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2、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故他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若火之始然 C、知者不惑 D、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誉于乡党朋友也
    (3)、非其声而然
    (4)、无辞让之心
    (5)、仁之
    (6)、自者也
    (7)、泉之始
    (8)、苟能充之,足以四海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选自《庄子·大宗师》,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B、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C、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D、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所待:有所依凭。庄子认为人们的认识和了解都离不开认识、了解的对象。 B、狐不偕为尧时贤人,尧让天下于他而不受,投河而死。务光为舜时人,汤要让帝位给他,他不接受,负石沉水而死。 C、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死,兄弟相让,不肯嗣位。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最后饿死。 D、觚,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浪漫、神妙的笔法向我们阐述了“真人”的特征。庄子的“真”强调的是追求精神上的相对自由。 B、“真人”的表现从内在德行的角度来说,就是不以众欺寡,不居功自傲,不思虑图谋,不为过懊悔,不为赢得意。 C、“真人”不在乎生死,无拘无束地面对自然中的一切,内心安然,容颜淡漠安闲。 D、在论述了“真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后,庄子把“古之真人”概括为“天与人不相胜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②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5)、什么是“大宗师”?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B、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C、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如苏轼的《赤壁赋》。 B、先达,对前辈的尊称。“先达”中的“先”字与“先哲”“先贤”中的“先”字意思一样。 C、字,古代对一个人的称呼,可与名的意义一致,也可相关,甚至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意义相反。 D、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三等,称三甲。考中一甲者称“进士及第”,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不畏时俗,敢为人师。他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宣扬从师之道。 B、柳宗元痛恨流俗,心存顾虑。他对为人师者遭受谩骂而深感不满,又担心自己和韦中立被人诟骂而生病。 C、宋濂现身说法,勉励后学。他在给马生的文章中,用自己早年勤苦学习和虚心求教的经历勉励他潜心向学。 D、杨时求学心诚,尊师重道。他曾特意到颍昌向程颢学习,四十岁拜见程颐时,久立雪中,以免打扰他休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②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5)、柳宗元用“蜀犬吠日”“越犬吠雪”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7、阅读

    篇目❶

    想象的孔子

    孟宪实

    近些年国学再兴,国人振作,于是中国文化的人物代表——孔子,日益受到国人的爱戴,不仅《论语》一书被人争相阅读,孔子之像也如雨后春笋,神州大地,纷然竖立。古代人物缺少形象记录,孔子像多用吴道子的画《先师孔子行教像》,而吴道子所作的画像自然也是根据想象。

    什么样的孔子形象最符合大家心目中的孔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孔子的外表,《史记》的记载是“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看来孔子在当时是真正的高人。对此,孔子像应该说最容易表现。但是作为雕像,多高更合理,显然需要考察多种条件,并非符合这个尺寸就一定是最好的。另外,孔子的学生曾经这样描写孔子的外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但不凶猛,恭顺而安静。这个记载,对于孔子像的设计,十分重要。然而,一座雕像,不是连环画,不会把孔子的所有表情都表现出来。那么,一个比较恒定的孔子表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众多的元素,人们的希望、想象和认识都集中表现在雕像的神情上,艺术家的水准此刻无法不接受检验。

    普查网上能够搜集到的孔子像,可以说,有多少雕刻家就有多少孔子像。孔子像,如今在中华大地上,很容易就会遇到,但是比较这些孔子像,如果没有文字注明“先师孔子”,恐怕没有什么人会相信,这些雕像竟然是在表现同一个人。不知道是雕刻家的问题还是我们敬仰者的问题,很多孔子像,一点儿都看不到孔子的影子,随便写上什么人的名字,都不会有人反对。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不该如此。

    从历史印象上来说,应该选择孔子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时期来表现。孔子的一段话,历来被当作孔子自身的故事,那就是从十五岁而志于学到七十而耳顺。我以为,无论如何应该选择七十岁的孔子,那时候的孔子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种充分而理想的自由状态。这绝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状态,后代中国人也把这看成了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雕像,应该以孔子的七十岁为自然界标。

