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不属于物理学学习内容的是(  )
    A、声现象和光现象 B、热现象和力现象 C、遗传与变异 D、电现象和物质结构
  • 2、超声波加湿器以体积小、静音、加湿均匀面深受用户喜爱,超声波加湿器原理是什么呢?如图甲是某款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振子每分钟向水箱中发射900万次高频振荡波,将水打散成直径为3~5微米的细小水雾颗粒(水蒸气分子直径约0.4纳米),将其喷在空气中,增加空气湿度,物理学中将某一温度下。空气中水蒸气量与该温度下饱和水蒸气量的比值叫做该温度下的空气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研究表明:相对湿度越大,水蒸发得越慢,为此人们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干湿球湿度计”测定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干湿球湿度计是用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玻璃泡裸露的称为干球温度计,用湿棉布包裹住的称为湿球温度计。已知部分室温(干球温度)下的相对湿度表如下所示

    相对湿度

    干球湿度℃

    干湿球温度计示数差

    1℃

    2℃

    3℃

    4℃

    15

    90%

    80%

    71%

    62%

    18

    91%

    82%

    74%

    66%

    21

    92%

    83%

    76%

    68%

    24

    93%

    85%

    79%

    74%

    (1)、超声波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能传递的特点制作面成的,该款加湿器产生的超声波频率为Hz;
    (2)、加湿器工作时,喷出的水雾最终使空气湿度增大的原因是:水雾发生了(填物态变化名称);
    (3)、如图乙所示的干湿球湿度计的玻璃泡部分已被遮挡。由图可推测干球温度计是(选填“A”或“B”)根据两温度计的示数,对照湿度表可知:此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
    (4)、某天中午,小明看到干球温度计的示数为26 , 湿球温度计示数为21。到了晚上,小明看到干球温度计的示数为15。湿球温度计的示数为10。请你判断中午和晚上哪个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大。(写出判断依据)
  •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未挂钩码时杠杆静止后如图甲所示,实验时需向(选填“左”或“右”)调节杠杆右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实验过程中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实验时测量
    (2)、如图乙所示,此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杠杆两边的钩码下各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杠杆将(选填“保持平衡”“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
    (3)、如图丙所示是一个加宽的杠杆装置,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若只将左侧的钩码改挂到A点正上方的B点,力臂是线段(选填“OA”“OB”或“AB”)。
  • 4、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将手按在同一水平接触面上滑动时,感觉受到的阻碍也是不同的,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有关。
    (2)、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前,应先观察不同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目的是为了
    (3)、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前,应在位置先调零再使用。
    (4)、实验过程中,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此实验是根据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 5、某实验小组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如图所示,从结构来看,压强计的U形管(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选填“液体”或“空气”)对左侧液面的压力使压强计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升高。
    (3)、如图所示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中水面的来反应被测压强大小的,这种实验方法是法。
    (4)、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进行交流,为了使实验过程中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对比更加明显,下列方法中有效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U形管中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 B、U形管中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 C、容器中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
    (5)、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水面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该装置(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 6、在物理课外拓展活动中,力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用不可伸长的细线PAB两个形状相同的不吸水的长方体连接起来,再用不可伸长轻质细杆QAB两物体悬挂后,放入底面积S=30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细杆Q上端接有一个力传感器,初始时B物体与容器底刚好接触但没有压力。从t=0s时开始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水始终未溢出),注水速度v=120cm3/s。已知AB两物体的底面积SA=SB=100cm2ρA:ρB=2:5ρB=1.25×103kg/m3mA=400g , 细线P长度为8cmρ=1.0×103kg/m3g10N/kg。求:
    (1)、A物体的体积。
    (2)、t=14s时,B物体受到的浮力。
    (3)、现从水刚好到A的下表面开始计时,到A刚好浸没为止,写出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 7、如图所示,平底水桶底面积为5×102m2 , 空桶的质量为1kg。桶内装有40cm深的水,水桶放在水平地面上,水对桶底的压力比桶对地面的压力小40N,g取10N/kg。求:

    (1)水对桶底的压强;

    (2)桶内水的质量。

  • 8、人类很早以前就会使用杠杆了。如图甲是我们的祖先在建造宫殿时利用木杆撬动沉重木料时的情景,由此过程可知,其中木杆属于杠杆。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在点A处悬挂个钩码(所用的钩码质量均相同)。
  • 9、某同学利用两个相同玻璃瓶、带孔的橡皮塞、细玻璃管,分别组成如图甲、乙所示的两个装置。用力挤压甲玻璃瓶会看到细管中的水面升高,这个实验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乘坐电梯把乙玻璃瓶从1楼拿到28楼,会看到细管中的水面(选填“降低”、“不变”或“升高”)。
  • 10、我国研制的096战略核潜艇,它在海面航行时排水量为8×103t , 浸没时的排水量为1.5×104t , 最大下潜深度可达600m , 位居世界第一。当096艇悬浮待命时,受到的浮力为N , 下潜过程中,海水对潜艇底部的压强。(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g10N/kg
  • 11、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书包重150N。小丽用70N的力竖直向上提书包,但没有提起,则书包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N , 书包所受合力为N
  • 12、如图甲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小王同学也对二力平衡条件进行了探究,但他在左右支架上装配两个滑轮时没有安装成相同的高度,如图乙所示,你认为(选填“能”或“不能”)用小王的装置进行本次实验。
  • 13、如图所示是体育中考项目——垫排球,某同学竖直向上垫起排球。排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合力方向竖直向;若排球在最高点时受到的外力全部消失,排球将处于状态。
  • 14、小明体重600N , 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匀速竖直向上提升600N的重物A , 提升的过程中,小明用竖直向下的力匀速拉动绳子,使物体A2s内上升1m。已知小明拉力的功率为400W , 不计摩擦和绳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滑轮重100N B、人对地面的压力为400N C、提升重物为600N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D、若机械效率为80% , 则提升的物重为700N
  • 15、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运用下图器材进行“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以下情况对他们得出实验结论没有影响的是(  )


       

    A、整个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没有校零 B、溢水杯中的水没有装满 C、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洒了一些在桌上 D、步骤C中石块触碰到了容器底部
  • 16、细心的小明通过平时观察发现如下现象,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纸片托水的“覆杯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B、拦河大坝“上窄下宽”,是为了能够承受水深处的较大的压强 C、飞机获得升力是因为其上表面空气流速大于下表面空气的流速 D、采血时利用大气压让血液能流进真空采血管
  • 17、如图所示是静静旅游时在宾馆见到的一支旅行用的牙膏(净含量5g),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牙膏盖子上面的竖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B、牙膏盖子中间的尖头是为了增大压力 C、牙膏盖子中间的尖头是为了减小压强 D、牙膏盖子中间的尖头是为了增大压强
  • 18、连通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所示,利用连通器原理来工作的是(  )
    A、   吸管喝饮料 B、   船闸 C、   托里拆利实验 D、   橡皮膜凸出
  • 19、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大小 B、比较甲、丙两图可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C、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D、蚊子尖尖的口器可插入皮肤吸吮血液,利用了甲、乙两图的实验结论
  • 20、下列事例中,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
    A、旅游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给机器的轴承加润滑油 C、推动笨重物体时,常垫滚木 D、雪橇的底部非常光滑
上一页 414 415 416 417 4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