣序列非常不同的表达。

    11因此,在历史中国,如费老所言,“差序”最多只是基层主要社会格局,这是农耕塑造的农人日常生活的必须,也是他们对社会的合理想象。但这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政治和社会格局的全部。

    (删改自北大教授苏力《中国不只是乡土的》)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引发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后辈中国学者中有人高度评价,也有人质疑。 B、作者认为费孝通并没有把差序格局作为对中国社会甚至中国乡土社会的精确描述,费孝通先生也自认相关论述并非完美。 C、中国政治精英群体自幼学习无关地缘和血缘的历史和经典,目标直指“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国历代学人的最高政治抱负。 D、古代军队因为士兵来自不同地方,并没有什么地缘和血缘关系,所以只能靠形成并强化团体格局及其责任伦理来加强战斗力。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员在忠孝难两全时的“夺情”制度,其本质是团体格局的职业伦理对差序格局的家庭伦理的突破。 B、舜的行为需要讨论,正说明“差序格局”并非人们的共识,它从未是中国社会格局的全部,否则无需讨论。 C、歌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及旧时“结拜”行为,是一种通过试图建立类似血缘的关系从而将陌生人关系纳入家庭伦理道德体系的尝试。 D、费孝通使用“差序格局”主要是出于便于交流这一目的,之后再也不提及这一概念,体现了他的学术敏感、精细和较真。
    (3)、依据本文,可以从苏力教授身上归纳出学者做学问需要的哪些素养品质?
  •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现代文阅读Ⅰ中谈到“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其实,无论是文学发展、科技探索,还是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想要取得一定的成绩,达到一定的高度,均需要长期地跟外在或内在的一些不利因素进行博弈。在你的学习或生活中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或感悟,请写出你的所思所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很熟悉那个世界。我父亲所属的苏斯家族的那一代经历过最悲惨的贫困。那时,我父亲在一家机器厂打零工。他不夸耀那个时代,别人也不。可是那时候的情景是真实的。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像在童年的短短的岁月中笑得那样厉害了,这也是真实的。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到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红脸盘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

    有一次,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我们找寻那七个铜板,而且终于找到了。三个在缝衣机的抽屉里,一个在衣橱里,另外几个却是费了更大的劲才找出来的。

    头三个铜板是我母亲一个人找到的。她希望在缝衣机抽屉里再找到几个,因为她时常给人家做点针线活,赚来的钱总是放在那里面。我看着我母亲在抽屉里边搜寻,线、顶针、剪子、扣子、碎布条等等中间摸索,又突然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它们都躲起来啦!”她蹲在地板上,把抽屉放下来,像是怕它们会飞掉。①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它们就在这儿啦,在里头啦。”她咯咯地笑着说,不慌不忙地把抽屉搬起来,“假如只剩一个的话,那就应该在这儿。”

    ……

    “别笑了,”她突然说道,“我们马上就有钱了。我就要从你爸爸的衣服里找出一些来。”墙上有些钉子,上面挂着衣服。你说怪不怪,我母亲把手伸进头一个口袋,就马上摸到了一个铜板。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瞧,”她叫道,“我们找着了!②我们已经有多少啦?简直数不过来了!一,——二,——三,——四,——五,——五个!再有两个就够了。两个铜板算什么?算不了什么。既然有了五个,另外两个没有疑问就要出现的。”

    (1)、把文中划线句①改为“她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语意没有什么变化,但表达效果不如原句,请做简要分析。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划线句②在数字之间先用逗号,再用破折号,请分析其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
    (3)、语段中母亲的语言多次出现了语气词“了”“啊”,请分析其作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        A    。“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有时我们会要考虑什么是人力所能及制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没有高到可以创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总的来说,“人工系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人工系统。

