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接缝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第一次

    20°

    70°

    第二次

    30°

    60°

    第三次

    50°

    40°

    (1)、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AO入射时,(填“能”或“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
    (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上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则光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 2、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常见的几个探究实验:

    (1)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变成的振动,便于观察;

    (2)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

    (3)如图丙小明把伸出桌边一端钢尺的长度逐渐变短一些,用相同的力再拨动钢尺,声音的音调变(填“高”或“低”),如果钢尺伸出桌面很长时,拨动钢尺时,可能听不到,此时钢尺发出的是(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正常声波”);

    (4)如图丁,拿一塑料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慢,一次快,发现塑料片划得越快,塑料片振动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选填“高”或“低”)。

  • 3、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甲中小车上方的椭圆形圆圈内的数值是小车到达该位置时从停表读出的时间,则:

    (1)、实验前小华想练习一下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小车的长度为cm,如图丙,秒表的读数为s;
    (2)、在BC段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m/s;
    (3)、小明在实验时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选填“大”或者“小”);
    (4)、如下图,某同学分别画了小车从A到C的运动图像,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__。
    A、 B、 C、 D、
  • 4、请在图中画出光线AO经空气射向水面时,画出反射光线、反射角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 5、2024年10月26日夜晚,我县境内普降小雨。雨后的夜晚,当你迎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选填“较暗”或“较亮”)的地面;当你逆着月光行走在有积水的路上,为了避让水洼,应走(选填“较暗”或“较亮”)的地面,这是由于人在反射光线的另一侧,水面发生的(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反射的光照不到人的眼睛里,而地面发生了(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站在反射光另一侧的人是可以接收到反射光的,使有积水的地面看上去比无积水的地面(选填“亮”或“暗”)。
  • 6、2024年10月20日,我县举行了首届半程马拉松比赛。小明和妈妈来到场边为参加半程马拉松的爸爸加油。

    (1)、相对运动员自己身上的号码簿,运动员是的,相对路边的树木,运动员是的。(以上两空均选填“静止”或“运动”)
    (2)、半程马拉松的路程为21.0975km(计算时取整数),本次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是1小时06分,第一名的平均速度是km/h(保留整数),合m/s(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看到爸爸的身影后,妈妈大声的喊着加油,大声是指大,小明是根据不同判断出是妈妈喊的加油声(以上两空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4)、号码簿上号码看起来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只与之相同的颜色进入我们的眼睛,其余的颜色都被吸收了。试想,在没有任何其它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在绿色的叶子上,绿色的叶子看起来是色。
    (5)、负责警戒的警车安装了倒车雷达利用(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测量车尾到障碍物的距离,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 7、甲、乙两名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4s~12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慢
  • 8、如图所示,身高1.7 m的某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平面镜AB长0.9 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 m。下列关于物、像、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同学通过此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B、该同学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为2 m C、该同学离平面镜越近,在镜中成的像越大 D、该同学能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高0.9m
  • 9、2024年10月31日,某中学举行了秋季运动会,下列估测正确的是(       )
    A、操场一圈的长度约为400m B、中学生跑完100米的时间约为9min C、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20km/h D、男生立定跳远成绩约为2.1m
  • 10、某些老师经常借助于扩音机进行课堂教学,如图所示,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关于扩音机的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     )

    A、提高声音的音调 B、增大声音的响度 C、改变声音的音色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 11、学校歌咏比赛,坐在教室的同学听到操场上同学的歌唱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歌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听到的歌声是空气传来的 C、女高音清脆的歌声的音调低 D、男中音高亢的歌声是超声波
  • 12、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30m,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2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m/s,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
    A、2m/s B、2.4m/s C、2.5m/s D、3m/s
  • 13、下列对速度公式v=st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 D、当通过的路程相同时,所花的时间越少,物体的速度越大
  • 14、2024年10月16日,在2024国际射联射击世界杯总决赛中,中国选手、山东名将李越宏在男子25米手枪速射决赛中,勇夺冠军。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射击比赛“三点一线”的瞄准原理相同的是(       )
    A、林中树影 B、水中倒影 C、镜中汽车 D、空中彩虹
  • 15、小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分别为18.52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消除测量误差 B、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C、数据“18.50cm”中最后一位“0”无意义,应删去 D、最终的测量结果为18.41cm
  • 16、在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杯中水量多少的关系时,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将手指润湿后沿着高脚杯杯口摩擦,并多次改变杯中水的多少,比较声音的高低,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 17、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实验中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选择的蜡烛A、B应该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2)、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A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三幅图中,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将物理课本放在像与玻璃板之间,则从蜡烛A的一侧透过玻璃板(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像。
  •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cm;
    (2)、实验操作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3)、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应该将光屏向(选填“上”或“下”)方调节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 19、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LAB=1.6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4)、在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vAB会偏(选填“大”或“小”);
    (5)、若将斜面的倾角增大,小车仍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的平均速度将(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 20、某同学在“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 这说明音调是由决定的;
    (2)、如图乙所示,用一只手将钢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钢锯条一端,听其发出声音的响度;再用力拨钢锯条,这时钢锯条的振幅(选填“变大”或“变小”),声音的响度(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3)、当钢锯条伸出桌沿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却听不到声,这是由于钢锯条振动的频率小于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上一页 318 319 320 321 32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