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小明将A、B两种不同的金属片分别插入土豆,制成“土豆电池”。闭合开关S,发光二极管发光,电压表有示数。下列关于该电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片 B 是“土豆电池”的正极 B、在“土豆电池”外部,电流从金属片A 流出,从金属片B 流入 C、若发光二极管处开路,则电压表将没有示数 D、若断开开关,电压表无示数,则A、B两金属片之间没有电压
  • 2、如图甲所示为部分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的强弱情况,束缚能力越弱越容易失去电子。现用丝绸摩擦石蜡,然后将该石蜡靠近轻质小球,发现它们相互排斥,再将石蜡触碰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金属箔片张开,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属箔片一定带负电 B、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C、丝绸和石蜡摩擦过程中,石蜡一定失去电子 D、验电器的金属球和石蜡接触后,验电器金属球带负电,丢失了部分正电荷
  • 3、小科探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将一个由A 和B 两部分构成、两端开口的玻璃制品的底部扎上橡皮膜,做成容器,A、B的横截面积分别为SA和SB,且 SA=2SB=40cm2 实验过程如下:(容器壁的厚度忽略不计, ρ=1.0× 103kg/m3)

    ①将容器固定在放有电子秤的铁架台上,使橡皮膜刚好与电子秤完全接触,且电子秤的示数为零,如图所示。

    ②往容器内分三次缓慢倒入适量的水,将收集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③继续往容器内缓慢倒入 60g水后,水进入了容器B 部分,且在B 内的高度为1cm;然后继续在容器内分三次缓慢倒入适量的水,再将收集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④计算水对容器底的压强。

    次序

    1

    2

    3

    4

    5

    6

    容器内水的质量/g

    60

    100

    160

    240

    300

    360

    电子秤的读数/g

    60

    100

    160

    280

    400

     

    容器内水的深度/cm

    1.5

    2.5

    4

    7

    10

    13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a

    150

    250

    400

    700

    1000

    1300

    (1)、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填写的数据为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与水的深度(填“成正比”或“成反比”)。若在一底面积为 4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装入300g水,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a,与表格中第5组数据对比可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受到的重力大小(填“有关”或“无关”)。
    (3)、容器A 部分的高度为cm。完成实验后,小科将一块小合金块浸没在容器中,B 内水面上升了1cm,电子秤的读数增加了80克,则合金块的密度为g/cm3
  • 4、潜艇在水舱内无水时漂浮于海面,可以通过充入适量海水实现潜入海中,某新建造的潜艇质量为 3.3×106kg,海水密度为 1.1×103kg/m3,g取10 N/ kg。

    (1)、工程师对潜艇进行试验,发现水舱内无水的潜艇居然在海水中沉没,最终静止在水平船坞底部,如图甲所示。已知船坞底部对潜艇的支持力为 6.6×105N,则潜艇的体积有多大?
    (2)、为了实现水舱内无水时潜艇刚好悬浮在海水中,工程师先将潜艇切割成两段,然后在这两段之间加入增补舱段,如图乙所示,建成的潜艇如图丙所示,已知增补舱段的质量为 4.4×104kg,则增补舱段的体积有多大?
    (3)、在此基础上,工程师将潜艇内的部分原设备更换为更(填“轻”或“重”)的新设备,即可实现在水舱内无水时潜艇漂浮于海面。
  • 5、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同学们分别利用下列器材进行测量浮力的实验:1个小球、溢水杯、天平、小烧杯、水和酒精。实验过程如下:

    ①向溢水杯中注满水,然后将小球轻轻放入溢水杯中,待小球和液面都静止后,用天平测量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7 g。

    ②将溢水杯中的水全部倒出并擦干,然后向溢水杯中注满酒精,然后再将擦干的小球轻轻放入溢水杯中,待小球和液面都静止后,用天平测量出溢出酒精的质量为24g。

    (1)、由上述实验可知,小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
    (2)、请你分析小球在水中和酒精中静止时所有可能的状态。 (ρ=0.8×103kg/m3,g取10 N/ kg)
  • 6、为拓展能量来源,我国推广种植一种生物柴油树————麻疯树,其果实内含有果仁油,果仁油可溶于有机溶剂,常通过浸取法提取果仁油,再低温蒸馏得到生物柴油,主要过程如图所示。

    (1)、在果仁粉碎物中加入过量有机溶剂并加热,可以推测果仁油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2)、将固液混合物静置分层后的操作①为
    (3)、浸出液恒温蒸发溶剂过程中,果仁油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用蒸馏法从果仁油中提取生物柴油时,生物柴油的产率受温度的影响如表所示。根据相关信息,小海认为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佳温度为 65C请判断小海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温度/℃

    25

    35

    45

    55

    65

    75

    85

    产率/%

    63

    71

    86

    90

    95

    95

    88

  • 7、某校举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由学生抽签确定考查的实验内容,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相关实验。

    (1)、A组实验有:①过滤含泥沙的食盐水;②蒸发氯化钠溶液获得晶体;③测某种盐水的密度。小科抽到的是A组中的一个实验,需要的器材如图甲所示,则他抽到的实验是(填序号)。
    (2)、小明抽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时,他发现滤液是浑浊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点)。
    (3)、甲型 H1N1流感病毒的直径为0.08~0.2μm,带有病毒的飞沫直径一般为1~10μm,能有效防控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的N95专业口罩的过滤孔径在0.1μm左右。由此你对过滤有何新的认识?(写出一点)。
    (4)、在实验室中可用图丙的装置来分离水和酒精,其原理是
  • 8、如图甲所示,水平放置的方形容器里有一个重为8 N、边长为10 cm的立方体物块M,M 与容器底部非紧密接触。用流速恒为5mL/s的水流向容器内注水,容器中水的深度h 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g取10 N/kg)(   )