    关于什么是“智能”,就问题多多了。这涉及到其它诸如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我们        B     , 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关于动物或其它人造系统的智能也普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领域内,得到了广泛地愈加重视,并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发挥起到不可替代的运用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的“” 两句与《论语》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有异曲同工之处,表明了自己对心中理想的执着追求。
    (2)、《蜀相》中的“”两句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
    (3)、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两句从“外”与“内”两个方面表现自己事必躬亲的孤苦无助。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暮雨初收

    宋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 , 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注]①柳永仕途蹭蹬,年届五十,方才及第,此词作于柳永赴睦州任官途经严陵滩之时,或者在睦州任上。②底事:何事?③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④从军乐:即《从军行》,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1)、对这首宋词的内容理解和艺术手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起笔写雨歇川静,日暮舟泊,岸上蓼苇,清烟疏淡,秋风瑟瑟,即以凄清的气氛笼罩全篇。 B、至“几许”二句,以动景反衬上面的静景,一个“飞”字和一个“尽”字,把渔人归家的喜悦表现得极具神韵,衬托了诗人年老及第,欣喜赴任的心情。 C、“云泉约”三字收束上文,同时也启发下文,具有开合之力,结语用王粲《从军乐》曲意,表明自己再不想忍受行役之苦了。 D、词的上片写景,明确点出了“伤漂泊”的感情基调,下片抒情,写出了“伤漂泊”的具体内涵。
    (2)、诗人在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达自己波澜起伏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注]①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应断之处的对应字母。

    今媪尊长安A君之位B而封之C以膏腴之地D多予之E重器F而不及今G令有功于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意同。 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兮”的“亡”意同。 C、结草,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D、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为了消除晋武帝的误解,说自己希望做官显达,不在乎名节;继而又承诺待终养祖母之后应召出仕,以报答知遇之恩。 B、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委婉劝谏赵太后。 C、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 D、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就要为子女作长远的打算,不可一味庇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5)、劝说是一门艺术,不仅仅需要口若悬河,机智聪明,更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李密和触龙都在各自的历史情境中,运用此策略完成了劝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伤逝

    ——涓生的手记

    鲁迅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里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我的心宁帖了,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 , 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往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的时光。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她还是定要卖;我知道她不加入一点股份,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叔,她早已闹开,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然而这倒很清静。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她爱动物,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子君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作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后来,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

    但是阿随也将留不住了。我们已经不能再希望从什么地方会有收入,子君也早没有一点食物可以引它打拱或直立起来。它的食量,在我们其实早是一个极易觉得的很重的负担。于是连它也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

    我一回寓,觉得清静得多了;但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涉及外国的文人及作品,如《娜拉》《海的女人》等,称赞娜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

    “是的。”她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不一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醒,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虛!

    正在错愕中,房东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我的心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呵!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

    四周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然而子君的葬礼却又在我的眼前。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节选自《彷徨》,有删改)

    [注]①伊孛生:通译易卜生,挪威剧作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娜拉的出走结束全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牵挂爱人的涓生能识别出子君的鞋声,以声显情,这与《孔雀东南飞》中“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有相似之妙。 B、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后,子君定要卖掉首饰帮我购置新家具,既说明当时处境的拮据,也表现了她为爱勇敢付出。 C、涓生拐弯抹角地赞扬娜拉,是为了暗示子君应像娜拉一样做只听话的小鸟,凸显出同居后涓生对子君大为不满。 D、多次出现的“虚空”,意在表明传统社会处处充斥着严威和冷眼,缺乏温情与包容,这是子君抑郁而亡的重要原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涓生的回忆为线索展开叙事,详细回顾了二人之间的情感历程,这与《氓》中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写法类似。 B、小说善用物象表达深意,如油鸡和小狗阿随不仅是子君同居生活中的精神寄托,也暗示了她后来被抛弃的悲惨命运。 C、小说神态描写简练传神,如第一次写子君稚气的眼神是表现恋爱时的喜悦,第二次则是表现梦醒时茫然无助的心理。 D、小说借涓生之口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叙述者与作者合二为一,犀利地表露了鲁迅对涓生始乱终弃、自私自利的批判。
    (3)、小说从涓生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4)、作为一篇反思女性解放的小说,《伤逝》印证了鲁迅“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娜拉走后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子君的形象变化,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觉醒”为先导的。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首次提出魏晋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并把它与“文学的自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我们知道,在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学创作的自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很难说《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自觉创作的结果,它们最初的产生可能都是自觉行为。但由于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经史、音乐,对社会、政治乃至强权表现出较大的依附性,而且关键是创作者不是有意进行文学创作,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创作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不过应承认,由于《诗经》、楚辞、汉乐府从它们所属的音乐体系中脱胎出来后,就只以文字形式流传。这为人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典范,自然成为人们表现生活、抒发情感、描绘自然、记述事件的模仿对象。《古诗十九首》就是人们仿照两汉民间乐府进行创作的尝试。虽然我们至今仍无法确认它们的作者,但它们与《诗经》、楚辞、汉乐府有着较大差别。它们不依附于经史,不依附于政治和强权,也不再是只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存在。

