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江苏省南京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情调研测试卷
- 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摸底)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基础性检测试卷
- 江苏省海安、宿迁市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常熟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江苏省徐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木受绳则直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师说》以贻之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知止而后有定;(3)、定而后能静;(4)、安而后能虑;(5)、虑而后能得;(6)、致知在格物;(7)、物格而后知至;(8)、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学而》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2)、《论语·八佾》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3)、《论语·里仁》中,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的句子是“ , ”。(4)、《论语·里仁》中,“ , ”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6)、《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7)、《论语·泰伯》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的两句是“ , ”。(8)、《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9)、《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 , ”所讲的道理相似。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解释了颜渊关于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3)、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4)、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5)、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6)、《〈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7)、《〈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而持之以恒则是因为“”。(8)、《〈论语〉十二章》中,“ , ”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9)、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和“”。(10)、《〈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2)、《论语・八佾》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3)、《论语·里仁》中,“ , ”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4)、《增广贤文》有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卫灵公》中的“ , ”所讲的道理相似。(5)、《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6)、《论语・雍也》中,“ , ”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7)、在《论语・颜渊》中,“ , ”两句说的是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有仁德。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
材料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诛暴:A.禁非 B.存亡 C.继绝 D.而赦 E.无罪 F.则仁 G.广而义 H.大矣
(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文中指策略,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B、假,文中指嘉美,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厚,文中指厚待,与《庖丁解牛》中“则刀刃者无厚”的“厚”意思不同。 D、牧,文中指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管仲认为应明确责任来安排官职;桓公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顺应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应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桓公苦于百姓太少,管仲不但指出齐国百姓少的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D、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4)、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
②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5)、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
7、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
8、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 , 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 任重而道远 B、虽覆一篑 回虽不敏 C、请问其目 其“恕”乎 D、见贤思齐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1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在句中的意思。(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譬如平地;(3)、小子何莫学夫《诗》;
-
11、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1)、克己复礼为仁;(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敏于事而慎于言;(5)、止,吾止也;
-
1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可以兴 , 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
13、下列有关《论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四书五经”。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②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⑤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 ——《资治通鉴·汉记》
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中外名句内涵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15、语言文字运用Ⅱ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其实,( ),这是因为 ①____,全血制剂和红细胞制剂的使用期限是采血后的21天内,血小板制剂是4天内,血浆制剂是1年内。除此以外,血液制剂需要“ABO血型”和“RH血型”等不同的血型,定期采血, ②____,有助于应对各种用血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的安全献血量不能超过全身血量的1/10,而献血量又与献血者体重密切相关:体重越大,血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血量就越少。因此,____③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液是需要定期采集的 B、血液定期采集是一种常态 C、定期采集由血液特性决定 D、定期采集血液至关重要(2)、请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16、语言文字运用Ⅰ
今年4月,一场名为“丝路美地”的数字敦煌展活动在敦煌博物馆隆重举行,引发了国际关注。博物馆内,形神兼备、____的塑像和壁画,向观者讲述着著名的佛经故事。行走于满目绚丽的艺术宝窟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一展览是高科技的复制款,几乎能够____。近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开始与科技紧密相连。如湖南省博物馆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再现了宋朝人的“慢生活”。伴随着悠扬的古琴乐曲,宋朝文人雅士呼朋引伴、游山玩水、赏花饮酒,好不惬意。人们在高科技加持之下 , 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历史 , 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文物。
博物馆是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 , 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如何让博物馆内的文物活起来、火起来,不仅要依赖科技手段,更需要深刻理解文物所____的文化内涵,以及无数____、“脑洞大开”的创意。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惟妙惟肖 瞒天过海 蕴含 精妙绝伦 B、栩栩如生 以假乱真 蕴含 精彩纷呈 C、惟妙惟肖 以假乱真 包含 精彩纷呈 D、栩栩如生 瞒天过海 包含 精妙绝伦(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在高科技加持之下,博物馆里看到的文物不再沉睡沉默,历史活色生香、触手可及。 B、人们在高科技加持之下,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文物,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历史。 C、在高科技加持之下,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历史,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文物。 D、在高科技加持之下,人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不再是沉睡沉默的文物,而是活色生香、触手可及的历史。(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中指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危害的句子是“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应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 , ”。(3)、《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 怀①(其二)
孟 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②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③。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①秋怀:本诗是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时所作。全诗共十五首。②老客:指诗人自己。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秋月起兴,透露着诗人对自己壮志消磨殆尽,境况极其不堪的无限感慨。 B、七、八句写诗人劝自己不要乱想,也不要信无端瞎说,既是宽慰,也是无奈之举。 C、诗的最后两句以景结情,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如同有人在弹奏哀曲,意境深远。 D、全诗饱含了穷愁境遇中的苦涩,书写了晚景凄凉的哀怨,情深致婉,语言质朴。(2)、诗的三、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 , 又且为不义 , 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选自《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 , 与木车马等 , 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选自《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选自《酉阳杂俎·贬误》)
【注】 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B、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C、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D、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古代的云梯,有的种类其下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 B、机关一词,原指整个机械的关键部分,后引申为周密的计谋,现代社会中经常用机关一词代指政府职能部门。 C、《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所作,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文献。 D、浮图,亦作浮屠。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后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3)、下列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指出了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②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5)、《论衡·儒增》中引用“鲁般巧,亡其母也”的传言,目的是什么? -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到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
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节选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材料二,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材料三,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材料三,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 B、“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 C、“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礼记》(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