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类的科学是一个不断接力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探索“力与运动”关系的道路上,两位科学巨匠完成了关键的交接。

    【伽利略的观点】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牛顿的观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者观点完全不同,牛顿推翻了伽利略的结论 B、牛顿的观点源于伽利略的思想,并将其发展和完善为一个普适的定律 C、伽利略研究了天体运动,牛顿研究了地面物体 D、两者的观点都正确,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并不矛盾
  • 2、应用各种科学方法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中有关科学方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图: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模型法 B、乙图:借助水波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类比法 C、丙图: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B 蜡烛代替A蜡烛的像---转换法 D、丁图: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的实验中---推理法
  • 3、如图所示是一种叫“平衡鸟”的玩具,它是利用鸟嘴停在手指上的,当平衡鸟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鸟嘴受到的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手指对鸟嘴的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C、平衡鸟对手指的压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平衡鸟所受的重力与手指对它的支持力大小相等
  • 4、小江在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之间的折射规律”时,用到的器材及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他先探究了光由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形,将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入射角i

    15°

    30°

    45°

    60°

    75°

    90°

    折射角r

    9.8°

    19.7°

    28.3°

    35.3'

    40.6°

    41.8°

    然后调整玻璃砖与激光笔的位置,使光线由玻璃进入空气;当入射角为38°时,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分析可知此时折射角γ的大小大致在 ( )

    A、15°与30°之间 B、45°与60°之间 C、30°与45°之间 D、60°与75°之间
  • 5、人形机器人因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被评为“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机器人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加速奔跑时,速度越大,它的惯性也越大 B、机器人停止动力后,由于受到惯性力会继续运动一段距离 C、机器人携带重物运动时,由于惯性变大,很难立即停止运动 D、若机器人不慎摔倒,应立即停止所有关节运动,等待惯性消失
  • 6、夜间,当汽车车灯照在自行车的红色尾灯上时,从汽车驾驶员的角度看尾灯会显得格外明亮甚至耀眼。然而红色自行车车身虽然也能被看见,却不会产生同样耀眼的效果。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车身发生漫反射;尾灯也发生漫反射,但反射效率比较高。 B、车身主要发生漫反射;尾特殊设计使其发生镜面反射,将大部分光线反射回光源方向。 C、车身表面光滑,发生镜面反射;尾灯表面粗糙,发生漫反射。 D、尾灯本身能发出红光,而车身只能反射光,所以尾灯更亮。
  • 7、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小科选取一块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他要研究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左右位置的关系,最好选用下列哪个物体( )

    A、 B、 C、 D、
  • 8、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情况中属于减小摩擦力的是( )
    A、轮胎表面的花纹 B、刹车时捏紧刹车闸 C、行李箱底部装轮子 D、涂防滑粉的手
  • 9、在平直的路面上,一个人沿水平方向用 100N的力推一辆重为150N 的小车匀速向西运动,则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
    A、100N, 向东 B、100N, 向西 C、150N, 向西 D、150N, 向东
  • 10、一只白鹭在水中觅食 (如图所示),小科同学看到了白鹭在水中的倒影和影子同框的美丽景象,下列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甲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乙与白鹭大小不相等 D、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 11、手机工具箱中有一款显示声音波形的工具。当手机接收到一个40分贝的声音时,其波形如右图所示。现在把该声音的音量调到60分贝,则波形应为 ( )

    A、 B、 C、 D、
  • 12、2025年4月30日, “神舟19”搭载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正式踏上归途,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进入新阶段。观察图中返回舱返回过程,其重力的方向表示正确的是 ( )