    A、物块 M 的密度为 0.8×103kg/m3 B、当t=140s时,物块M 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 C、当t=140s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小为15 N D、图乙中a 的值为10
  • 9、三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的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将烧杯放在同一个水槽中,静止时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个烧杯所受浮力相等 B、乙液体的密度最小 C、丙液体的密度比水小 D、三种液体的密度相等
  • 10、已知20℃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32g。20℃时,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忽略溶剂的损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丁>丙>甲 B、丙中溶液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25 C、丁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硫酸铜50℃时的溶解度比20℃时的大
  • 11、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产品,小晨用木糖醇和50g 的水配制了一杯约为50℃的溶液给患糖尿病的爷爷饮用。结合木糖醇的溶解度表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30

    50

    70

    木糖醇的溶解度/g

    70

    84

    93

    A、爷爷想要糖水再甜一点,小晨可以将糖水降温或加入木糖醇 B、若想把这杯糖水配制到最甜,则最多可以溶解木糖醇42g C、小晨又配制了70℃和50℃时最甜糖水各一杯,两者溶质质量分数之比为93:84 D、爷爷拿到糖水后发现杯底无固体,小晨判断糖水还未饱和
  • 12、如图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①的影响 B、人工降雨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 C、破坏亚马孙雨林会造成⑤的减少 D、图中②所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水汽输送
  • 13、如图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杯子的水中,甲杯中橡皮泥沉入水底,乙杯中橡皮泥浮在水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大小为FF B、橡皮泥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F=F C、原先甲、乙两杯中液面高度为 D、原先甲、乙两杯中液面高度为 <
  • 14、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下列欲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原来2倍的方法,最可行的是  ( )
    A、将20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B、将 20g 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 C、向10g 10%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 40%的硝酸钾溶液 D、向10g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 硝酸钾固体
  • 15、用细绳系着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弹簧测力计竖直放置,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 N;把物体慢慢浸入水中,当物体的一半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2 N。此时用剪刀把细绳剪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    )
    A、6 N B、8 N C、12 N D、4 N
  • 16、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知道某透镜的焦距f 为多少,做图甲中的实验,镜面垂直于阳光,在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与白纸间距s 与对应的白纸被烤焦的时间t,绘出图像乙,则可判断该透镜的焦距 f 为

    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所示),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L=u+v),绘出如图丁所示的图像(以f 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 (用f表示)。

    查阅资料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 n=A'B'AB=vu,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u=1.5f时,n=

  • 17、光“跑”得很快,而且很“聪明”。科学家费马在1662年发现了“最短时间原理”:即光从A 点到达B 点所经过的路径肯定比任何其他路径所用的时间短。

    (1)、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的传播最快,可达3×108(填速度单位),在空气中次之,在水中会更慢。
    (2)、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速相同,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光从一个点射到另一个点时总是沿着传播的。
    (3)、传说一位古罗马将军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将军饮马”问题:如图甲所示,将军从军营A 出发先到河边饮马,再去同侧的 B 地开会,若途中速度不变,应该怎样走才能用时最短?请你根据“最短时间原理”画出将军的行走路线。
    (4)、大自然的进化十分神奇,据说蚂蚁、狗等动物也掌握了最短时间原理。如图乙所示,狗在岸上的A 处,发现主人在河面B 处呼救,狗会本能地选择用时最少的路线去救主人(设狗在岸上和水中均匀速且在岸上速度大),则狗前进的大致路线是A→ (填“O1”“O2”“O3”“O4”或“O5”)→B。
  • 18、家庭的防盗门上通常会装有“猫眼”,我们可以在室内通过猫眼观察到室外的情况,但反过来室外很难通过猫眼观察室内。如图所示为猫眼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室外物体首先会通过凹透镜成一个缩小的虚像,然后室内的观察者再利用第二个凸透镜作为放大镜去观察前面那个虚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f 和两透镜间距d 满足(填 0<f<d2d2<f<d或“f>d”)。
    (2)、为了实现猫眼的效果,其凹透镜对光发散的效果应远大于凸透镜对光会聚的效果。于是对于室外的观察者而言,可以忽略猫眼中凸透镜的作用。最后,之所以室外观察者无法看到室内物体的像,是因为当室外的人眼睛贴着猫眼观察时,室内物体的像距离眼睛太近从而无法被眼睛看到。自此可知,这要求凹透镜的焦距大小应(填“非常小”或“非常大”)。
  • 19、周末小梓和同学一起参观字画展览,他透过一个玻璃展柜观看展品时看到了自己的像,他联想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于是想利用一把刻度尺粗略地测量这个用薄玻璃板封闭的展柜的深度,如图甲所示。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相关内容:

    (1)、小梓将刻度尺垂直于玻璃板放置,并且使刻度尺的对齐玻璃边缘。
    (2)、向展柜内部看去,观察与重合的刻度位置,他认为这个读数就是玻璃展柜的深度,其科学依据是
    (3)、回程时小梓所坐的轿车安装了汽车抬头显示系统(简称 HUD),如图乙所示,HUD可将水平显示器上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可看作平面镜)呈现在司机正前方,方便安全行车。请你在图丙中作出显示器内箭头AB 的像A'B'。
  • 20、《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造成“看不见”的原因是光的。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 处后加适量水,从A 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 处,用激光笔从A 点向(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 处看到像的位置将(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