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 电流表应先用量程试触;闭合开关之后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向0刻度左边如图甲所示,这是因为
    (2)、若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测的是灯的电流。闭合开关后,如果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通过该灯的电流是mA;
    (3)、若闭合开关后,两灯均亮,但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那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A、电流表内部开路 B、开关处接触不良 C、电流表被短路 D、电源供电不足
  •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为24 V,电阻R1的阻值为20 Ω,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0 Ω 3 A”字样,闭合开关S后,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求:

    (1)此时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

    (2)此时电阻R2的电阻值;

    (3)2 min时间内电阻R2上消耗的电能。

  • 3、小西和同学们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恒为3V。

    实验序号

    1

    2

    3

    4

    5

    U/V

    0.5

    1.0

    1.5

    2.0

    2.5

    I/A

    0.1

    0.3

    0.4

    0.5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处;
    (2)、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此时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3)、排除故障后,第2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A;
    (4)、将多次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数据可得:
    (5)、完成此实验后,同学们还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又添加了10Ω、 15Ω、20Ω、25Ω的电阻,为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仍为1.5V,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端移动; 为了完成本实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不得小于Ω。
  • 4、如图所示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电路,下表中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几种导体,分别用A、B、C、D四个字母代表。

    导 体代号

    长度

    (m)

    横截面积

    (mm2

    材 料

    A

    0.6

    0.4

    镍铬合金

    B

    1.0

    0.4

    镍铬合金

    C

    0.6

    0.6

    镍铬合金

    D

    0.6

    0.5

    锰铜

    (1)、实验中,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可以判断导体的大小,小灯泡在电路中的主要作用是
    (2)、通过对导体进行实验,可探究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分别将A和C两导体接入电路进行实验,发现接入C导体时,电流表的示数比接入A导体时更大,说明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有关;
    (3)、若把A、B两导体首尾相连后再接入电路M、N两端,会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得更小,说明两导体串联后的电阻值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生活中,通常选择铜芯线、铝芯线作为输电线,而不选择铁芯线,是因为导体的电阻还与导体的有关。
  • 5、如图所示,在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中,小明设计了如图甲电路进行实验。

    (1)、实验中小明应该选择的两个小灯泡规格是(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2)、小明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选填“闭合”或“断开”)状态;
    (3)、小明先将电流表接在L1所在的支路上。闭合开关,观察到灯L2发光,但灯L1不亮。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灯(选填“L1断路”或“L1短路”);
    (4)、排除故障后,他测出了L1支路上的电流I1=0.8A,然后他把电流表依次接入电路分别测量出L2支路电流I2、干路电流I。两次测得的结果都如图乙所示,则I2= A,I= A。小明由此数据得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是(写关系式即可)。
  • 6、小明和小伟在连接串并联电路的实验中。

    (1)、小明连接了如图所示电路,如果闭合开关,两个灯泡都将(选填“不会发光”或“会被烧坏”),出现 (选填“断路”“短路”或“通路”)现象;
    (2)、小明想将电路全部拆散,重新连接。小伟认为只需拆除 (填字母)这一根导线,就能成为串联电路;
    (3)、在正确拆除完导线的基础上,两灯串联,他们闭合开关发现两灯同时亮,断开开关两灯同时灭;将开关S换接到L1和L2之间,L1和电池正极之间,观察到同样的观点,说明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在任何位置控制作用
    (4)、改变成并联电路后若拆掉其中一个灯泡。小明结合实验现象得出了初步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用电器
  • 7、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流经小灯泡的电流I与小灯泡两端电压U之间的关系(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阻值在5~10Ω之间)。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

    (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灯泡变亮;

    (2)将该实物图对应的电路图画在虚线框内。

  • 8、如图所示,若甲、乙两表为电压表,当S闭合时,两表示数之比为U:U=3:2,若甲、乙两表为电流表,当S断开时,两表示数之比为I:I= , 此时R1和R2消耗的功率之比P1:P2=

  • 9、丽丽发现奶奶家常用的电风扇上容易布满灰尘主要是因为旋转的扇叶与空气发生摩擦,使其带了电,说明带电体具有吸引的性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选填“正电”或“负电”)。
  • 10、小红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甲的电阻大于导体乙的电阻 B、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C、将甲、乙两导体并联接到电压为2V的电源上时,干路中的电流为0.6A D、将甲、乙两导体串联时,若通过甲的电流为0.2A,则乙两端的电压为1V
  • 11、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相等,且R1<R2 , 则闭合开关后,下列选项中电流表示数最大的是(  )
    A、 B、 C、 D、
  • 12、一根镍铬合金线的电阻为R,要使连入电路中的这根导线电阻变大,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将电线拉长后接入电路 B、减小通过导线的电流 C、将导线对折后接入电路 D、增大导线两端的电压
  • 13、小明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
    (1)、他走完前半段路程需要多长时间?
    (2)、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 1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应选择在(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
    (2)、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且用(选填“无色”或“茶色”)玻璃较好;
    (3)、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4)、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6)、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15、在“测量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中学物理小组采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搭建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为了计时更准确,应该调节斜面的坡度较(选填“大”、“小”);
    (3)、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若测得时间tAB=2.5stAC=4.5s , 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m/s;
    (4)、小组成员小琳计算小车从A到C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vAC=sACtAC

    方法2:vAC=12sABtAB+sBCtBC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选填“方法1”或“方法2”);

    (5)、图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s-t图像,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运动情况的图像是(选填“①”、“②”或“③”)

  • 16、请在图中完成光路。

  • 17、有一束光由A点射到镜面,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经过B点,请画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 18、如图所示,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三条光线,折射角为度,界面的边是玻璃。(选填“上”或“下”或“左”或“右”)

  • 19、我们能从各个方向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由于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发生的缘故(选填“漫反射”或“镜面反射”),其中每一条光线都光的反射定律(选填“遵循”或不遵循)。
  • 20、当动车行驶在长隧道中时,车窗旁的乘客伸出一只手掌,他在车窗中也看到了一只“手掌”,其形成原理和影子的形成原理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当甲、乙两辆动车匀速通过两条长直隧道时,运动的路程之比是3:4 , 速度之比是2:3 , 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上一页 164 165 166 167 16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