    应该承认,早在先秦人们就看到了“情”与“文”的某种特殊关系。但先秦两汉在肯定“发乎情”之后又特别强调“止乎礼义”的重要,他们用儒家的政治、道德原则去规范、限制诗歌感情的表达。魏晋以后则不然,陆机所说的“诗缘情”的“情”则未加任何限制,凡属于人类的七情六欲无不囊括其中。钟嵘更是遍举了人世间形形色色之情,甚至把女子“扬蛾入宠,再盼倾国”的得意之情亦涵盖在内。由此可见,先秦两汉与魏晋虽然都讲情,但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文学创作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人们从不太重视情到以情为重,从带有枷锁的情到不拘一格的人类的真情;从表现社会的集体的情,到抒发个人的独特的情。这标志着文学观念的转变,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质的飞跃。魏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之所以独放异彩,是与文士们对“情”的观念态度分不开的,更直白地说是“情”解放的结果。

    (摘编自胡红梅、胡晓林《魏晋“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朝时文学从学术中开始独立出来,其中萧绎对文笔之分的阐述里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 B、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诛、诗赋四科,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这就是文体辨析开始的标志。 C、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导致了南朝时期更自觉地追求语言的形式美。 D、“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明确体现了诗与赋的文体特征,也呈现出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追求。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尊重人的个性人格观念的形成,人的觉醒催生了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B、《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不是文学自觉创作的结果,关键原因在于当时其创作者的观念中尚无文学的概念。 C、两汉民间乐府不再作为音乐的附属品,而以文字形式流传,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模仿的创作范本。 D、由于受到儒家政治、道德原则的规范、限制,同样是言“情”,先秦两汉文学不如魏晋文学那样真切。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文学自觉”观点的一项是( )
    A、萧统编纂的《文选》,没有收录经、史、子等思想学术类文章,只精心编排了赋、诗、骚等37类文体。 B、谢灵运诗中大量出现形式严密的对偶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等。 C、《涉江采芙蓉》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彼此强烈的思念之情,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 D、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将萧瑟秋景与诗人失意的心绪有机结合,有很强的感染力。
    (4)、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题意的一项是( )

    选项

    材料

    说法或推断

    A

    《文心雕龙》

    有韵者笔也,无韵者文也

    B

    《诗经》、楚辞和汉乐府

    一直只以文字形式流传

    C

    《古诗十九首》

    满足创作者的抒情需要

    D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

    更自觉地追求语言形式美

    (5)、材料二认为,“人的觉醒”是文学自觉时代到来的先声。请结合《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韩愈《原道》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商君书·画策》

