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联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统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浙江省宁波鄞州区九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2017-2018学年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模拟试卷
-
1、【情境·问题】王亚平等3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他们在微重力环境中演示了“浮力消失”的趣味实验。地球上的同学将一个乒乓球按压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迅速上浮最终静止,如图甲;王亚平用相同的乒乓球做了该实验,静止后如图乙。(1)、问:用外力将乒乓球压入水中后撤去外力,为什么地球上的乒乓球会迅速上浮直至漂浮,而太空中的乒乓球却保持不动?(2)、【温故·过关】
活动1:根据图中的几个实验现象,梳理“浮力”知识点。
浮力:
①浮力是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托的力。
②浮力产生的原因: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例,由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随着深度增加液体压强会变 , 但物体的侧面受到的压力相互抵消,而物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 , 两个压力的差值即表现为浮力,可表示为 。
③浮力的方向 , 作用点在 , 施力物体是。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G,读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则 。
(3)、活动2:为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器材有细线、圆柱体、不规则体(和圆柱体等体积)、烧杯、弹簧测力计、水、浓盐水等,实验操作如图所示。①如图甲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
②如图乙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
③如图丙探究浮力与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液体的密度。
④如图丁探究浮力与的关系:控制各变量,改变物体的形状。
⑤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和无关。和越小,所受浮力越小。
(4)、活动3: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时,可用“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实验探究】通过下列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①实验步骤:
Ⅰ.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石块和空的小烧杯的重力,记为G石和G标。
Ⅱ.往溢水杯中加水,直至液面到达溢水口处。Ⅲ.将弹簧测力计下的石块缓缓地浸没于溢水杯中,待小烧杯接完水后,读出 , 记为F1。
Ⅳ.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接完水后的小烧杯与水的总重力,记为F2。
Ⅴ.算出石块受到的浮力 , 排开水的重力 。
Ⅵ.重复实验。实验结果:F浮=G排水。
②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中,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是通过测得溢出水的重力来测定的,这里使用了法。
【理论探究】第一步:建立模型,选取浸没在液体(密度为ρ液)中的立方体(边长为a)进行研究,如右图所示。第二步:理论推导,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阿基米德原理。请你写出推导过程。[提示:推导过程中所用物理量需要设定(可在右图中标出)]
-
2、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B放在水平桌面上,两容器中水的深度相等,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别为pA和p3 , 则pAPB;将压强计橡皮膜朝下分别放入两容器的底部,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分别为 和△hB , 多次实验发现 均小于 ,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3、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下端蒙上橡皮膜。描述橡皮膜外表面在不同情境中的形状变化。(1)、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入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当玻璃管移动到管内液面和水槽液面恰好相平时,橡皮膜的形状是 (选填“凸面”“凹面”或“平面”),试说明理由:。
-
4、某实验小组用如图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为使实验现象明显,U形管中的液体选择(选填“有色”或“无色”)的更好。(2)、在图甲中,固定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多次改变探头朝向,这是为了探究在同种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向的压强大小关系。(3)、比较甲、乙两图可知,在同种液体内部,深度越大,压强。比较两图可知,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
5、某学习小组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进行如下实验。(1)、图甲是U形管压强计,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金属盒上的橡皮膜选用的是(选填“易形变”或“不易形变”)的。(2)、如图乙,将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朝上,逐渐浸入至水中某一深度,压强计上反映的是橡皮膜(选填“上方”“下方”或“各个方向”)水产生的压强。压强大小可用来反映,此处采用的科学方法是。将金属盒放入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旋转金属盒橡皮膜的朝向,发现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不变,说明了。
-
6、【情境·问题】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再次刷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它一路下潜到10909m,成功抵达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底,如图甲。“奋斗者”号能拍摄海底地形、地貌、海底生物等;可利用机械手对海底地质、沉积物等进行采集。海底深渊的科研,是地球演化、生物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我国正深入探索中。如图乙是潜水器上浮至海面的画面。(1)、问:潜水器“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深海,最大的困难是什么?(2)、【温故·过关】
活动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梳理“液体压强的特点”知识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对容器有压强。
②液体具有流动性,因而对容器有压强。
③液体内部向方向都有压强。
④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3)、活动2: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梳理“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知识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液体的压强大小与 有关,随其增加而。
②压强还跟液体的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4)、【归纳·知新】活动3:建立数学模型:假设液面下深度为h的A处有一液柱,底部有一“液片”,面积为S,液片受到的向下的压强只与液片上方的液柱有关,压强是由此液柱的重力作用在面积为S的液片上产生的。
问:①“液片”受到的压强是多少?
