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向一块方形玻璃砖,该玻璃砖上、下表面平行。画出该光线射入玻璃砖和从玻璃砖射出时的光路。(均保留作图痕迹)

-
2、甲、乙两个正方体实心玻璃砖,边长之比::2,则:;在玻璃砖内嵌入金属丝制作的各种图案就可以制成精美的工艺品,现有一大一小且中间嵌有大小相同的金属月季花正方体玻璃工艺品A、B,如图,其质量分别为、 , 边长分别为、 , 通过这些数据可推导出玻璃砖的密度为。

-
3、如图所示为“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在实验中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2s,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选填“大”或“小”)。

-
4、如图所示的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处发生的物态变化伴随着(选填“吸热”或“放热”);图中②处水蒸气有的形成小水滴,有的形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图中③处温度较高时冰晶会(填物态变化)变成水滴,与空中的小水滴一起形成雨。

-
5、同一密封完好的袋装食品,分别位于不同海拔处,表现出“瘪”“鼓”两种不同的外形,如图所示。从甲图到乙图,袋子里空气质量 , 袋子里空气密度(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6、薛悟理同学预习时看到书上的实验描述:将发声的扬声器对准烛焰,烛焰会颤动,于是用家中的音响进行实验,如图所示,果然观察到了现象,此现象说明声波能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细心的他为了防止自己实验时打扰到正在屋里做作业的哥哥,将哥哥的房门关好,这是在减弱噪声。

-
7、小明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测量了四种固体的质量与体积,把它们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表示出来,根据图像同学们做出如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B、 C、 D、 -
8、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F光源、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打开光源,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得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照相机应用了该次实验的成像规律 C、光源向左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得到清晰的像变大 D、将图示光源和光屏位置颠倒,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
9、某同学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探究碘升华现象,图甲中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加热,图乙中将碘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沸点为 , 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中,不会出现碘的熔化现象 B、两次实验中的碘锤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 C、图乙实验不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D、图甲实验中,水浴法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
10、 甲乙两辆车,沿平直的公路同向行驶。某一过程中它们的运动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车前6s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8~10秒时,甲乙两车在靠近 C、第20秒时,两车的速度相同 D、第8秒时甲车的速度是10m/s -
11、请你在甲、乙虚线方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使得两束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关于适镜放置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都为凹透镜 B、甲、乙都为凸透镜 C、甲为凹透镜、乙为凸透镜 D、甲为凸透镜、乙为凹透镜 -
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红、绿、蓝叫作色光的三原色 C、利用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对光有会聚作用 D、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
1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玻璃板水平向右平移1cm,蜡烛A的像向右移1cm B、当蜡烛A距玻璃板8cm时,其像与蜡烛A相距8cm C、移去B,在B位置上放光屏,则光屏上能接收到蜡烛的像 D、改变蜡烛A的位置,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
1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住宅每层楼高度约3m B、人心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1s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600g D、黑龙江省漠河市1月平均气温约
-
15、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待测液体中立刻读数 B、图乙: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C、图丙:温度计读数时,视线沿A、B、C方向均可 D、图丁:温度计的读数是38.4℃ -
16、如图所示,小明利用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等工具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填公式)
(2)实验中测得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位置的路程为 , 若通过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为 , 则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3)实验中使斜面坡度较小,目的是。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那么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选填“偏大”或“偏小”)。
(5)若实验中上半路程、下半路程、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 则三个速度从小到大的关系是。
-
17、一辆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5s后司机听到山崖反射的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800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鸣笛时,汽车与大山的距离是多少米;
(2)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
18、某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表达式为s=20t(m),请在图甲中画出小车运动的s﹣t图象,在图乙画出v=30m/s小车运动的v﹣t图象。

-
19、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一束光贴着垂直于平面镜的纸板,从A点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ON是法线,入射角∠AON=30°。已知纸板上∠NOB=30°,∠NOC=45°,∠NOD=60°。则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将沿着图中的方向射出。

-
20、甲同学骑自行车沿直线公路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一同原路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相遇前甲的速度是相遇后甲的速度的3倍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两同学相遇时甲行驶了4km 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平均速度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