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图所示为呼吸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是通过实现的,

    (2)过程B是指 ,它和过程D是通过实现的;通过B 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中的含量增多、含量减少。

  • 2、《天工开物》中记载古人挖煤时的情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指挖煤时发现一种“毒气”(现俗称瓦斯)。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无色、易燃、有毒、密度比空气小。

    (1)古人挖煤时,先打通竹子中的节,并将一端削尖,插入煤层中,待“毒气”沿竹子内部通向高空后,矿工再下到煤井挖煤。这种做法主要利用的瓦斯的性质是

    (2)在现代,人们用氢氧化钠来吸收“毒气”中的硫化氢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H2S=+2H2O,请将空格处补充完整。

  • 3、某物质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为了确定该物质的组成,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其中浓硫酸、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部分固定装置省略)。称取0.84g 待测物完全燃烧后,称得D装置增重1.08g, E装置增重2.64g。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该物质一定含有C、H元素,没有氧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C、H、O元素 C、B装置的有无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D、用充有空气的储气球代替装置A、B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 4、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的装置如下图。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 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约是(  )

    A、40 mL和60 mL B、60 mL和40 mL C、50 mL和50 mL D、20 mL和80mL
  • 5、图甲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实验示意图,图乙表示该植株的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曲线,图丙表示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和释放速率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点6时和19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乙图中限制AC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丙图中24 小时内不进行光合作用的时段是0~5时和20~24时 C、丙图中光合作用速率最高时,每小时利用CO2的量是56g D、丙图中测得该植物一昼夜O2的净释放量为300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作用速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大于300mg
  • 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
    A、 甲表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变化 B、 乙表示加热氯酸钾(含少量MnO2)制取氧气时固体物质种类的变化 C、 丙表示双氧水(含少量MnO2)分解时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化 D、 丁表示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都相等的双氧水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
  • 7、1.69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推断:

    ①一定含C、H; ②一定不含O; ③可能含O; ④一定含O; ⑤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2;⑥分子中C、H的原子个数比为1: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①③⑥ D、①④⑥
  • 8、在进行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中,有如下四个实验装置,其中既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又能体现其化学性质的实验是(  )
    A、 B、 C、 D、
  • 9、图中甲是肺内压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曲线ac段表示吸气 B、图甲曲线ab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 C、图甲曲线ce段表示呼气 D、图甲曲线de段时,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
  • 10、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和量程体积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将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10mL刻度处慢慢前移到约

    A、1mL刻度 B、5mL刻度 C、9mL刻度 D、8mL刻度
  • 11、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表示该物质一定不能燃烧的点是(  )

    A、N、 P点 B、P点 C、M、 P点 D、Q点
  • 12、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 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
  • 13、实验室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通常有以下操作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装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③②⑥ C、②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 14、下列过程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蜡烛燃烧②食物腐烂③呼吸作用④钢铁生锈⑤火药爆炸

    A、①②③④ B、①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5、如图甲所示为某型号室内加热器,有高温和低温两个挡位,额定电压为220V,高温挡和低温挡的额定功率分别为3420W和1000W,简化电路如图乙所示。

    (1)、在额定电压下,使用高温挡工作2h,电加热器消耗多少度电?
    (2)、电阻丝R2的阻值为多少?
    (3)、关闭其他所有用电器,单独使用该加热器在低温挡工作15分钟观察到表盘(如图丙所示)转动600转,此时加热器低温档的实际电功率为多少?
  • 16、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为100N的物体提升到高处,小科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滑轮组。当他用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的拉力F拉绳时,重物上升的速度v和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分别如图丙和丁所示。不计摩擦和绳重,绳对滑轮的拉力方向均可看成在竖直方向。求:

    (1)、在1~2s内拉动绳子的距离;
    (2)、在2~3s内,拉力F的功率P;
    (3)、在2~3s内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17、某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称取该样品22.8g,加入到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碳酸钠与稀盐酸恰好充全反应,气体完全逸出,得到不饱和NaCl溶液。反应过程中测得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试回答:

    (1)、生成CO2的质量为
    (2)、22.8g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3)、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 18、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建模:

    (1)、如图甲表示食物营养物质中的在消化道里被消化的过程。
    (2)、图乙中物质Ⅲ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中的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人体各部位。
    (3)、如图丙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最先到达图中心脏四个腔中的(填序号)
    (4)、当血液流过人体不同部位时,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能用丁图曲线表示的有_________(可多选)。
    A、血液流经小肠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B、血液流经肺部时CO2含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大脑时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D、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时CO2含量的变化
  • 19、以下为探究“电流产生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在甲图实验中,小明选择煤油做为烧瓶内的液体而不是水,这样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煤油不导电,另一方面是因为两者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热量时,玻璃管内煤油液面上升更;(选填“明显”或“不明显”)
    (2)、小明测量管内液面上升高度,得到数据并填入下表。然后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改变电流大小,重复上述操作,获得多组数据;

    实验次数

    电流/A

    通电时间/s

    电阻/Ω

    管内液面上升高度/cm

    1

    0.3

    30

    10

    1.5

    2

    0.6

    30

    10

    6.2

    3

    0.9

    30

    10

    12.8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3)、小明想研究“电流产生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他应该用图乙中的B瓶与图甲中的A瓶(选填“串联”、“并联”或“串联、并联都可以”);
    (4)、小明在进行题(3)所述实验时,观察到两烧瓶玻璃管内液面上升高度不明显,除延长通电时间外,还可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从而实现在相同时间内获得更明显的实验现象。
  • 2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总书记的号召下,绿色环保意识早就深入我们的生活。小组同学对某工厂排放的气体成分进行探究,猜想可能含有CO2、CO、H2、H2O这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该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气体的组成,结合“气体检验一气体净化一气体转化一气体检验一尾气处理”的思维模型,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已省略)。

    【实验操作】拉动注射器,让废气依次通过装置。

    【实验分析】

    (1)、装置D体现的是上述思维模型中的
    (2)、能证明废气中有水蒸气存在的现象是
    (3)、小衢在进行探究废气组成的方案设计中提出:将上图B瓶中的澄清石灰水更换为氢氧化钠溶液,可实现废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完全吸收。你认为小衢的观点是否可行,请说出理由?
    (4)、【反思评价】小柯根据D中的粉末由黑色变为红色,得出废气中存在一氧化碳。小溪认为该结论不够严密,若废气中存在氢气也会出现上述现象。为了检验氢气是否存在,还应在上图什么位置添加一个怎样的实验装置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