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图是公安部门实弹射击训练现场的照片。为了保护现场训练人员的听力以及降低对周围居民的影响,采用了许多减弱噪声的措施,在训练场周围装上隔音墙是在减弱噪声,枪筒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减弱噪声(两空均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
-
2、某老师从家步行去学校,用时20分钟,他手机上的运动应用程序记录的数据有:行走路程1500米、运动步数为2000步,他走一步的距离为m,步行速度为m/s。
-
3、如图为某物质的凝固与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像中的EF段表示熔化过程 B、该物质的固体为晶体,熔点为55℃ C、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 D、该物质熔化过程时间为5min
-
4、下表为各种晶体的熔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钨
固态氢
熔点/℃
-38.8
1064
1083
1535
3410
-259
A、在气温为-50℃的地方不能选用水银温度计 B、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C、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D、-200℃的氢为液态 -
5、如图所示,有三个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的示数为5℃ B、乙的示数为9℃ C、丙的示数为12℃ D、三个温度计中丙的分度值最大
-
6、医院里的B 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A、声音响度太小 B、声音响度太大 C、声音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D、声音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
-
7、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A、
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桌面同一位置 B、
用相同大小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音调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
8、如图是古时的一种乐器排箫又叫做“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故成语有云“参差不齐”。关于排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色 B、箫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C、悦耳动听的箫声也可能成为噪声 D、停止吹奏,箫声不会立即消失
-
9、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平均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4,那么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9︰8 B、8︰9 C、1︰2 D、2︰1
-
10、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生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华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
11、学习物理时经常要对身边的物理量进行估测,下列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A、初中学生100m跑的成绩为15s 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340m/s C、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 D、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
12、小红在实验室利用电热器加热,完成了冰的熔化实验,并描绘出冰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实验时,冰的质量为0.5kg,相同时间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
(1)BC段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计算出冰的比热容?
-
13、在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物质
质量/g
升高10℃加热时间/s
升高20℃加热时间/s
升高30℃加热时间/s
牛奶
350
260
520
650
豆浆
350
220
330
550
(1)实验中通过(选填“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2)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使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本实验采用的是方案(选填“一”或“二”)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下,牛奶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豆浆吸收的热量,这表明(选填“牛奶”或“豆浆”)的吸热能力更强。
(4)如图乙是温度﹣时间变化图像,其中是牛奶的温度﹣时间图像。
-
14、小余和小乐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1所示。(1)、在实验中,小余试触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如图2所示,根据你的分析,你认为原因可能是。(2)、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连接了如图3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选填“发光”或“不发光”),原因是:。(3)、请在图3上只改动一根导线,符合L1、L2并联,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A2测灯L2的电流,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4)、他们连好电路后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见表:
实验次数
A处的电流IA/A
B处的电流IB/A
C处的电流IC/A
1
0.10
0.12
0.22
他们下一步应该做的是。
A.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B.改变电流表的量程或换电流表再测几次
C.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电流值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要使电流表测两只灯泡的总电流,开关S只控制灯L1 , 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补全电路,并在虚线框中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
16、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12V,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元件连接成电路,要求: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灯泡变亮。
-
17、两段材料相同、长度相等、横截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导体A、B,A比B的横截面积大,它们的电阻关系是RARB;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如图所示,则通过它们的电流关系是IAIB。另有两盏灯串联在同一电路中,但是灯L1比灯L2更亮,则通过它们的电流关系是I1I2。(以上三空均填“>”“=”或“<”)
-
18、甲和乙两种物质比热容之比为1∶2,分别由甲和乙两种材料组成的物体吸收同样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4,则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为;不断弯折铁丝,铁丝的温度升高,是通过的方法增大铁丝内能的。
-
19、用两种等质量燃料先后给同一杯2kg的水加热,甲燃料燃尽后,水的温度上升了10℃,水吸收的热量为J,再用另一种乙燃料加热,燃料燃烧一半后,水的温度又上升了10℃,甲、乙两种燃料的热值之比为。(全过程无能量损失)
-
20、在如图所示电路中,开关S闭合时,规格相同的灯泡L1、L2均能发光,图中甲、乙、丙为电表,粗心的小明在读数时只在纸上随意记录了一些数字:0.3,0.6,1.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L1和L2并联,甲、乙、丙示数分别为0.6V、0.3A、1.2A B、L1和L2并联,电源电压为1.2V,通过L2的电流为0.3A C、L1和L2串联,甲、乙、丙示数分别为0.6A、0.3V、1.2V D、L1和L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为0.6A,L1、L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0.3V、1.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