    作为当代青年,以上材料给你哪些启示?请综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园花事渐衰。桃花、杏花早已开谢。( ① )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 ② )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 ③ )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 ④ )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1)、下列句子中的“本来”和“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中的“本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鱼啊,我本来就不该出海到这么远的地方。”他说。 B、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C、这件事本来就该这么办,又何必节外生枝。 D、当周朴园意识到自己的名誉地位将受到威胁时,便露出了本来面目。
    (2)、“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这句词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B、 C、 D、
    (3)、画横线句引用了郑板桥的诗句,对后文语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名为#不小心拍到了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走红网络。有网友将自己拍摄的山川风景套上语文书封面的模板,这种“混搭”出奇地毫无违和感,适配度拉满。于是乎引发了网友们纷纷效仿。

            A     , 他们还将近年来在户外徒步时拍摄的自然风光“爆改”成地理书封面,把外出旅游时拍到的文物古迹“爆改”成历史书封面。④课本封面的创作热潮,宛如偶然撞见的时光机,带着我们推开生活的大门,在现实的喧嚣中出走;踏上“记忆之旅”,穿梭过往的河流,逐个去以前发呆的地方寻回记忆中的痕迹,去感受那些沉淀在岁月中的故事

            B     , 我们所憧憬的远方被拓印在小小的课本上,课本上的江河湖海、字字箴言编织成彼时的世界之网。长大后,当曾经向往的景色就在眼前,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变得触手可及时,遥远的记忆与当下形成连接,成为闭环。从当下出走,再到过往畅游,        C    似乎有这样的魔力,勾连当下与过去。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有五处画横线的标号句,其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2)、二十八星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就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的高危。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化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用以表达诗人对过去的觉醒,对未来尚可补救的坚持的两句是“”。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桃源忆故人

    宋·陆游

    一弹指顷浮生过,堕甑元知当破。去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

    残年还我从来我,万里江湖烟舸。脱尽利名缰锁,世界元来大。

    [注]①甑:古代蒸食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弹指顷浮生过”用弹指间浮生的比喻,生动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慨。 B、“去去醉吟高卧”化用陶渊明“高卧北窗之下”,大有东晋风韵。 C、“万里江湖烟舸”意境广阔,表明作者欲找回真实自我,自由在江湖中行走。 D、“脱尽利名缰锁”意味着是过去自己追求的功名利禄导致了今日之悲剧。
    (2)、陆游的诗歌时常流露对生命与现实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悟。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斋铭

    归有光

    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无何,同志者亦稍稍来集,与项脊生俱。无中庭,以衢为庭。门半开,过者侧立凝视。故与市人为买卖者,熟旧地,目不暇举,信足及门,始觉而去。已乃为藩篱衷以修扉用息人影。然耳边声哄然。每至深夜,鼓冬冬,坐者欲睡,行者不止。宁静之趣,得之目而又失之耳也。

    项脊生曰:“余闻朱文公欲于罗浮山静坐十年,盖昔之名人高士,其学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以其气清神凝而不乱也。夫莽苍之际,小丘卷石,古树数株,花落水流,令人神思爽然。况天闼地藏、神区鬼奥邪?其亦不可谓无助也已。然吴中名山,东亘巨海,西浸林屋、洞庭 , 类非人世,皆可宿舂游者。今遥望者几年矣,尚不得一至。即今欲稍离市廛,去之丈,不可得也。盖君子之学,有不能屑屑于是者矣。”

    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狄梁公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曰:“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

    铭曰:深山大泽,实产蛇龙。哲人静观,亦宁其宫。余居于喧,市肆纷那。欲逃空虚,地少天多。日出事起,万众憧憧。形声变幻,时时不同。蚊之声雷,蝇之声雨,无微不闻,吾恶吾耳。敢怀居,学颜之志。高堂静居,何与吾事!

