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甲、乙分别是某汽油机的某冲程及能量流向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是压缩冲程,活塞对汽缸内的气体做功,气体的温度升高 B、由乙图可知该汽油机的效率是30% C、汽车尾气中的“汽油味”越浓燃料燃烧得越不充分,这会降低燃料的热值 D、若该汽油机飞轮的转速是2400r/min,则该汽油机每秒对外做功40次
-
2、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两个底面削平的铅块紧压在一起后能吊住重物,主要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 B、乙图中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C、丙图双手互搓取暖,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D、丁图中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瓶内空气的内能增大
-
3、利用易拉罐,我们可以做许多物理小实验。
(1)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甲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烛焰的像。
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上移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方移动;若将易拉罐向右移动少许,蜡烛的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蜡烛作顺时针转动,则塑料薄膜上的像作(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晴天的正午时分,走在滨江公园的树林里,小明看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光斑(如图乙所示),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离地面越远的树叶缝隙,地面上形成的圆形的光斑越(选填“暗”/“亮”);
(3)如图丙所示,在易拉罐底部开一个小的圆孔,除去盖子,蒙上一张牛皮纸。在桌子上每隔5cm沿一条直线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用手敲击一下纸膜,在听到敲击声的同时,会看到蜡烛火焰由近及远逐一被“吹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
传统指纹识别TouchID已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随着黑科技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SenseID的出现,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
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
人类能够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到20000Hz,超声波是频率超过人类听觉上限的声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穿透玻璃、铝、不锈钢、蓝宝石或塑料等。此外,超声波扫描能不受手指上可能存在的污物影响,例如汗水、护手霜或凝露等,从而提供一种更稳定、更精确的认证方法。
(1)、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Hz的声波,在空气传播过程中,超声波的速度与说话声音的速度(选填“相同”或“不同”);(2)、SenserID系统能置于手机内部,可以让超声波透过屏幕进行指纹识别,是因为超声波具有的特点;(3)、超声波指纹识别是通过声波获取指纹的信息。以下各项应用中与此不同的是___________;A、医生利用“B”超检查病情 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 C、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D、交警利用超声波测量汽车的速度(4)、声呐是一种声学探测设备,舰船可以利用声呐水下通信和对水下目标进行定位。声呐是利用(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传递信息的,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这是因为。 -
5、如图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方竖直放一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白板组成,如图甲所示。(1)、如图,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2)、实验中,在纸板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它上面的光路,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3)、实验过程中小明根据甲图测量的角度关系得出结论:。请对小明的此探究进行评价:;(4)、实验过程中,进行下列哪项操作后,在纸板上仍可以看到反射光___________;A、如图乙所示,将纸板的右半部分向后翻折 B、如图丙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ON为轴旋转 C、如图丁所示,将纸板与入射光束一起以CD为轴向后倾(5)、对于法线的理解,结合四幅图,下列正确的是___________。A、四幅图中,白板上的ON都是法线,法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B、法线是真实存在的一条光线,没有法线就不会有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C、法线有助于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同一个平面与镜面的垂直关系
-
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除图甲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的测量工具是;(2)、实验中用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3)、拿一支外形与点燃的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比较;(4)、移开蜡烛B,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处,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5)、解决上述问题后,图乙是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通过处理和分析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可得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6)、某小组同学实验时发现蜡烛A在平面镜中的像不清晰,为此小组同学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将实验搬至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选填“较暗”或“较亮”)的环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方案二: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通过实验发现这样做(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7)、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操作?___________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实验(8)、实验过程中,细心的小红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忙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7、在探究“声音的三个特征”的活动中。
第一小组同学利用一些长短、粗细、材料不同的琴弦,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在图中已标出(其中琴弦a、c、d的粗细相同,琴弦b最粗;琴弦a、b、c的长度相同,琴弦d最短),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1)、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琴弦(选填编号),该实验用到的的探究方法是(2)、为研究“琴弦音调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某同学选择琴弦b和c进行研究,此选择是否可行,并说明原因:。(3)、图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用线悬挂的乒乓球,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多次弹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 , 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如图向水壶灌水过程中,灌入的水越多,声音的音调。 -
8、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的实验探究课中,小珠用刻度尺测量了铅笔的长度、用机械停表测量了她脉搏跳动120次所用的时间,如下图所示:(1)、如图甲所示,测量前需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等信息;读数时,正确的方法是(选填“A”或“B”);(2)、如图乙所示,小珠当时脉搏跳动120次用时为s;(3)、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选用同一把刻度尺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2cm、12.72cm、12.80cm。则钢笔的长度应该记录为cm;(4)、一条纸带厚薄均匀,若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上图丙所示,纸带在铅笔上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用D1、D2和n的表达式表示)。
-
9、(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3)、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面,请画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
10、如下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振幅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其中和甲图音调相同的是图;与乙图响度相同的是图;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图中信息可知图属于噪声。
-
11、如图,小明通过玻璃窗看见了房间里电灯的像,这是光的现象,小明距玻璃0.5米,他的像与他相距m;当他将玻璃窗左右推动时,通过玻璃窗看到灯的像(选填“左右移动”或“不动”)。
-
12、中国最年轻的兵种中特种兵被称为“陆地猛虎、海底蛟龙、空中雄鹰”,他们装备着无声手枪,还有特种作战消音靴。作战消音靴是在处减弱噪声,这样做主要是是防止声过大而暴露目标:他们在越野拉练时能听到指战员下达的各种口令,声音是通过 传到战士们的耳中,这是利用声传递。
-
13、二胡和口琴同时演奏C调的“fa”音时,它们发出声音的相同;某只昆虫翅膀在1.5min内振动了2250次,则翅膀的振动频率为Hz,人耳(选填“不能”或“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
14、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是 cm,如果夏天使用皮卷尺测量羽毛球场的长度时拉得过紧 , 则测量结果 。(填“偏大 ”、“偏小 ”或者“不变 ”)
-
15、m;;
-
1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宇航员在月球上无需借助其他设备可以直接对话交流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环境温度无关
-
17、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减小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18、以下说法最接近实际的是( )A、一支新粉笔的长度是1.0cm B、播放一首国歌的时间是46min C、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约是8s D、普通课桌的高度约是800mm
-
19、小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亮同学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形成最小最亮的一点,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2)、小亮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沿直线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光屏上成的烛焰像偏上(如图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3)、小亮将器材调节好后,不断地改变蜡烛和透镜之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记录下相关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距v/cm
1
40
①
倒立
实像
13.3
2
30
缩小
倒立
实像
15
3
20
等大
倒立
实像
20
4
②
放大
倒立
实像
30
5
10
光屏上没有像
6
8
光屏上没有像
第1次实验中,当物距等于40cm时,表格中①处应填;第4次实验中,当像距等于30cm时,表格中②处应填。
(4)、各小组汇总了一些观察到的像(如图丙所示),能够在光屏的一侧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到的像中,不可能存在的是。 -
20、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丽选用了平面镜、可折白色硬纸板和激光笔进行实验:(1)、把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纸板地立在平面镜上,让光沿着纸板的表面斜射到O点,经过平面镜反射,观察并记录入射光EO、反射光OF的径迹(如图所示)。(2)、若保持平面镜位置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3)、同学们在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依次改变了入射角大小,做了三次实验,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右表中;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20°
2
45°
45°
3
60°
30°
(4)、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