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   )
    A、碳酸钠—纯碱—Na2CO3 B、氯化钠—食盐—NaCl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 2、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产。下列对“新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他物质 C、“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 3、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进行实验。取用8克石灰石样品,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5.5

    M

    1.0

    1.0

    (1)、上表中M的值应为
    (2)、列式计算实验所用的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和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求第三次实验充分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 4、杭州龙井享誉国内外 。茶中的单宁酸具有抑制血压上升, 清热解毒, 抗癌等功效, 其化学 式为: C76H52O40 ,   相对分子质量为 1700。
    (1)、 单宁酸由 种元素组成。
    (2)、 单宁酸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3)、 1700g 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
  • 5、 番茄又名西红柿,鲜嫩多汁、酸甜可口,深受同学们喜欢。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至知楼5楼楼顶劳动实践基地种植番茄, 在种植过程中, 进行了大量探究,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 1 中, 番茄叶片在晴朗的上午 10 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有 。(填字母, 可多选)
    (2)、 为探究影响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因素, 该社团同学设计了如图 2 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甲乙分别装有5mL清水和5mL氢氧化钠,选择甲乙进行对照,可探究 这一因素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3)、如图 3 为 24 小时内番茄叶片释放或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经分析 DE 段光 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量 (填“>” 、“<”或“等于”)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的量 。
    (4)、右图表示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不同的夜间温度下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 。 由此可见,增加番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6、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A: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B: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C: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强。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该同学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在大铁钉上绕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丁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四种情况中,电源、滑动变阻器、大铁钉的规格均相同)。

    根据他的猜想和实验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的不同。
    (2)、通过比较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A是正确的。
    (3)、通过比较乙丙两种情况,可以得出结论:
    (4)、通过比较丁中ab两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充
  • 7、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 为确认其中的溶质, 他设计并进 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其溶质可能为 NaCl、NaOH、Na2CO3 和 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

    资料 1: 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NaCl

    NaOH

    Na 2CO 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 pH

    7

    13

    11

    9

    资料2:HCl 和NaHCO3反应的产物与HCl 和Na2CO3反应产物相同。

    资料3: 强酸和强碱反应所得的盐呈中性 。

    (1)、 如图甲所示,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可确定溶质不是
    (2)、 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 观察到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可确定溶质不是
    (3)、 如图乙所示,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可确定溶质不是
    (4)、 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 Na2SO4 , 但又没有Na2SO4的上述表列信息 。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不是Na2SO4并叙述理由是:
  • 8、 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科学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1)、 上述反应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实验有(填字母)。
    (2)、 B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C试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4)、 向E试管中滴加盐酸至无气泡出现,此时溶液的溶质成分是:
  • 9、 某科学兴趣小组研究混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按如下装置来测定该纯碱样品的纯度。

    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好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干燥管Ⅰ的质量为m1
    ③称量纯碱样品的质量为n , 装入广口瓶B内;
    ④打开分液漏斗a的旋塞,缓缓滴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往试管A缓缓鼓入空气数分钟,然后称量干燥管Ⅰ的质量为m2

    (1)、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2)、干燥管Ⅱ的作用是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
    (4)、如果把装置a中的稀硫酸换成浓盐酸,对结果有何影响(填“偏大”“偏小”“不变”)
  • 10、如图甲所示为自然状态下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小乐查阅资料得知,大棚内蔬菜生长的最适二氧化碳浓度为0.10%~0.18%。为此,她设计了一款二氧化碳自动补充装置,其原理模型如图乙所示,装置右侧为二氧化碳供给部分,左侧为控制电路,其中R0为定值电阻,Rx为二氧化碳气敏电阻,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8%后停止供给二氧化碳。
    (1)、如图甲所示,ab时段蔬菜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下降,其原因是
    (2)、据图乙分析,供给部分产生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控制电路中,Rx的阻值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11、为保障司乘人员安全,公交车配备了多种安全设备,如图甲所示的干粉灭火器和图乙所示的自动破玻器。
    (1)、公交车上出现火情时,可使用干粉灭火器灭火。该灭火器喷出的固体粉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2)、需紧急撤离时,可按下自动破玻器开关进行破窗。自动破玻器利用通电的电磁线圈产生的冲击作用,驱动钨钢头击打玻璃边角将其击碎。自动破玻器工作原理与 (选填“电动机”或“发电机”)相同
  • 12、如图所示,氢氧化钡溶液中有一漂浮的木块,向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1)、请写出方应方程式
    (2)、请分析小木块在液体中的V会如何变化(填“变大”“变小”“先变大后变小”“先变小后变大”)
  • 13、校园劳动课程开展种植番茄活动。