    A、G1 B、G2 C、G3 D、G4
  • 13、小科住进新家,当他走进新装修的房间,起初能闻到明显的甲醛气味,一段时间后气味变淡,这是因为 ( )
    A、嗅觉中枢停止工作 B、嗅觉中枢疲劳坏死 C、嗅觉中枢对气味产生适应 D、甲醛分子停止运动
  • 14、温州地处江南水乡,气候温和,温州人喜食鱼虾,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色香味俱全。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的过程中,与色、香、味对应的感觉分别是 ( )
    A、视觉、嗅觉、味觉 B、听觉、嗅觉、冷觉 C、热觉、味觉、视觉 D、触觉、听觉、味觉
  • 15、科学兴趣小组对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该小组取用4g样品,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用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40g分4次加入。每次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固体的质量。(假设过滤、干燥等操作过程,固体物质的质量不受损耗:石灰石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实验结果见下表:

    稀盐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10g

    第二次加入10g

    第三次加入10g

    第四次加入10g

    剩余固体的质量

    3.0g

    2.0g

    1.0g

    0.4g

    请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2)、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4g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
  • 16、金属与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为深入研究金属和酸反应的特点,园园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加入0.48克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墨紧瓶塞,利用传感器记录160秒内瓶内气压变化,用等质量的铁和锌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相关曲线如图乙。

    (1)、图乙中,能支持锌比铁活动性强的证据是 
    (2)、解释锁与稀盐酸反应·0~80秒瓶内气压发生如图乙变化的原因:
  • 17、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6克的锌片和铁片,向两烧杯中再逐滴注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足量)如图表示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与某个量的关系图像。 Fe+H2SO4=FeSO4+H2:Zn+H2SO4=ZnSO4+H2

    (1)、计算5.6克铁反应完,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
    (2)、则图中表示铁的曲线(填甲或乙)
    (3)、分析判断图中横坐标可以表示____.
    A、反应时间 t B、参加反应的稀硫酸质量m C、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m
  • 18、用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可以测定未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的稀盐酸,某同学为了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称量,然后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

    ②往上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紫色时,停止滴加,再次称量。数据如下表:

     

    锥形瓶

    锥形瓶+稀盐酸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

    质量(克)

    35.5

    55.5

    80.6

    (1)、若要配制500克16%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克。
    (2)、本次实验中,实际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克。
    (3)、请通过计算确定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4)、另有同学做了同样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于是用精密pH试纸测得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8.2,则他测出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填“偏大”或“偏小”),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石蕊试液的变色不明显,你能改进这个测量过程吗?请简要描述改进方案.
  • 19、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日益强大印证了科技兴刚民族兴的道理,
    (1)、我国“蛟龙”号载入滋水器止使用了钛合金,主要利用了钛合金的化学性质是____(填字母)。
    A、硬度大 B、抗腐蚀性能好 C、密度小    D、 熔点高
    (2)、世界最高5G基站在中国,信号覆盖整个珠稳朗玛峰。其发射铁塔表面采用冷喷涂层,其防锈的原理是.
    (3)、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控制系统使用了导电性优良的金属铜。铜可采用如下方法制备:

    方法一:火法炼铜: Cu2S+O22Cu+SO2     方法二:湿法炼铜: Fe+CuSO4=Cu+FeSO
    上述两种方法中,你认为方法(填“一”或“二”)更好,原因是

    (4)、我国将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CO2的捕捉是减少碳排放的措施之一,利用NaOH捕捉CO2,得到高纯度CO2的流程如图。图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CaO和X,则X物质为.
  • 20、某实验小组的甲、乙两同学围绕 Na3CO3进行了如图一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丙同学把A、B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充分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增加,结合题目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甲同学的实验完成后,A试管一定有剩余的物质是.
    (2)、B试管的实验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组同学将C中液体过滤后,对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成分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 滤液中的溶质是 KaCl、Na3CO3    
    猜想二:滤液中的溶质是

    猜想三: 滤液中的溶质是NaCl、CaCl2、Na2CO3    
    猜想四:滤液中的溶质是 NaCl

    (3)、【讨论与交流】通过认真讨论,小组同学排除了其中一种不合理的猜想。
    你认为不合理的猜想以及理由是
    (4)、【进行实验】丁同学取少量滤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种物质,发现有无色气泡生成。
    你认为丁同学向滤液中滴加的物质是

    【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小组同学得出了猜想一成立的结论。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