    [注]①林屋、洞庭:林屋,山名;洞庭,山名,俱为江苏省的名山佳景。②宿舂:本指隔夜舂米备粮,后以“宿舂”指少量的粮食。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已A乃为B藩篱C衷以修D扉E用息F人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指循着,与《孔雀东南飞》中“寻遣丞请还”的“寻”意思不同。 B、乘,指骑、坐,与《氓》中“乘彼垝垣”的“乘”意思不同。 C、顾,指回头看,与《离骚》中的“忽反顾以游目兮”的“顾”意思相同。 D、曷,指怎么、为何,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曷”意思相同。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每到深夜,打过更鼓后,在书斋中的作者想睡去,但往来行人络绎不绝,无法享受宁静。 B、作者听说朱熹曾在罗浮山静坐十年,从而推测从前那些名人高士的学问应该是在高山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学得,因为他们能拥有清静安定的心灵。 C、吴县一带的名山,东面有绵延的东海,西面有林屋、洞庭二山,幽美得仿佛不是人间之地,虽然距离作者不远,但作者遥望了好几年,却还不能去一次。 D、作者在铭中说,超群智慧的人能够冷静考察,并能安居不躁。即使作者居住在喧闹的地方,集市上喧嚷杂乱,但也鼓励自己学习颜回安贫乐道的志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

    ②狄梁公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

    (5)、“铭”作为一种表示申明鉴戒的文体,只在文中占了部分内容,不足以统率全文。请从学过的“表”“志”“序”“辞”四种文体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来统率材料前三段,并结合材料内容说明你的选择理由。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赋

    余光中

    汤汤堂堂。汤汤堂堂。当顶的大路标赫赫宣布: “纽约三哩。” 该有一面定音大铜鼓,直径十六里,透着威胁和恫吓,从渐渐加紧,加强的快板撞起。汤堂倘汤。F大调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主题。敲打乐的敲打敲打,大纽约的入城式锵锵铿铿,犹未过赫德逊河,四周的空气,已经震出心脏病来了。一千五百哩的东征,九个州的车尘,也闯过克利夫兰,匹茨堡,华盛顿,巴铁摩尔,那紧张,那心悸,那种本世纪高速的神经战,总不像纽约这样凌人。比起来,台北是婴孩,华盛顿,是一支轻松的牧歌。纽约就不同,纽约是一只诡谲的蜘蛛,一匹贪婪无餍的食蚁兽,一盘纠纠缠缠敏感的千肢章鱼。进纽约,有一种向电脑挑战的意味。夜以继日,八百万人和同一个繁复的电脑斗智,胜的少,败的多,总是。

    定音鼓的频率在加速,加强,扭紧我们每一条神经。这是本世纪心跳的节奏,科学制造的新的野蛮。纽约客的心脏是一块铁砧,任一千种敲打乐器敲打敲打。汤汤堂堂。敲打格希文的节奏敲打浪子的节奏敲打霍内格雷霆的节奏敲打伯恩斯泰因电子啊电子的节奏。八巷的税道上滚动几百万只车轮,纽约客,纽约客全患了时间的过敏症。驰近赫德逊河,车队咬着车队咬着车队的尾巴,机械的兽群争先恐后,抢噬每一块空隙每一秒钟。谁投下一块空隙,立刻闪出几条饿狼扑上去,霎眼间已经没有余尸。“林肯隧道”的阔大路牌,削顶而来。一时车群秩序大变。北大新英格兰的靠左,东去纽约的靠右,分成两股滚滚的车流。不久,我的白色道奇,一星白沫,已经卷进交通的漩涡,循螺形的盘道,潜进赫德逊河底的大隧道了。一时车队首尾相衔,去车只见车尾红灯,来车射着白晃晃的首灯。红灯撞击着红灯冲激着浮沉的白灯白灯白灯。洞顶的无罩灯泡灯泡曳成一条光链子。两壁的方格子嵌瓷图案无始无终地向前延伸复延伸。半分钟后,闷闷的车声在洞里的闷闷回声,光之运动体的单调的运动,方格子图案的更单调的重复,开始发生一种催眠的作用。赫德逊河在上面流着,漂着各种吨位各种国籍的船舶,船舶扬着不同的旌旗,但洞中不闻一声潺潺。汤堂倘汤。定音鼓仍然在撞着,在空中,在陆上,在水面,在水底。我们似乎在眼镜蛇的腹中梦游。虽然车行速度减为每小时四十哩,狭窄而单调的隧道中,反有晕眩的感觉。无处飘散,车尾排出的废气染污我们的肺叶。旋闭车窗,又感到窒息,似乎就要呕吐。迎面轰来的车队中,遇上一串高大而长的重载卡车,银色的铝车身充天塞地挤过来,首灯炯炯地探人肺腑,眼看就要撞上,呼啸中,庞伟的三十呎全长,已经逆你的神经奔踹过去。