    七十岁的孔子应该是怎样的表情?经历了人生的所有阶段,周游列国,困于陈蔡,有家国而难报效,弟子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是孔子毕竟完成了古籍的整理,教育出了一批人才,尤其是在理论上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道德与政治源泉。在古人的“三不朽”之说中,真能当得起“立德”者,孔子是争议最少的。在孔子最后的岁月里,他的心态一定是最平静的,对于现实社会虽然依旧有很多不满,但是他展望未来,信心十足。因为最后的岁月,孔子的工作目标已经不是现实,而是未来。因为对未来有信心,所以孔子的表情应该是平静中有喜悦,目光是略带沉思而远望。

    最后,孔子应该用怎样的身姿展望未来呢?思前想后,还是以现在常见的身姿较好。孔子很恭敬地拱手而立,对于未来他有信心,但是这不妨碍他一贯的恭敬态度。未来是后生的天下,后生可畏。为什么?因为孔子的理想,儒家观念的普及,所有一切,都得指望后生。可畏,也是一种期待,恭敬的态度,并不排斥道义的嘱托。当然,还有一个传统不能拒绝,那就是流传很久的吴道子所绘《先师孔子行教像》,正是恭敬的孔子,带出中国的礼仪之邦。但是,反对那种弯腰过分的姿态,最好就是直立身体,拱手于胸前的样子。

    然而,瞻仰了很多现在的孔子像,说实话,内心真的很恐慌,为什么就没有我心目中的孔子像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陈一帆先生的孔子像,心悦诚服之后,也终于感到了踏实。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孔子。温文尔雅、有德固勇、自信乐观、通达宽恕、心怀坦荡……凡是孔子赞扬的美德,在这尊雕像中似乎都已经具备;凡是孔子强调的精神,在这里都有展现。总之,我们能够想象的一切有关孔子的印象、故事和要素,一尊雕像都给予了表达。第一次被艺术品这样地震撼,我有了通神的感觉。

    后来,我才知道陈一帆先生此像,是获得了大奖的,当时的评委会评语就一句话“先师的风范”。这是一句绝对到位的评语,顶得上我的千言万语。说来说去,那些我也不满意的雕像,缺的不正是先师的这种风范吗?

    (有删改)

    篇目❷

    庄子的翅膀

    叶春雷

    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泥沼的围困中挣脱出来,但是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

    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中。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想到了那个贫穷而中年丧妻的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的巨大泥沼中超脱出来,从而变得轻盈无比的庄子。比起我生活的时代,庄子的周围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泥沼,一个恐怖的陷阱。庄子,包括和庄子一样地位卑微的“士”以及比庄子地位更加卑微也更多数的“庶”,他们只是君主的猎物,被围困在君主的苑囿里,君主什么时候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宰杀一只,纯粹是为了娱乐。那是一个毫无生命尊严的时代,那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时代。

    庄子也是一只猎物呀,被君主围捕,却冲破君主的包围圈,胜利大逃亡了。对于“士”,君主不是纯粹用刀剑来对付,他们还用蜂蜜和甜酒,用玉帛和铜币。他们要让一部分猎物成为自己的宠物,供自己取乐,同时也充当自己的爪牙,去猎杀更加低级的“庶”。

    楚王派使者持千金来了。楚王要降服庄子这只桀骜不驯的猎物。温柔的大网张开了,暗藏杀机。但庄子就是不入其彀中。庄子选择了突围。庄子冲天而起。庄子就是这样被逼出了一对翅膀。

    庄子从此不再是一只猎物。庄子完成了自己。因为有了翅膀,因为舍弃,庄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自由是你一无所有之后,还能自信地对所有人说:“我富甲天下。”我们有这种气魄吗?没有。所以我们成不了庄子。

    庄子曾经向监河侯贷粟,因为庄子家贫。庄子从来不是迂腐的伯夷、叔齐,庄子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庄子从来不向君主摇尾乞怜,像那些君主豢养的哈巴狗。庄子是有翅膀的人。庄子的灵魂在天上,在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渺宇宙间。庄子是能够吞吐宇宙的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宁愿在污泥中曳尾,因为曳尾污泥,那是在与大自然肌肤相亲。