m液=(用ρ液,S,h,g字母表示),
②为什么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液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
-
7、如图,用力把重力G=3N的测力计压在水平桌面上,测力计对桌面的压力F=50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 桌面的面积 用题中物理量符号写出测力计对桌面的压强表达式为 , 该压强的大小是Pa。
-
8、如图所示,一个装有水的平底密闭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两次放置时,瓶对桌面的压力分别为F甲和 F乙 , 瓶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 p甲和 p乙 , 则( )A、 B、p甲>P乙 C、 D、
-
9、如图所示是切年糕的场景,爸爸说将年糕竖着切(图甲)比横着切(图乙)要省力。竖着切更省力的原因是减小了。
-
10、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应佩戴安全头盔并扣好系带。如图所示,系带设计得比较宽是为了( )A、增大压力 B、减小压力 C、增大压强 D、减小压强
-
1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利用多块完全相同的铁块和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2)、对比甲、丙两图,该同学认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这个观点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12、【情境·问题】在气球下面放一枚钉子(如图甲),气球很容易被刺破,而在气球下面放密密麻麻的钉子时,即使用很大的力压气球,气球也很难被钉子刺破(如图乙)。(1)、问:钉子数量增加后,就很难刺破气球,为什么?(2)、【温故·过关】
活动1:为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实验中用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 , 这种方法叫。
②通过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③通过乙、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活动2:压强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如同速度一样。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公式为v=s/t,单位是复合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m/s。对照速度,补充完成压强的定义、意义、公式、单位等的内容。①压强是单位受到的。
②压强引入的目标意义:可以比较的效果。
③压强的计算公式:。
④压强的单位有(多写几个复合单位),国际单位中主单位是 ,简称“帕”。
⑤1帕的意义: , 请举出生活中压强为1帕的事例:。
(4)、活动3: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问:图甲和图乙的事物分别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
图甲:。
图乙:。
(5)、【归纳·知新】活动4:①如图所示,将砝码放置于薄板上,并依次采取甲、乙、丙三种方式。从甲→丙的过程中,薄板的形变逐渐 , 说明薄板受到砝码对它压力大小的变化是。
②圆柱体重物放置在长方体物体上(如下图甲),两块长方体物体叠放在一起(如下图乙)。请用“斜线”标出甲、乙两图中,下方物体受到的压力的受力面积。
③压力是指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方向是。而压力的大小不与物体的重力直接相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的大小物体重力的大小。
④受力面积并不等同于物体的底面积,同样,接触面积并不一定等同于受力面积。但在特定情况下,即当接触面上的所有区域均受到力的作用时,接触面积受力面积。
-
13、把卡片放在瓶口上面,再将光滑的扣子放在卡片上。待静止后,用手指使劲弹一下卡片,卡片飞出去,但扣子落入了瓶中,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游戏说法正确的是( )A、扣子静止时对卡片的压力与扣子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卡片被弹开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用光滑的扣子是为了增大扣子与卡片之间的摩擦力 D、扣子不随卡片飞出是因为扣子没有受到惯性
-
14、如图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航母“山东舰”在海上进行科目训练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战斗机从甲板上起飞后,航母受到的浮力变小 B、航母能浮在海面上是因为它受到的浮力大于它的总重力 C、甲板上的战斗机受到的重力与战斗机对甲板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甲板上的战斗机受到的重力与甲板对战斗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
15、小金在进行百米赛跑时经历了加速、减速等阶段,最终冲过终点线。以下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金加速跑时的惯性比减速跑时大 B、小金冲过终点线,停下来时没有惯性 C、小金整个跑步过程惯性大小不变 D、小金在加速、减速等运动状态改变时才有惯性
-
16、如图所示,冰墩墩正协助王亚平完成“天宫课堂”中太空抛物实验。(1)、王亚平轻轻地用食指弹了一下冰墩墩,冰墩墩就做起了空翻动作,这说明。(2)、王亚平将冰墩墩平推给叶光富,冰墩墩并没有像在地球上那样下坠,而是沿着推出的方向做近似匀速前进。
①冰墩墩被推出后,继续前进,因为它具有。
②冰墩墩被推出后并没有像在地球上那样下坠,这是因为。
-
17、小舟骑自行车时发现,猛踩脚踏板提升车速后,自行车能滑行的距离比不踩时远,自行车在较光滑路面上滑行的距离比在粗糙路面上滑行得要远。基于上述生活经验,小舟想:影响物体运动的因素有哪些呢?他进行如下研究,装置如图。
【建立猜想】①……;②物体运动可能与阻力大小有关。
【设计方案】
方案一:在水平木板上不铺材料,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方案二:在水平木板上分别铺上毛巾、棉布和不铺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交流反思】