    终于,一哩半长的林肯隧道到了尽头,开始倾斜向上。天光开处,我们蛇信一般吐出来,吐回白昼。大家吁一口气,把车窗重新旋开。五月的空气拂进来,但里面没有多少春天,闻不到新剪修的草香,听不到鸟的赞叹。因为两边升起的,是钢筋水泥的断横山脉,金属的悬崖,玻璃的绝壁。才发现已经进入曼哈吞市区。从四十街转进南北行的第五街,才半下午,摩天楼屏成的谷地,阴影已然在加深。车群在断横山麓下滔滔地流着。满谷车辆。遍岸行人。千幢的建筑物,棋盘格子的玻璃上反映着对岸建筑物的玻璃反映着更多的冷面建筑。因为这是纽约,陌生的脸孔拼成的最热闹的荒原。行人道上,肩相摩,踵相接,生理的距离不能再短,心理的距离不能再长。联邦的星条旗在绝壁上丛丛绽开。警笛的锐啸代替了鸣禽。人潮涨涨落落,在大公司的旋转门口吸进后吐出。保险掮客。商店的售货员。来自欧洲的外交官。来自印度的代表。然后是银发的贵妇人戴着斜插羽毛的女帽。然后是雌雄不辨的格林尼治村民和衣着不羁的学生。卷发厚唇猿视眈眈的黑人。白肤淡发青睐瞭然的北欧后裔。须眉浓重的是拉丁移民。尽管如此,纽约仍是最冷漠的荒原,梦游于其上的游牧民族,谁也不认识谁。如果,下一秒钟你忽然死去,你以为有一条街会停下来,有一双眼睛会因此流泪?如果,下一秒钟你忽然撞车,除了交通失事的统计表,什么也不会因此改变。

    红灯炯炯地瞪住我们,另有一种催眠的意味。整条街的车全被那眼神震摄住了。刹车声后,是引擎相互呼应的喃喃,如群猫组成的诵经班。不同种族的淑女绅士淑女,颤颤巍巍,在灯光变换前簇拥着别人也被别人簇拥着越过大街,把街景烘托得异常国际。绿灯上时,我们右转,进入交通量较小的横街,找到一家停车库。一个臂刺青花的大汉,把白色道奇开进地下车库。我们走回第五街。立刻,人行道上的潮流将我们卷了进去。于是我们也参加挤人也被挤的行列,推着前浪,也被后浪所推动。不同的高跟鞋,半高跟,平底鞋,在波间起伏前进,载着不同的衣冠和裙裤,因为脸实在是没什么意义的。即使你看完那八百万张脸,结果你一张也不会记得。我奇怪,为什么没有一个达利或者恩斯特或者戴尔服什么的,作这样的一幅画,画满街的空车和衣服在拥挤,其中看不见一张脸面? 因为这毋宁是更为真实。