    庄子就这样拔地而起。庄子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翩起舞。庄子是雄浑的,庄子也是妩媚的。庄子一会儿是大鹏,力拔山兮气盖世;一会儿是蝴蝶,流连戏蝶时时舞。庄子让当时的社会吃惊,更让后人吃惊。这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滑过阴暗的宫廷,滑过君主的刀丛,竟然毫发无损。凭什么?凭他的一对翅膀。

    人到中年,我感到生命的沉重。因为我没有庄子的翅膀。说到底我没有庄子那样彻底的思想。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被捆缚在欲望的战车上,每个人都在冲锋陷阵,都在拼命拼杀。这是另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比起战国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丝毫不逊色。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有欲望。

    庄子是战国时最伟大的散文家。  因为庄子的散文也有一对翅膀。能够飞翔的散文才是好散文,而能够在飞翔中不被大风刮散的散文才是散文中的珍品。庄子的散文在历史的大风中飞翔了两千多年,不仅没有散,没有像羽毛一样被刮得无影无踪,反而在风沙的打磨中日益铮亮,这得益于庄子翅膀的轻盈,还有坚定。

    我飞不起来,因为我的沉重。这种沉重是污浊的,散发着生活的枯枝败叶的腐朽气息。我的生活中堆积着那么多腐朽的枯枝败叶,但我一点儿也不舍得丢弃,反而视若珍宝,所以我注定无法轻盈。

    (选自《散文》,有删改)

    篇目❸

    景仰墨子

    郭远庆

    我不知道,在中国古代,有哪个思想家比墨子更为高大与完美。2500年前,正当孔子热衷于复古、老子醉心于逃避的时候,墨子却脚踏现实的土壤勇敢地建设着理想的未来社会。他的旗帜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科学、和平、平等、博爱。

    要知道,直到今天,这几个大字仍然是我们全人类在努力靠近的目标啊!

    他不光思想,而且行动。他充满了智慧,又燃烧着血性。墨家集团一代又一代“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地实践着老师的理想。

    墨子狂奔十个昼夜,至少跑过两千里路赶到楚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楚王自恃有鲁班发明的攻城器械,不肯听从。于是墨子与鲁班进行了攻防演习,结果九攻九守,鲁班都不能取胜。鲁班说:“我还有最后的一着,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那最后一着是什么,我也不说出来。”楚王不明其意,便问其详。墨子说:“他那一着就是杀了我,但是已经晚了。我的三百门徒已经进入宋国,登城协防,准备作战……”楚王只好罢兵。在诸子百家里,还有哪家哪派有墨子这样的大智大勇?

    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墨家是一个具有“我为人人”献身精神的完全值得信赖的集体。领袖孟胜受托为阳城郡守城,寡不敌众。弟子徐弱谏说:“死守无益,反倒会令墨家后继无人,不如放弃。”孟胜说:“对于阳城君,我不算老师也算朋友,不算朋友也算臣僚。如果不拼死守城,从此以后,寻求严师、贤友、良臣,谁会想到我们墨家呢?”徐弱信服,请求先死,为自家的弟兄们当开路先锋。当时,墨家派往宋国传达田襄子继任消息的两名弟子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听劝阻,毅然决然地返回围城,与墨家兄弟一同拼杀。最后,墨家186人全部战死殉城。

    墨家对自身的要求之严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墨家人必须穿布衣、着麻鞋、吃糙食,苦行僧般地终日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而奔波劳碌。领袖腹的独生子杀了人,秦惠王本来已经赦免了他儿子的死罪,腹却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于是,他坚持把儿子判处死刑。如果历代执法者都能如此,这个社会不早就变得清平公正了吗?

    那些反对墨家学说的人也无不钦佩墨子的德行:孟子赞他“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夸他累得骨瘦如柴也不舍弃理想。真是天下少有的壮士!尽管“墨翟之言盈天下”,与儒家对峙抗衡了几百年,终于像一盏明灯一样,隐没于历史无边的暗夜之中了。这一切,谁又能很好地作出诠释呢?