(1)、方案一的设计,小舟基于的猜想是。(2)、方案二中观察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距离最近,木板表面滑行距离最远。由此现象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可得,不受阻力的小车将。(3)、很多运动项目都需要助跑,如跳远、跳高、扔标枪等,目的是提高成绩,其原因是。 -
18、将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后,每隔0.1秒的位置如图所示。假设小球运动至甲处时,所受所有外力都消失,则推测小球从甲处开始,其运动情况及每隔0.1秒的位置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
19、如图所示,物块放在表面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桌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障碍物而突然停止运动时,车上的物块可能( )A、立即停止运动 B、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C、立即向左倒下 D、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
-
20、【情境·问题】如图甲所示,趴在车顶的运动员完成极限跳跃穿越火圈,场面惊险刺激。(1)、问:结合现象和穿越原因分析图(如图乙),说说为什么火圈伤不了运动员?(2)、【温故·过关】
活动1:根据下面两幅图,梳理“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
牛顿第一定律:
①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小球在对接斜面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斜面所能达到的几乎相等。高度的微小差别是由于产生的。如果完全消除它们,即理想化斜面,则小球能达到的高度恰好相等。如果将对接斜面放至水平且无限延伸,那么小球永远达不到起初的高度,而将持续运动下去。
②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状态或状态(基于大量实验及推理)。
(3)、活动2:如图所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分别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①实验中每次均让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的目的:使小车每次在到达水平面上开始滑行时的速度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实验中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是通过改变来实现的。
③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棉布表面滑行的距离较远,在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选填“快”或“慢”)。由此可以想到雨天驾驶汽车应该(选填“增大”或“减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④推理: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直到变为零,它将做。
⑤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是通过得出了正确结论。
⑥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运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不变的性质。
⑦本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写一种即可)。
⑧小车到达水平面后会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小车具有 , 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的作用。
⑨让同一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还可以探究小车的关系(选填字母)。
a重力势能与质量
b重力势能与高度
c动能与质量
d动能与速度
(4)、活动3:生活中有许多具有惯性现象的例子。将矿泉水瓶装满水但留有一个空气泡,横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A。左右移动矿泉水瓶,则可观察到图(选填“B”或“C”)中矿泉水瓶正在向右移动。惯性
①定义:物体保持状态或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理解:惯性只与物体的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形状及位置均无关。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
(5)、【归纳·知新】活动4:如图甲所示,当在塑料板左右两侧的绳套上悬挂不等重的钩码时,塑料板两侧所受的拉力大小不相等。释放塑料板后,可以观察到塑料板会向钩码较重的一侧移动。如图乙所示,若在塑料板两侧的绳套上悬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稍向下拉动,此时塑料板两侧所受的拉力大小相等,但拉力方向不相反。释放塑料板后,可以观察到塑料板会被拉回至一条直线上并保持静止状态,此时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如图丙所示,若再次在塑料板两侧的绳套上悬挂等重的钩码,并将塑料板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侧绳子保持水平平行状态,此时虽然塑料板两侧所受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松手后,塑料板仍会被拉回至一条直线上并保持静止状态。结合上述实验及实验图示,对二力平衡条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并明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二力平衡:
①二力平衡:指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类型
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力的示意图
相同点
大小;方向;作用在 上
主要区别
作用在物体上
作用在物体上
②相互作用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