    (1)、如图为根尖结构模式图,番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填字母)。
    (2)、过量施肥将导致番茄幼苗失水萎蔫,其原因是土壤中溶质质量分数番茄幼苗根尖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番茄结果时,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会通过茎的(填部位名称)运输至果肉中,使其营养丰富。
  • 14、在探究酸性质时,小乐先在试管中注入少量稀盐酸,然后再加入足量氧化铜粉末与之反应。反应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及个数比变化如图所示。

    (1)、由图判断,“●”表示的是(填离子符号);
    (2)、下列能与盐酸发生反应,且符合图示离子种类和个数比变化的是(填序号)。

     ①铁片  ②氢氧化钠溶液  ③碳酸钙粉末

    (3)、小黄和小华两位同学在做完硫酸相关实验后分别设计了下述两个实验方案,验证废液缸内是否中含有SO42-

    甲同学的方案:溶液加氯化钡溶液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乙同学的方案:溶液加足量稀盐酸无沉淀加氯化钡溶液白色沉淀

    你支持谁的方案,说明理由:

  • 15、 化学课上,老师通过智能屏幕展示了一场“化学基本知识挑战赛”。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常用于制作导线和合金:(填元素符号);
    (2)、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 , 其中2表示的意义:
    (3)、硫酸钠化学式Na2SO4: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4)、写出构成氢氧化钠的两种微粒的符号:
  • 16、 下列物质除杂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除去氯化钠中的碳酸钠 方案:加入过量的盐酸,过滤,蒸发结晶 B、除去氯化钙中混有的HCl 方案: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 C、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方案:加入过量的盐酸,过滤,洗涤烘干 D、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水蒸气;方案:将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17、 已知从白菜叶下表皮散失的水分多于上表皮。现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重量均相同的新鲜白菜叶,作如表所示处理: 

    编号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再将四片白菜叶置于通风处, 5 h后再称,其质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    )

    A、丁→乙→丙→甲 B、甲→乙→丙→丁 C、丁→丙→乙→甲 D、甲→丁→乙→丙
  • 18、小明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了实验验证:

    (1)、他首先对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进行
    (2)、然后依次进行图①②的实验,其中图②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然后他将物块逐渐浸入水中至一定深度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减小后保持不变,静止时如图③所示,对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随着增大而增大。接下来小明又进行了图④的实验,由图①②③④中数据可得:物块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初步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3)、小明只将水换成盐水,重复如图③④所示的实验,第③④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变为0.6N、1.4N,由此发现在盐水中阿基米德原理依然成立。他还发现:在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越大;物块在盐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为N;他所用盐水的密度为g/cm3
    (4)、接下来,小明用同一物块和图①中小桶进行了如图⑤⑥所示的实验,若图⑥中小桶和桶中水的总重力等于N,表明物体漂浮时阿基米德原理依然成立。
    (5)、小明为何要用盐水进行重复实验?
  • 19、小华在“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水多少的关系”的实验中,用如图甲所示的溢水杯和小桶收集被石块排开的水,他的实验过程分别如图乙、丙、丁、戊所示。

    (1)、如图乙所示,是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
    (2)、上述实验不重复操作的合理顺序是
    (3)、若图中四个测量值. F1F2F3F4, , 满足关系式 , 将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4)、以下关于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会影响验证结果的是____(填字母)。
    A、图甲中溢水杯内未盛满水 B、图丁中小桶内有少量水 C、图丙中石块未全部浸没
  • 20、根据生活常识,同学们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做出了猜想:

    常识

    猜想

    常识一:木头浮在水面,铁钉沉在水底

    猜想一: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常识二:鸡蛋在清水中下沉,在浓盐水中上浮

    猜想二: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常识三:人从泳池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感觉身体变轻

    猜想三:

    (1)、根据常识三,请你提出猜想三: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用装有沙子的密封玻璃瓶做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①步骤 A 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N。

    ②根据A、C、E三组实验,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有关。

    ③为验证猜想一,该同学将瓶子中的沙子倒掉一些以减小物体密度,接着仿照步骤D进行实验,发现测力计示数小于1.8N。依据此数据能否验证猜想一?并说明理由。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跳转