    所以paradox就在这里。你走在纽约的街上,但是你不知自己在哪里。你走在异国的街上,每一张脸都吸引着你,但是你一张脸也没有记住。在人口最稠的曼哈吞,你立在十字街口,说,纽约啊纽约我来了,但纽约的表情毫无变化,没有任何人真正看见你来了。你踏着纽约的地,呼吸着纽约的空气,对自己说,哪,这是世界上最贵的地面,最最繁华的尘埃,你感到把一个鼎鼎的大名还原成实体的那种兴奋和震颤,同时也感到深入膏肓的凄凉。纽约有成千的高架桥,水桥和陆桥,但没有一座能沟通相隔数寸的两个寂寞。最寂寞的是灰鸽子们,在人行道上,在建筑物巨幅的阴影下在五月犹寒的海港中曳尾散步。现代的建筑物都是兽性的,灰死着钢的脸色好难看。

    终于到了三十四街。昂起头,目光辛苦地企图攀上帝国大厦,又跌了下来。我们推动旋转玻璃门的铜把手,踏过欧洲大理石砌的光滑地面。一辆将要满载的电梯尚未闭门,正等我们进去。电梯倏地升空。十几双眼睛仰视门楣上的灯光。一长串的数字次第亮起。六十……七十……八十……八十六。我们在八十六层再转一次电梯,直到一○二层。人群挤向四周的露天瞭望台。

    忽然,全纽约都匍匐在你下面了。三十六万五千吨钢筋水泥,一四七二尺的帝国大厦,将我们举到四分之一哩的空中。第五街在下面。百老汇在下面,八百万人的市声在下面。夐不可闻。我们立在二十世纪最敏感的触须上,二十世纪却留在千尺下,大纽约的喧嚣在千尺下,绕着帝国大厦的脚踝旋转旋转成骚音的漩涡,不能攀印地安纳的石灰石壁上来。脚踝踩入曼哈吞的心脏地带踩入第五街街面下五十多尺,但触须的尖端刺入黄昏的淡霭里,高出一切一切之上。绝对的大寂寞,悬在上面,像一片云。已是五月初了,从大西洋吹来的风,仍然冷而且烈。大家翻起大衣的领子。太阳向纽泽西的地平渐渐落下,西南方的暮云愈益苍茫,堆成一层深似一层的迟滞的暗紫色。赫德逊河对岸,泽西城半掩在烟霭里,像精灵设计的蜃楼海市。向左看,港口矗立着的雕像,至小,至远,该是自由女神了。更南是宽敞的第五街,在摩天楼队的夹峙下,形成深长的大峡谷,渐远渐狭,一直没入格林尼治和唐人街。但到了曼哈吞岛的南端,又有摩天楼簇簇涌起,挤扁华尔街上面的天空。那是全世界金融的中心,国际的贸易风,从那里吹起……

    “风好大。我们还是绕去北边吧。”

    “你应该穿那件厚大衣的,告诉过你,这是帝国大厦,不是小孩子搭的积木。”

    “从这里看下去,那些所谓摩天楼,不都是积木砌成的?”“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世界最高的建筑物上,底下那些侏儒,任移一座到其他都市去,怕不都出类拔萃,雄睨全城。”

    绕到朝北的看台上,建筑物的秩序呈现另一种气象。落日更低,建筑物的大片阴影投得更远,更长。背日的大峡谷陷入更深更深的黑影。从这种高度俯瞰黑白分割的街面,钢的绝壁石灰石的绝壁千尺一挥垂直地切下去,空间在幻觉中微微摆荡,荡成一种巨大的晕眩。一失足你想象自己向下坠落,曳长长的绝望的惊呼加速地向下坠落,相对地,建筑物交错的犬齿犬齿加速地向上噬来,街的死亡面向上拍来,你犹悬在空中,成为满街眼睛的箭靶。

    “你说,一个人在坠楼着地之前,会不会把一生的事超速地复阅一遍?”

    “你想到哪里去了?”

    “我不过说说罢了。你看看下面的街,要不要我把你扶高 些?”