    我猜一定是因为,权势者不光要“墨守”,更要攻伐;不喜欢“兼爱”别人,只愿意偏爱自己。20世纪初,只有梁启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还有胡适烛幽洞微,著《先秦名学史》,称《墨子》是当时“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的方法的创始人”……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时至今日,著书也好,立论也好,闲聊也好,很少有人提起那位背时的先哲和英雄。实在是不亦悲乎!

    (有删改)

    (1)、《想象的孔子》中作者是如何刻画孔子形象的?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庄子的翅膀含义是什么?作者对它有何评价?
    (3)、《景仰墨子》向读者揭示了哪些内容?
    (4)、通过对上面几篇文章的阅读,结合所学,说说儒、道、墨等流派的思想为何能影响深远。
  •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与工肆之人莫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 , 名立而功成,美彰而恶不生。是故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

    材料二:或曰:“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犹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愚以为此非名也。若夫鸡之与牛,亦异体之小大也,故鼎亦宜有大小。若以烹犊,则岂不能烹鸡乎?故能治大郡,则亦能治小郡矣。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自任之能,有立法使人从之之能,有消息辨护之能,有德教师人之能,有行事使人谴让之能,有司察纠摘之能,有权奇之能,有威猛之能。夫能出于材,材不同量。材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法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材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行事之能,谴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佐;为国,则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威猛之能,豪杰之材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节选自《人物志·材能》)

    【注】①函:包含,容纳。②消息:变化,这里指在变化中周旋自如。③辨护:治理修护,这里指用智谋权术治理修护政事及制度。④师人:让人效法。⑤行事:出使之事。⑥使人:使节。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德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又名中土、神州,可代称古代中国,包括冀州、豫州、扬州、荆州和雍州等。 B、“政之本也”与“物有本末”(《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本”字含义不同。 C、“有自任之能”与“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任”字含义不同。 D、臧否,褒贬人物、评论优劣,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中的“臧否”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大禹和商汤都重用了贤士,把政事交给贤士并依靠他们做出了一番事业,那时大臣谨慎小心,农民与工匠崇尚德行。 B、能做大事的人,也能做小事;能治理大的郡国的人,也能治理小的郡县。正如鼎可以用来烹煮牛,也可以用来烹煮鸡。 C、对清节之才,可以利用他的才能,让他在朝廷担任冢宰,来施行矫正邪僻提倡正直的政治。 D、具有建立法律制度才能的人是法家之才,可以担任司寇,让他们来治理国家,就会施行灵活顺势的政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彰而恶不生。

    ②推此论之,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

    (5)、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人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 9、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明确提出了“天下兼相爱”的思想,墨子的主张舍弃了儒家宗法等级制内容,是对儒家“仁”的发展。 B、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的观点。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盗贼之横行;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 C、本文语言质朴,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但有的句子重复出现,显得拖沓冗长。 D、本文逻辑严密,首先提出治天下当知“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再通过对比指出“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得出结论。
  • 10、 写出下列各句中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 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

    (2)、 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

  • 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虽父之不慈子 B、故亏父而自利 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不知乱之所自起

    臣子之不孝君父

    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D、此何也

    当察乱何自起

  •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治疗) B、君之不慈臣(慈爱)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相当于“何”“怎么”) 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劝说)
  • 14、【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夫斄牛A其B大若C垂天之D云E此能F为大矣G而不H能执鼠。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指求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意思相同。 B、器,指重视,与《〈老子〉四章》中“埏埴以为器”中的“器”意思不同。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樗无所可用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5)、在《逍遥游》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
  • 15、【课堂反馈】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 16、 下列各句中,与“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请买其方百金 C、则所用之异也 D、不拘于时
  •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世世洴澼絖/君王人不忍 B、剖之为瓢/若舍郑为东道主 C、我树之成实五石/常于几成败之 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药者/为于未有
  •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吴王使之将
  •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给予,赠送)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C、瓠落无所容(宽大空廓的样子) 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 20、 【基础运用】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或不免于洴澼 C、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D、君子生非异也
上一页 410 411 412 413 41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