    “我才不要! 人家脚都软了。”

    “如果我是一只燕子,一定飞下去,啄一顶最漂亮的女帽来送你。”

    “那我就变成一只雌燕子——”

    “我们一起飞回中国去。”

    “也不要护照。也不要任何行李。”

    “太阳降下去的方向,便是中国。喏,就在那边,在纽泽西州的那边还要那边。”

    接着两人便没有什么好说的了。高低不齐,挤得引颈探首的摩天楼丛,向阳的一面,犹有落日淡淡的余晖,但阴影已经愈曳愈长。所有的街道都躲在黑暗里。暮色从每一个角落里升了起来,不久便要淹没曼哈吞了。那边的联合国正当夕照,矗立如一面巨碑。克莱斯勒的尖塔戳破暮色,高出魁梧的泛美大厦,和其后的中央火车站与华道夫旅馆。正是下班的时分,千扇万扇玻璃窗后,有更多的眼睛在眺望,向远方。所以这便是有名的纽约城啊,世界第一大都市,人类文明的大脑,一切奢侈的发源地,纽约客和国际浪子的蚁丘和蜂窝。三百多年以前,下面只是一块荒岛,曼哈吞族的红人将它卖给荷兰人,代价,二十四元。但纽约愈长愈高,从匍匐的婴孩长成顶天的巨人,大半个纽约悬在半空。风,在日落时从港外吹来,吹向大陆,吹过最国际最敏感的纽约,将此地的一切吹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为这里是现代的尼尼微和庞贝,历史在这座楼上大概还要栖留片刻。洪濛的暮色里,纽约的面貌显得更陌生。再也数不清的摩天楼簇簇向远处伸延,恍惚间,像一列破碎的山系,纷然杂陈的断崖与危石,而我立在最高峰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任苍老的风将我雕塑,一块飞不起的望乡石,石颜朝西,上面镌刻的,不是拉丁的格言,不是希伯莱的经典,是一种东方的象形文字,隐隐约约要诉说一些伟大的美的什么,但是底下的八百万人中,没有谁能够翻译。纽约啊纽约,你的电脑能不能测出?

    1966年10月17日

    (有删节)

    [注]①《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王粲的赋作。此赋主要抒写王璨登上高楼眺望远方后的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是中国传统抒情小赋的代表名作。余光中先生化用了部分内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使用了诸多拟声词,例如“汤汤堂堂”“汤堂傥汤”“锵锵铿铿”等,将金属都市景观带来的复杂感受以通感化形式表现出来。 B、作者有意用“60……70……80……86”这些楼层数字,来表现帝国大厦的高度,并且以渐进性增长的方式来呈现它们,给人以巨大压迫感。 C、作者在帝国大厦上俯瞰时,通过描写极目远眺的内容,如“泽西城”“自由女神”“唐人街”“曼哈顿岛”等,来为后文情感抒怀作出铺垫。 D、王粲《登楼赋》写于生逢乱世、羁旅漂泊之时,其登楼抒发思乡怀国、怀才不遇之情,余光中先生在本文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大量使用音调高、幅度宽、气势猛、浓墨重彩的词语,直观强烈地表现作者的感知,使得文章突破了描摹的滞缓,富有雄伟的气势和动感,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B、作者在文中设置了横向、竖向的双线坐标,横向体现在作者乘坐电梯直上帝国大厦,竖向体现在作者驾车直扑纽约而来,横竖向双线坐标支撑起了文章的脉络与经纬。 C、文章开头前两段展现出非常强烈的不适感,这源于个人与城市的对峙、东方诗人与西方闹市的对峙,作者被纽约挤得十分狼狈,纽约被作者看得十分怪诞,两相映照。 D、文章出现了许多纽约的地名和建筑,例如“赫德逊河对岸”“泛美大厦”“中央火车站与华道夫旅馆”等,表现出作者对纽约的熟悉,暗示出他可能已经在此旅居多年。
    (3)、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秦腔》的灵魂之笔。本文也有该特征,余光中先生在本文中是如何将帝国大厦与自身情感世界搭建起关联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本文展现出怎样的纽约面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作者哪些民族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